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崑:中国区域国别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人访问

随着区域国别学有可能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的一级学科,中国的区域国别学将进入新一波上行发展阶段,即“以学科建设为纲,推进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发展阶段。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不是线性的,在我国区域国别学发展的初期,需要对一些根本性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和推进,才能少走弯路顺利发展,提高学科建设的综合效益。当下,我国关于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的文章和评论迅速增加,但是对于本研究领域及学科建设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专门的知识生产问题还较少提及。因此,本文主要从中国区域国别学知识生产的角度进行阐述,即谁生产,为什么生产,生产什么。

第一,中国区域国别学的知识生产需要坚持双向赋能的路径。我国区域国别研究有悠久的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又大力扶植。2011年教育部启动区域国别研究专项,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并走上学科化发展之路。区域国别学是关于各国国情或世界区域性情况的专门知识体系,是以政治、经济、外交、安全、历史、社会、人文、宗教等领域问题研究为基础,以政策性、战略性、综合性问题研究为指向的社会科学研究,旨在系统探究区域国别发展中基础性、关键性因素的规律作用,深度揭示影响区域国别现实发展的内在动因和趋势,为国家制定宏观政策、应对复杂紧迫国际问题提供学术支持。区域国别学属于交叉学科门类,既依托和融合相关领域的基本情况和研究理论,又区别于一般性知识梳理介绍和专业方向微观研究,是以战略性、现实性问题研究为导向的综合性独立学科,是对国别或区域问题的立体化、多元化、透视性研究。其中,学科交叉性集中体现在研究视角、研究范围和研究手段等跨领域或新拓展融合领域的交叉。由此可见,区域国别学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强调“学以致用,用以强学”。一方面,该交叉学科需要扎实系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架构;另一方面,该交叉学科又带有强烈的现实关怀,要运用区域国别的知识,服务本国国家战略。在当前中国学术研究发展的大环境下,学术机构尤其是高校给国家提供大量能用、好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知识,促进国家发展,才能“有为有位”,获得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其实,过去10年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也基本遵循了这一路径。这种路径延续了我国“学”以致“用”的传统,又通过“用”来加强“学”,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闭环。总之,未来中国区域国别学的知识生产依然需要强调“学以致用,用以强学”的双向赋能路径。

第二,中国区域国别学的知识生产需要弥合巨大的供需矛盾。根据以上逻辑,只有量大质优的知识生产才能形成实践发展的良性反馈,国家战略的实践和发展又能带动相关的知识生产,促动学用生态的完善。因此,这里产生了知识需求与知识供给的矛盾,即各方对相关知识的刚性需求与知识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最近10年,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生产规模扩大,专业知识生产者大增,但整体上专业知识生产仍远远跟不上需求。从调研情况看,政府、企业和民众均认为缺乏区域国别的理论支撑和专业知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劣质知识充斥思想市场、优质公共知识匮乏的现象。比如,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需要大量区域国别知识。从学术上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论是双边、地区性还是海洋、网络空间及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都以国家和区域为基底,相互联系,互相影响。而在这些领域,人类的知识生产才刚刚起步,中国的相关知识生产还处于初级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区域国别学专业知识生产,这个供需问题不解决,我国就难以适应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现实看,国家和区域是世界的基本构成单位,在国际关系中发挥最主要的作用,是我国大国外交的基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基础。但是,我国对其他国家和区域的认知与我国实力的增长和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不匹配,出现了巨大的认知鸿沟和行动阻滞。这与我国大国地位不相称,将严重制约国家对外战略的实施,不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上问题在我国的国际传播、“一带一路”倡议、中美关系、周边外交等问题上均有体现。因此,未来中国区域国别学的发展需要尽快弥补知识供给难以满足知识需求和研究跟不上实践的矛盾。

第三,中国区域国别学的知识生产需要有科学的知识形态支撑。当前,中国区域国别学的发展,可以借助一级学科建设的动力,进一步完善学科知识生产体系。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钱乘旦教授提出,区域国别研究通过对某个国家或地区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深入研究,构建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生产体系应该在世界经验和中国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区域国别的知识生产范式。在这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知识形态演进的历史逻辑》一文具有启发意义。一是从战略层面,启示我们理解我国区域国别知识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该文提到“我们也希望有机会重回世界知识生产的前列,即使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阻挠,我们也不会退却,也不可能按照霸权国指给中国的路径退出知识生产竞争者的行列,甘心永远做一个世界历史的‘跟跑者’”。二是从哲学层面,启示我们理解中国区域国别学知识形态的演进方向。他认为,知识形态演进的历史逻辑是经验形态的知识、原理形态的知识以及信息技术介入的交叠形态知识。区域国别研究本身跨学科且学科界限不明显,因此可以运用“知识形态”这一概念,按跨学科的方法,建立交叠形态的区域国别学知识形态,这是该学科知识生产的发展方向。三是从实践层面,启示我们要建构中国的区域国别学的知识形态。“可以预期,信息技术介入的交叠形态知识也将重塑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一种更加理解各国不同需要的信息平台,而不是按照霸权的模式(粗暴的整齐划一)提供的设施,将成为塑造未来信息基础设施的理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反而期望能够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境和现实进程”。

第四,中国区域国别学的知识生产需要坚持“惠己及人”的基本原则,具体而言就是“起自学术、终及国家、惠及世界、服务社会”。中国区域国别学的发展,所体现的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性质,即要尊重和平视他者。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昝涛副院长对我国区域国别研究和西方“区域研究”的分析颇有深意,他指出“区域国别研究”和西方更早实践过的“区域研究”之间实际存在着时空错位与差异性,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避免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夹杂于其中的负面遗产。因此,中国区域国别学的知识生产,可根据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坚持如下四个原则:一是起自学术。以认识外部世界、他者,寻求知识为最基本的目的,这是人类发展,探索未知世界的永恒需求。二是终及国家。关于知识的运用,要开宗明义是服务中国的国家利益。在现代国际关系中,世界是由国家组成的,国家是最基本的行为体,维护国家利益是首要目标。无论是英美俄欧,还是其他发展中国家,都尽量做涉及本国利益的区域国别研究,也都毫不讳言服务自身国家利益。三是惠及世界。中国区域国别学的知识运用必须立足于有助于世界,能带动世界的共同发展,这是中国作为大国应尽的责任。“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以“惠及世界”为目的“善知识”的集合。四是服务社会。人民大众要了解外部世界,企业要走出去、引进来,中国区域国别学的知识生产也必须要服务他们。从更深层看,“爱国关天下”越来越成为中国国民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中国公民的国际意识,也是中国区域国别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五,中国区域国别学知识生产需要完善多种产品类型。根据以上原则,中国区域国别学知识生产的产品,应有三种类型,即纯学术、政策型、社会型。发表期刊论文和出版著作是常见的纯学术知识生产,撰写政策咨询报告、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则是主要的政策型知识生产。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纵深发展,人民大众越来越需要有关外部世界的知识,这就激发了社会型的知识生产。目前我国区域国别学的知识产品生产中,纯学术和政策型是研究者投入较多的两个领域,社会型知识生产则相对薄弱。这是因为目前区域国别学的发展主要源于两种动力,政策动力和学界动力,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学以致用,用以强学”路径。其实,“用”有两个层面,一是为国家战略建言咨政,二是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知识产品,后者更是区域国别学发展的底层动力。我们不能忽略社会型学术的知识产品,为进一步加强区域国别研究中“学”与“用”的互动,促进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应在纯学术和政策型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型学术的知识生产。社会型学术的主要目标是生产面向大众的知识,例如在网络媒体和主流媒体发表关于外部世界的普及性研究成果。这需要增强面向人民大众的知识生产,提升社会型学术文章在评价体系中的认可度。比如,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创建了“燕南66优创团队”,为推广社会型知识产品做了诸多尝试,搭建了不同类型知识生产间的转化渠道与工作机制。该团队的博士后杨体荣提出,纯学术、政策型和社会型知识生产相辅相成、彼此助益,构成了区域国别研究中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

第六,中国区域国别学的知识生产需要一专多能的知识生产者。针对中国区域国别学的知识生产而言,这是理想状态而不是普遍要求。首先,长期主义。这可能是对国别问题专家最基本的要求。以我国首批高端智库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为例,该院是目前国内区域国别研究覆盖面最广,单一机构研究人员规模最大的一家智库。该院对区域国别研究的最基本要求就是长期跟踪一个或多个国家,要求对一个国家的掌握要做到“如数家珍”。进入 21 世纪以来,该院向全国高校、社科院等机构输送了不少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其中不乏一些国家级区域国别研究机构的领导。查阅我国最著名的国际关系普及型读物《世界知识》半月刊,会发现每期都有不少作者来自该研究院,大概占到总数的 1/4 左右。机构与研究人员坚持长期主义理念,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从事较高级知识生产的高端人才。第二,不断迭代。中国区域国别学知识生产者的知识输入和输出要快速迭代。在数字化时代,国家发展及其环境日新月异,知识生产者必须是终身学习者,进行知识输入的快速迭代。而国家和社会对区域国别的知识需求也日新月异,需要知识生产者不断输出与时俱进的知识,进行知识输出的快速迭代,形成“多快好省”的知识生产效应。第三,一专多能。从目前国家对“学”与“用”都重视的情况看,相关机构尤其是高校区域国别学应该培养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双能人才”。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的高端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既能跑田野做学术,又能服务国家战略出谋划策,也能在具体部门从事专业事务的人才。

限于文章篇幅和作者能力,以上仅初步触及中国区域国别学知识生产的部分问题,知识生产体系、知识生产评价等诸多问题,留待以后继续探讨。总之,中国区域国别学的知识生产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爆发期,决策者和从业者需要做好规划并不断调整优化,促进这门新兴学科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国际论坛

人访问

更多文章

  • 翟崑: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互鉴的“北京论坛模式”2023年11月08日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共同倡导”对全球文明倡议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北京论坛所坚持的推进全球文明互鉴的“北京论坛模式”与之不谋而合。这一模式可以概括为三张名片,即北京大学引领全...

  • 翟崑:全球公域国际战略的突破创新2023年05月26日

    极地、深海、网络和外层空间同属于全球公域,是各种国际力量竞争与合作的新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各方向、各领域不断取得积极进展,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中国外空治理领域国际战略的演进,进一步发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认知层面,在外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从“地球观”提升到“宇宙观”。未来,可秉持长期主义,积极审慎探索中国外层空间国际战略发展路径,在外...

  • 翟崑、刘嵩:“四大浪潮”推动中国—东盟数码经济合作2022年12月21日

    刚刚在东南亚结束的三大峰会上,数码治理和数码化转型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图为上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图源:路透社)刚刚在东南亚结束的三大峰会上,数码治理和数码化转型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期间指出,“各国应携手推动数字时代互联互通,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和素养,尤其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和弱势群体融入数字化浪潮。”新加坡总理李...

  • 翟崑、熊岚:全球治理、亚洲时刻、中国高光2022年12月20日

    秋冬交替,全球治理迎来“峰会季”。上合组织峰会、东亚合作系列领导人会议、G20峰会和APEC峰会在亚洲“扎堆儿”举办,体现全球治理的“亚洲时刻”。而在亚洲的舞台上,高光无疑落在中国。国际共识疫情之后的三年,是全球发展的重要分水岭,各国是否还能形成共识,是全球最关注的问题。峰会季的最低目标,就是基于共情,形成一定的共识。峰会季之前,全球的共识是:国际战略危机叠加共振,全球发展更“乱”、更不安全、更加失序...

  • 翟崑:峰会季,何以成就“二代东盟”?2022年12月03日

    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盟三国,在今年年底峰会季中格外亮眼。柬埔寨主办了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印尼主办了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泰国主办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三场峰会分别覆盖东亚、亚太和全球,形成东盟主场,展示了东盟方式的融通,亮出了“二代东盟”的架势。峰会季中的“东盟方式”东盟国家在峰会季中充分发挥了“东盟方式”的作用。一是东盟式协调。这些亚洲国...

  • 翟崑:立足中国的东盟学应如何展开?2022年10月05日

    2022年9月17日,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成立三周年大会暨学术讨论会在线上成功举行。众多知名专家学者齐聚线上,围绕“百年变局大势”和“区域国别学建设:百年变局下的区域国别学”两大学术主题开展研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翟崑指出,立足中国的东盟学是交叉学科背景下的区域国别学向纵深、交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学科交叉背景下,立足中国的东盟学应该是什...

  • 翟崑:亚太大势-合还是分?2022年05月11日

    如果谈到当前亚太地区的发展与安全问题,大家肯定会有个共同的结论,亚太地区发展与安全的矛盾在加剧。我们曾有一个亚太安全与发展相对协调的较好时候,就是在1997年东亚合作兴起到美国“印太战略”和俄乌冲突之前的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亚太地区各种地区性的合作蓬勃兴起,尽管有各种竞争性的分歧,但地区合作是亚太地区发展的重要特征。然而,这个地区整体上的合作环境正在恶化,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俄乌局势使得亚太地...

  • 翟崑:中国区域国别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2022年05月10日

    随着区域国别学有可能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的一级学科,中国的区域国别学将进入新一波上行发展阶段,即“以学科建设为纲,推进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发展阶段。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不是线性的,在我国区域国别学发展的初期,需要对一些根本性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和推进,才能少走弯路顺利发展,提高学科建设的综合效益。当下,我国关于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的文章和评论迅速增加,但是对于本研究领域及学科建设中的一个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