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巍:如何实现台湾问题的新稳定?

人访问

50年来,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过去几年,很多观察家都认为,中美在台湾问题上已陷入行动与报复的恶性循环,这使台海成为唯一可能引起中美有意识冲突或战争的地区。在明知台湾问题危险性的情况下,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仍然在8月2日一意孤行访问台湾,并造成中美最新一轮的紧张。

中国政府和学者已对佩洛西的错误给予了猛烈批判和恰当反制。由于中国政府的反制措施得当且克制,人们在佩洛西访华前设想的最糟糕情境并没有出现。然而,“恐怖海峡”中的巨浪远未平息,“危机稳定”也尚未实现。台湾问题正拖动中美关系向更加严重冲突的方向滑动,我们一时很难找到制止滑动的力量。相比于未来几周,未来几个月和几年的形势可能变得更糟。佩洛西访台事件给我们提出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中美将通过对话、危机还是军事冲突来寻找台湾问题的新稳定?

长久以来,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都批评对方在台湾问题上“切香肠”,也都宣称己方行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反应性行动。双方可能都有自己的道理,在博弈中确实很难区别“鸡”与“蛋”的问题。由于缺乏互信,一方无意间采取的行动也有可能被对方认定为蓄意的挑衅,更不用说那些有意识的政策调整。中美决策者都不希望因台湾问题爆发军事冲突甚至战争,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台湾问题背后的一些长期基本因素已经发生改变,过去台湾问题的相对稳定正变得越来越难以维持。

最大的变化在于中美关系的变化。在五、六年前中美关系尚能维持总体稳定的时候,美国决策者更加倾向于克制自己对台湾当局的支持,以避免过度刺激北京。当中美关系恶化之后,美国行政当局和国会不愿意再为中美关系而在台湾问题上保持克制,而是希望通过行动来加倍“补偿”台湾当局,甚至是通过支持台湾当局来挑战和激怒中国政府。这是我们在过去几年所看到的美国方面“切香肠”战略的心理根源。

同样,在中美关系尚好的时候,中国政府也不希望因台湾问题而破坏中美关系大局,对美国一些做法也努力保持相对克制的态度。例如,25年前时任美国议长金里奇也曾访台,这也是中国政府当时就反对的行动。但当时中美关系正在向“建设性伙伴关系”迈进,金里奇的访问是中美关系向好过程中的一个“插曲”,因此中方的反应力度不如现在。现在,中美关系已经发生质变,中方在回应美方挑衅行为时,对中美关系整体稳定的顾忌程度很自然地也就下降了。

中美之间实力差距的日益缩小以及台海两岸实力差距的日益拉大是另外一个变化中的长期基本因素。由于中美之间互信的缺失,当中国大陆越来越有能力通过军事行动实现国家统一目标的时候,即使中国什么都不做,美国方面也会感到担忧,并且试图帮助台湾当局提升对抗大陆的能力。与此同时,在国家行动能力提升之后,中国国内多数民众对美国某些政客和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的耐心也很自然地在逐渐下降。

以上这些长期重大因素对台湾问题有关各方的短期政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这些因素变化之后,相关政策会跟着变化。

历史上,在朝鲜战争固化了东北亚的冷战格局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就从“等待尘埃落定”转变为支持蒋介石集团对抗大陆。1970年代后中美关系改善,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也就逐渐接受了中方的断交、废约、撤军三条件。1990年代后中美关系日趋复杂深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开始走向所谓“双向遏制”,一手压制大陆不能动武,另一手也反对台独势力的冒进行动。

如今,中美关系已经发生了过去50年来最大的变化,中美力量对比的变化甚至是过去百余年来从未有过的。我们当然反对美国调整其对台政策,但是无论我们的主观愿望如何,在大环境变化之后,期待美国对台政策完全静止不变,或者期待岛内台独势力完全静止不变,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实际上,中国大陆在坚持和平统一的长期方略的同时,具体的政策形式与重点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讨论台湾问题时,我们经常使用“红线”的概念。“红线”是一些不能被突破的底线。在战略博弈中,明确博弈各方的“红线”是避免重大危机的必要前提。然而至少在台湾问题上,“红线”从来都不是一根明确的、细细的“线”,而更像是一个 “区域”。与其说各方都有一个“红线”,不如说各方坚持的是一个边界模糊、包含一定弹性的“红区”(red zone)。

例如,从中方的视角看,美方近年来一直在掏空其“一中政策”,不断通过立法、访问、军售等手段来“切香肠”。美方则到现在为止仍然宣称自己坚持“一中政策”,包括佩洛西访台在内的行动都不违反“一中政策”。“一中政策”像一座庙宇,至少是由建筑本身以及其中的佛像组成的。美国过去围绕“一中政策”,在与台湾交往时保持了一系列自我设定的限制,以保证这种交往符合“非官方关系”的性质。

现在美国政府的限制正在被逐渐取消或者突破,佩洛西访台就是最新的一个例子。美国方面搬走了庙里面的一座座佛像,只剩下一座空空如也的房子,然后宣称庙还在那里。似乎只要美国方面不说“支持台独”,做其他任何事都不妨碍其“一中政策”的成立。美方实际上不断地在踩踏中国方面的“红区”,引发中方的愤怒和焦虑,但却宣称没有穿越中方的底线。与此同时,如果换一个视角看,尽管中国政府不断重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但只要中国军队的能力在增长,活动范围在扩大,美方就会认为中国正在逐渐放弃“和平统一”的方针。

由于大环境已经变了,要各方都回到十年前的“现状”或许有些刻舟求剑的味道。现在要稳定台海形势,需要的是在新的大环境下实现新的均衡。这有点类似1972-1979年之间中美在新的战略环境下达成有关台湾问题新论述(formula)的过程。

有学者认为中美需要第四个“联合公报”,这种想法虽然不现实,但其核心是中美要在新环境下达成新的战略谅解,这种思想是合理的。考验在于,一方面,中美决策者能否抵御各自在国内因中美关系恶化而产生的强大牵引力;另一方面,中美能否坐下来进行真正深入的讨论,确保彼此都能发出克制的信号并让对方准确掌握。这两点无疑都是极端困难的,而且形势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如果我们不能通过自我克制以及相互保证来实现战略稳定,我们恐怕就只能等待通过更大的一场危机、冲突甚至战争来实现稳定,而这条路径对中国、美国和全世界来说,代价无疑都太大了。

文章来源:中美聚焦,2022年8月19日


人访问

更多文章

  • 达巍:现行国际秩序演变的方向与中国的选择2023年10月18日

    【摘要】中国与西方国家使用不同术语来描述现行国际秩序,双方对国际秩序的认识也确实存在明显差异。但是仔细分辨之后,又能发现中国与西方的国际秩序观实际上重叠之处远大于差异之处。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秩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变化。一方面国际格局的变化导致西方国家认为现行国际秩序遭到新兴大国挑战,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内部对全球化的不满则导致一些西方国家主动挑战现行国际秩序...

  • 达巍:如何实现台湾问题的新稳定?2022年08月30日

    50年来,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过去几年,很多观察家都认为,中美在台湾问题上已陷入行动与报复的恶性循环,这使台海成为唯一可能引起中美有意识冲突或战争的地区。在明知台湾问题危险性的情况下,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仍然在8月2日一意孤行访问台湾,并造成中美最新一轮的紧张。中国政府和学者已对佩洛西的错误给予了猛烈批判和恰当反制。由于中国政府的反制措施得当且克制,人们在佩洛西访华...

  • 达巍 周武华:中外人文交流为世界注入“稳定剂”2022年05月18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高度出发,从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从弘扬中华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高度出发,极富创造性地提升了中外人文交流理念,卓有成效地拓展了中外人文交流工作,为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开辟了全新空间,为世界各文明间的交流提供了强大助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世纪疫情,中外人文交流为世界注入了“稳定剂”“粘合剂”,也...

  • 达巍:借俄乌冲突之势,谋全球战略之局2022年05月14日

    对美国拜登政府而言,俄乌冲突既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也是一次宝贵的机遇。在大国关系、全球化走向以及美国对外战略路径选择这三个维度上,俄乌冲突及其产生的连带影响都对拜登政府产生了强烈冲击。同时,这些冲击的方向又与近年来美国两党决策者推动的战略调整方向基本一致。拜登政府借俄乌冲突之势,谋全球战略之局,客观上成为世界几大力量中心中获益最多的一家。当然,调整与变化必然带来不确定性。美国的短期收益能否延续而...

  • 达巍:《上海公报》的核心是面对世界新格局的大胆调适2022年03月30日

    50年前的1972年2月21日到28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两国于2月28日共同发表了《上海公报》。(点击链接,回顾“与世界对话·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纪念论坛”活动)今天人们回顾那段历史并再读《上海公报》时,讨论较多的是其对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的重大意义,这无疑是正确的。不过,《上海公报》更宏大的意义,则在于其体现出的国际格局与大国战略之间的互动。国际格局就像地壳运动,其变迁与重组对大国关系会产生根本性的...

  • 达巍:50年前中美何以破坚冰?当今如何“再破冰”?2022年03月24日

    2022年3月7日,《环球交叉点》主持人袁鸣对话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达巍,就当今变化莫测的中美关系进行深度访谈。达巍将中美关系划分为三大阶段,指出目前中美之间进入新的冰封时期。中美之间具有两大共同利益,全球合作与和平共处,这正是中美之间打破坚冰的驱动力。为实现“中美再破冰”,我们要重视民间人文交流和中美高层决断的力量。以下是访谈实录,与读者分享。袁鸣...

  • 专访达巍:中国再出发,稳定中美关系时不我待2022年01月06日

    2021年刚刚过去,在这一年里,中美两国元首三次互动,两国外交团队也先后在阿拉斯加、天津、苏黎世、罗马四次交锋。除此之外,围绕气候变化、新冠病毒溯源研究、孟晚舟事件解决等一系列博弈与合作也给这一年的中美关系带来了许多挑战与看点。当历史的步伐已经迈进2022年,中美关系又将如何?这一年对于中美两国各自来说都会有重要的政治议程,中国将召开党的二十大,美国也将迎来又一次中期选举。而对于中美关系来说,2022年是...

  • 达巍:选择国内战略 定位中美关系2020年04月20日

    国内战略取向是影响中美关系走向的重要因素。过去40年,中美两国国内战略取向的契合是中美关系取得突破、发展并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当前,中美两国国内战略取向的差异,也是中美关系面临范式性转折的重要原因。下一阶段中美如何选择自己的战略、如何认知对方的战略,将是决定未来中美关系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1978年12月16日,经过半年的艰苦谈判,中美两国政府同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