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0日,正值中美“兵乓外交”50周年纪念日,环球时报、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美国卡特中心共同举办“中美青年学者论坛五周年纪念”特别活动。活动以云端论坛形式举行,邀请外交部原副部长、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美国前助理副国务卿、前驻华大使芮效俭(Stapleton Roy)以及美国前副助理国务卿、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教授谢淑丽(SusanShirk)等中美关系领域的资深专家与历届参与论坛的青年学者梳理双边关系发展历程、寻找两国人文交流契机,并就中美青年在全球范围的机会与责任展开了充分、热烈的讨论。美国前总统、卡特中心创始人吉米·卡特(Jimmy Carter)为本次活动寄语。
中美关系50年一路走来,取得了许多成就,也面临着挑战。如何看待当代中美关系对两国学术、民间交流的影响;如何认识青年在双边关系中日益重要的角色,进行更多跨越文化和国界的有效交流?借助论坛所搭建的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平台,各位学者专家围绕这些问题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北京时间2021年4月10日上午9时,中美青年学者论坛五周年纪念特别活动正式开幕。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主持开幕式。会上,《环球时报》社总编辑胡锡进,美国卡特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刘亚伟,以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贾庆国为论坛致辞。外交部原副部长、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前驻华大使芮效俭,美国前副助理国务卿、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教授谢淑丽发表主旨演讲。
美国前总统、卡特中心创始人吉米·卡特在寄语中表示:“1978年,当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和我宣布决定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时,我们知道,我们正在为两国开启一个和平与机遇的时代。”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也随着学术交流活动的增加而日益深厚。当前,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疫情和核扩散等全球性的问题上共同面临挑战,两国的青年学者正是能够帮助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他希望本次会议与会者共同探索路径,厘清哪些分歧必须被克服,以确保未来几十年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
会议现场
开幕式致辞上,胡锡进首先谈到了中美关系近年来所遭遇的严重困难——部分美国政客错误地选择了政治对立的道路,其采取的许多阻挠中美正常往来的消极举措对两国互信基础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害。他表示:“今天我们似乎很需要一场新的‘乒乓外交’”。但他也认为,今天的中美关系不会再回到50年前的原点。展望未来,中美关系不该、更不会走向“新冷战”状态,而这份对未来的信心来自于两国社会的民意基础,也来自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大趋势。最后,他对在座充满思想活力与潜力的青年学者表达了信任和希冀,鼓励大家为推动中美关系回到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环球时报》社总编辑胡锡进
刘亚伟在致辞中回顾了中美“乒乓外交”的历史故事。1971年4月10日,随着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的访华,中美关系开启了全新篇章。通过“小球转动大球”,打破了中美两国外交上长达 22 年的隔绝状态,两国逐渐走向关系正常化直至建交。刘亚伟认为,是民间交往、领导人魄力、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促成了中美冲破意识形态藩篱,成就了“乒乓外交”佳话;这也说明人文交流和开放的态度能够改变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
美国卡特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刘亚伟
贾庆国在致辞中提到了重大历史节点对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性。由“乒乓外交”开始,中美关系走上了合作共赢的新轨道,双方相向而行,良好的国际关系不仅保障了和平与稳定,更在经济、社会和人文等领域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而现在,中美关系发展又到了另一关键时刻——拜登政府的就职为两国关系提供了更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的选择不仅关乎国家自身,更攸关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论及中美青年学者论坛举办的初衷,贾庆国表示,论坛希望为两国青年人提供一个交流思考、凝聚智慧的平台,沟通世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而未来则有赖于两国青年担当起时代重任,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贾庆国
在主旨演讲环节,外交部原副部长、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前驻华大使芮效俭与美国前副助理国务卿、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教授谢淑丽等中美两国前政要和著名学者围绕中美关系的战略对话与政策等重要议题发表观点。
何亚非提醒道,我们必须正视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现状,他认为缓和两国关系的当务之急应该是管控分歧,建立信任,以理性务实的态度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在演讲中,何亚非特别引用了习近平主席的论述来说明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必要性——“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作为两个超级大国,中国和美国的担责与合作对于世界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他提出应该从超越零和博弈思维、尊重彼此道路选择、建立有效对话机制三个方面出发,从历史中汲取中美关系稳步发展的经验和力量。
外交部原副部长、原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何亚非
芮效俭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对美国外交态度作出评论,他认为,以敌对关系出发制定对华政策对美国自身也是毫无益处的,美国应该以更理性、开放的态度面对多极化的国际体系和国家关系。他表示,中美两国都应该致力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负责任的大国作用,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帮助构建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面对当代更复杂的历史经纬和现实状况,青年学者参与这些话题的讨论有助于在政策制定中发挥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促进东亚地区的稳定、和平与繁荣发展。
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前驻华大使芮效俭
作为当时紧跟美国乒乓球队之后第二批到中国来交流的美国年轻人,谢淑丽基于外交工作的亲身经历,在演讲中谈到了自己对“乒乓外交”的解读。她对当时“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标语印象深刻,认为这样的外交活动正是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与民间社会进行自发性人文交流的最好写照。这种真诚与国际拥抱的精神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能。谢淑丽分享了自己在外交中收获友谊的动人故事,并以此倡议大家不断努力推动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与信任的深化。最后,她鼓励学者们通过关注外交政策的内部驱动力来理解国际关系。
美国前副助理国务卿、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教授谢淑丽
来自中美两国的十几位青年学者代表结合自身的学术研究和工作经历,从人文教育交流、国际政治互信、弥合文化差异等方面对中美关系的发展进行了交流和探讨。讨论环节由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研究员张小庆主持。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海国图智研究院院长陈定定,牛津大学政治哲学硕士Michael B. Cerny,美国纽约洛克菲勒档案中心驻馆研究员张瑞胜与中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及项目主管Matthew Geraci等学者分享了他们从中美人文交流中收获的个人成长与感悟;澳门大学社会科学院学院助理教授吴湘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王召东与清华大学施瓦茨曼学者计划全球事务硕士Sophia Lugo通过各自在专业领域的研究为中美关系走向提供了多元视野;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特任研究员马博,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助理教授陈遥与麻省理工学院国际关系与政治经济系博士生孙梅岑就构建中美政治互信的重要性和新方向作出评论;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研究员蔡艳君,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公共政策专业在读硕士Sietse Goffard,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教授程中兴,华盛顿大学杰克逊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Lucas Olson以及中美研究中心研究助理Jessica Martin等学者则强调了青年一代在促进良性中美关系的努力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中美青年学者们均认为,中美两国应该秉承求同存异的精神,保持和加强各领域的对话沟通,呵护好两国人文交流空间。
论坛讨论环节
经过热烈讨论,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与环球时报社副总编辑谢戎彬分别作总结发言。主办方向各位应邀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并再次肯定了青年力量对于未来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作用,表示从中美两国青年学者们的精彩发言中,看到了青年们身上的使命感,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中美友好的根基在民众,希望在青年”,相信两国青年将为中美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栋
环球时报社副总编辑谢戎彬
关于中美青年学者论坛
“中美青年学者论坛”是《环球时报》社、美国卡特中心、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联合主办的学术交流活动,迄今已举办五届,目的在于为中美两国年轻一代学者提供相互交流、增进了解的平台。论坛每年也会邀请中美关系领域知名中外学者对参会青年学者的学术成果进行点评,与青年学者就热点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首届中美青年学者论坛于2014年9月在西安成功举办,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出席并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