达巍:《上海公报》的核心是面对世界新格局的大胆调适

人访问

50年前的1972年2月21日到28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两国于2月28日共同发表了《上海公报》。(点击链接,回顾“与世界对话·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纪念论坛”活动)今天人们回顾那段历史并再读《上海公报》时,讨论较多的是其对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的重大意义,这无疑是正确的。不过,《上海公报》更宏大的意义,则在于其体现出的国际格局与大国战略之间的互动。

国际格局就像地壳运动,其变迁与重组对大国关系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格局的重大变化有时候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并伴随一些标志性事件,比如冷战的开始;有时突如其来,比如冷战的终结。国际格局发生变化是一个客观过程,但是明智的决策者能够清楚地认识这个大势,需要时可以打破自己既有的思维定式,通过高瞻远瞩的内外政策趋利避害,最终充分利用格局变化带来的“势能”。

50年前的1972年,世界格局正面临一次重大的调整。美国对苏优势逐渐缩小,冷战由“美攻苏守”转向“苏攻美守”。美国内外交困,深陷越战泥潭,进入一个相对衰弱的时期,中国完成“两弹一星”试爆和发射,初步解决“挨打”问题,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立的力量中心。属于西方阵营的欧洲、日本的独立性都明显增强,而原来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和苏联两国关系完全破裂。1969年中苏在中国东北和西北边境发生的冲突,美国开始筹谋从越南撤军则是国际格局变化中的标志性事件。

中美两国领导人都非常敏锐地认识到了国际格局的这种变化。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和周总理的安排,从1969年6月开始,陈毅、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四位老帅开始研究国际形势。他们在给中央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在中美苏三大力量之间,美苏矛盾和斗争是“经常的、尖锐的”,“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很快接受了这一观点。与此同时,中国方面逐渐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桎梏,改变了“美帝”与“苏修” 要么就是将爆发世界大战,中国必须积极备战;要么就是相互勾结,共同反对世界人民革命的长期判断。这一判断调整实际上将美国与苏联区别开来,更加实事求是地分析美国内外政策和对华关系。对国际格局的主要矛盾的认知变化,为中国调整对美战略提供了基础和空间。

在美国方面,尼克松担任总统后提出“尼克松主义”,主张由盟友承担更多的防卫责任、“越南战争越南化”、收缩美国在亚洲的力量等主张,以适应美国的困境。1971年9月,尼克松在演讲中进一步提出了美、苏、西欧、日本和中国为世界“五大力量中心”的说法。对中国日渐上升的国力以及未来巨大潜力的重视,是尼克松决定调整对华战略的基本考虑。在观念层次,以“右”著称的尼克松政府能够与中国走向缓和,认识到同为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与苏联存在明显的区别和分歧,看到资本主义的美国与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制衡苏联、避免战争、解决亚洲几大热点问题上存在共同利益,也体现了清醒的现实主义思维。

在对国际格局进行深思熟虑之后,中美两国领导人同步采取了大胆行动,由此才有1972年2月下旬“改变世界的一周”。除《上海公报》之外,中美在1978年12月和1983年8月分别发表《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与主要解决建交、对台售武两个具体问题的后两份公报相比,《上海公报》的实质是中美在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之后,双方比对各自对国际格局的认识,协调各自的对外政策,形成国际关系的新组合、新均衡,并寻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因此,《上海公报》立意深远,开篇就是中方气势磅礴的声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美方在其单独声明部分也开篇即论述了如何实现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原则。50年后重读这些文字,似乎仍能听到50年前国际格局碰撞激荡的回响。

如今,国际格局又一次处于极其深刻的变化之中。中美两国在新变局下,也必然会重新定位各自位置,并重新确定各自战略。这是今天与50年前相似的地方。然而与50年前不同的是,50年前格局变化将中美拉近,今天格局变化则将中美推远。今天我们纪念《上海公报》50周年,重点不是不切实际地期待中美两国“重修旧好”,而是在于清醒地认识到国际格局与中美关系之间的作用力,体会准确把握大势给中美两国和全球带来的重大利益。今天,中美很难再产生新的关于格局与战略的公报了,但中美两国终归要在新格局之下形成某种新的战略均衡、战略稳定。我们不知道这需要多长时间,但50年前中美领导人所表现出的极其宏大的战略视野、高度清醒的现实主义思维以及富于想象力的外交技巧,都仍然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

文章来源:香港橙新闻

人访问

更多文章

  • 达巍:现行国际秩序演变的方向与中国的选择2023年10月18日

    【摘要】中国与西方国家使用不同术语来描述现行国际秩序,双方对国际秩序的认识也确实存在明显差异。但是仔细分辨之后,又能发现中国与西方的国际秩序观实际上重叠之处远大于差异之处。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秩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变化。一方面国际格局的变化导致西方国家认为现行国际秩序遭到新兴大国挑战,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内部对全球化的不满则导致一些西方国家主动挑战现行国际秩序...

  • 达巍:如何实现台湾问题的新稳定?2022年08月30日

    50年来,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过去几年,很多观察家都认为,中美在台湾问题上已陷入行动与报复的恶性循环,这使台海成为唯一可能引起中美有意识冲突或战争的地区。在明知台湾问题危险性的情况下,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仍然在8月2日一意孤行访问台湾,并造成中美最新一轮的紧张。中国政府和学者已对佩洛西的错误给予了猛烈批判和恰当反制。由于中国政府的反制措施得当且克制,人们在佩洛西访华...

  • 达巍 周武华:中外人文交流为世界注入“稳定剂”2022年05月18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高度出发,从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从弘扬中华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高度出发,极富创造性地提升了中外人文交流理念,卓有成效地拓展了中外人文交流工作,为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开辟了全新空间,为世界各文明间的交流提供了强大助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世纪疫情,中外人文交流为世界注入了“稳定剂”“粘合剂”,也...

  • 达巍:借俄乌冲突之势,谋全球战略之局2022年05月14日

    对美国拜登政府而言,俄乌冲突既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也是一次宝贵的机遇。在大国关系、全球化走向以及美国对外战略路径选择这三个维度上,俄乌冲突及其产生的连带影响都对拜登政府产生了强烈冲击。同时,这些冲击的方向又与近年来美国两党决策者推动的战略调整方向基本一致。拜登政府借俄乌冲突之势,谋全球战略之局,客观上成为世界几大力量中心中获益最多的一家。当然,调整与变化必然带来不确定性。美国的短期收益能否延续而...

  • 达巍:《上海公报》的核心是面对世界新格局的大胆调适2022年03月30日

    50年前的1972年2月21日到28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两国于2月28日共同发表了《上海公报》。(点击链接,回顾“与世界对话·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纪念论坛”活动)今天人们回顾那段历史并再读《上海公报》时,讨论较多的是其对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的重大意义,这无疑是正确的。不过,《上海公报》更宏大的意义,则在于其体现出的国际格局与大国战略之间的互动。国际格局就像地壳运动,其变迁与重组对大国关系会产生根本性的...

  • 达巍:50年前中美何以破坚冰?当今如何“再破冰”?2022年03月24日

    2022年3月7日,《环球交叉点》主持人袁鸣对话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达巍,就当今变化莫测的中美关系进行深度访谈。达巍将中美关系划分为三大阶段,指出目前中美之间进入新的冰封时期。中美之间具有两大共同利益,全球合作与和平共处,这正是中美之间打破坚冰的驱动力。为实现“中美再破冰”,我们要重视民间人文交流和中美高层决断的力量。以下是访谈实录,与读者分享。袁鸣...

  • 专访达巍:中国再出发,稳定中美关系时不我待2022年01月06日

    2021年刚刚过去,在这一年里,中美两国元首三次互动,两国外交团队也先后在阿拉斯加、天津、苏黎世、罗马四次交锋。除此之外,围绕气候变化、新冠病毒溯源研究、孟晚舟事件解决等一系列博弈与合作也给这一年的中美关系带来了许多挑战与看点。当历史的步伐已经迈进2022年,中美关系又将如何?这一年对于中美两国各自来说都会有重要的政治议程,中国将召开党的二十大,美国也将迎来又一次中期选举。而对于中美关系来说,2022年是...

  • 达巍:选择国内战略 定位中美关系2020年04月20日

    国内战略取向是影响中美关系走向的重要因素。过去40年,中美两国国内战略取向的契合是中美关系取得突破、发展并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当前,中美两国国内战略取向的差异,也是中美关系面临范式性转折的重要原因。下一阶段中美如何选择自己的战略、如何认知对方的战略,将是决定未来中美关系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1978年12月16日,经过半年的艰苦谈判,中美两国政府同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