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库动态 / 正文

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中日人文交流简报》发布!

2022-09-29 19:42 iGCU
人访问

50年前,中日两国老一辈领导人打破坚冰,开启两国睦邻友好新篇章。50年后,双方达成的四个政治文件维护着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各领域交流合作呈现繁荣局面。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当前世界局势动荡多变,中日能否保持建交初心?RCEP生效给中日经贸人文带来哪些发展机遇?两国“政冷经热”、“官冷民热”环境下两国人文交流究竟有什么样的表现?


中日人文交流源远流长,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小 i 发布《中外人文交流简报》第3期——“中日人文交流机制”,为读者梳理两国人文交流的历史沿革与顶层设计,回顾各领域成效,展望下一个50年征程。


5A301


简报介绍


怀瑾握瑜,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中外人文交流“十大”机制成为了中外民心相通的纽带,也为新型国际关系注入一抹人文的温度。小i将持续推出《中外人文交流简报》,细观中外人文交流“十大”机制,希望能架起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沟通人文,理解世界”,助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前,小i曾发布《中外人文交流简报》第1期——“人文交流概况”《中外人文交流简报》第2期——“中俄人文交流机制(点击链接查看详情)两期内容,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本期简报聚焦于“中日人文交流机制”。


中日两国地缘相近、文缘相通。历史上,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到唐朝学习,推动了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唐朝高僧鉴真也曾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对日本宗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日人文交流经历了初期开创、全面发展、深化认知三个历史阶段。步入21世纪,中日人文交流虽然时有波动,但在2017年出现了向好势头,并于2019年正式建立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在文化、教育、青少年、经济、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呈现繁荣局面。



《中日人文交流机制》


一、中日人文交流机制的历史沿革


中日人文交流机制是两国在人文交流领域建立的高级别交流磋商机制,也是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的最新成果。2019年11月,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正式建立,既丰富了我国中外人文交流的常态化制度平台,也为构建契合新时代的中日关系夯实了民意基础,推动中日关系走向新未来。


2015年5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中日人文交流的新发展指明了方向。讲话指出,“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中日关系前途掌握在两国人民手里。越是两国关系发展不顺时,越需要两国各界人士积极作为,越需要双方加强民间交流,为两国关系改善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


201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中日两国高层陆续开展系列活动。5月8日,李克强总理访问日本;10月25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回访中国,中断近八年之久的中日高层政治互访全面恢复。


2019年5月1日,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日本德仁天皇即位,迎来“令和”时代。中日两国人文交流步入新时代。


2019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赴日本大阪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与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达成十点共识。两国领导人强调,中日都是亚洲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者,应以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为纽带,持续加强人文领域交流合作,并决定年内启动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本次峰会为中日人文交流机制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9年11月22—26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同时任日本外相茂木敏充共同举行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首次会议。双方就推动两国文化、教育、体育、旅游、媒体、影视、地方、妇女、青少年等各领域合作深入交换意见,共同规划2020年交流项目,努力打造一个多元互动、精彩纷呈的人文交流新格局。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首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日人文交流机制正式建立。


2019年11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分别致信祝贺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首次会议顺利召开。习近平主席强调,当前中日关系持续改善向好,希望中日双方共同利用好这一机制,推动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为构建和发展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提供人文支撑。


2019年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首次会议达成了8项重要共识:确定2020年为“中日文化体育交流促进年”;恢复和扩大中日双向修学旅行;均衡扩大两国人员往来,争取尽快突破1500万人次,同时办好中日旅游论坛;推进影视、音乐、动漫、出版等文化产业合作及高水平艺术团交流互访;相互支持办好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以奥运合作为纽带,提升两国体育领域交流合作水平;支持新闻界开展互访和交流合作;共享推进妇女事业的经验,促进男女共同参与发展的合作;同意2021年适时在中国举行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第二次会议


2020年11月24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东京同时任日本外相茂木敏充共同会见记者。双方达成多项重要共识和具体成果。双方一致同意,相互合作,支持对方举办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办好这两大盛事。适时举行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会议,疫情结束后全面恢复双边人员往来,扩大地方交流合作,增进两国民众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优化两国关系民意环境。


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为人文交流引领中日关系开启新篇章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在“纪念邦交正常化50周年、思考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演讲中指出,双方要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积极行动起来,广泛开展人文交流及民间、地方交往,保持交流热度频度,增进两国民众相互理解,扭转民意下滑势头。中日关系的未来寄托于年轻一代,双方要重点加强青少年交流,吸引更多年轻人关心中日关系发展,积极投身中日友好事业,引领新时期民间友好的新高潮。


二、中日人文交流相关机构


197B0

图1 中日人文交流相关机构


中日人文交流由官方和民间共同推动。在官方层面中方的主要机构包括外交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日方的主要机构包括外务省、文部科学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总务省等。在民间层面,两国也有许多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人文交流实践。中方的组织主要有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等;日方的组织主要有言论NPO、日中友好文化交流促进协会、日本科学协会、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等。


三、中日人文交流的顶层设计


日本外务省在2007年的《外交蓝皮书》中提出了“Public Diplomacy”(公共外交)的外交战略。日本公共外交包括海外宣传、文化交流、人才交流、与国际组织的合作、针对文化方面的无偿资金提供、对日理解促进交流项目和其他公共外交。海外宣传主要负责向其他国家积极输出日本外交政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文化交流主要是与国际交流基金一道,向其他国家介绍日本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支持民间组织的交流活动。人才交流主要包括政府官员、学者、青少年、留学生、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主要指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大学举办的国际交流活动。针对文化方面的无偿资金提供主要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振兴文化和高等教育所需的器材和设施。对日理解促进交流项目主要是指外务省推动的人才派遣、招聘以及线上交流活动。


据日本出入国在留管理厅统计,2021年在日中国留学生达96594人,占留学生总数的46.5%,远超他国。留学生作为中外人文交流的民间大使,有着内引外联、牵线搭桥的作用。日本的公共外交政策毫无疑问促进了中日人文交流。


2019年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同时任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局长北村滋共同主持中日第七次高级别政治对话。杨洁篪表示,双方应坚持以战略眼光审视和把握两国关系,坚持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抓紧落实领导人重要共识,积极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杨洁篪指出,世界大变局、亚洲新机遇、中日新时代,为中日关系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双方要不断巩固政治互信,牢固树立伙伴意识,坚持长远大局观念,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妥善管控、处理矛盾分歧。双方一致认为,当前中日关系保持改善发展势头。双方将共同努力,精心设计准备,营造和谐氛围,确保明年两国间重大政治外交议程顺利进行。


2020年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同时任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局长北村滋共同主持中日第八次高级别政治对话。此次对话正值中日两国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刻,双方就携手抗疫交换意见。杨洁篪指出,面对疫情,中日两国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相信经过这场疫情考验,中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会更加成为两国人民共同的心愿和行动。北村高度评价中方采取坚决有力措施抗击疫情并取得显著成效,表示中方的抗疫经验对日方具有积极借鉴意义。日方愿同中方加强公共卫生安全领域信息共享、经验交流和技术合作,共同维护国际公共卫生安全。


2020年11月24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东京同时任日本外相茂木敏充举行会谈。王毅表示,近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重回正轨并持续改善发展,值得双方珍惜和维护。两国领导人达成了“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化竞争为协调”等一系列重要共识。中方愿同日方一道,本着上述共识,着眼“后疫情”时代,开展更高质量的合作,开创中日互利共赢新局面。双方要克服疫情影响,逐步重启两国各部门对话交流,继续开展抗疫合作,扩大经贸投资、服务贸易、节能环保、电子商务、医疗康养、防灾减灾、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地方交流、气候变化等领域互利合作。茂木敏充表示,王毅国务委员此访是疫情暴发以来日中外长首次面对面会晤,对于重启两国高级别交往具有重要意义。日方愿同中方一道,积极落实两国领导人共识,保持两国高层沟通,重启两国议会、经贸、外交当局磋商和安全对话,扩大两国旅游观光、医疗保健、节能环保、农产品贸易、气候变化等领域合作,进一步加强两国青少年和文体交流。日方感谢中方为日本抗击疫情提供的支持,愿同中方加强抗疫合作。双方一致同意,相互支持对方举办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商定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于11月内启动便利两国商务等必要人员往来的“快捷通道”,建立中日气候变化政策磋商机制和中日食品农水产品合作跨部门磋商机制,启动202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工作。


2021年10月26日,中日民间交流最重要的平台之一第十七届“北京—东京论坛在北京、东京分会场举行闭幕式。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宣读《北京共识》。共识指出,维护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亚洲和世界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两国民众高度关注中日关系走向。尤其需要在政府及民间层面广泛开展坦诚对话,促进相互理解,探讨两国关系的未来。受新冠疫情影响,中日两国民众的面对面交流减少,许多对话机制处于停滞状态。在此背景下,更加需要保持并加强民间交流。相信“民间外交”能够与政府外交互为补充,为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发挥独特作用。


2021年11月18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同日本外相林芳正通电话。王毅部长强调,双方要充分发挥地缘相近、文缘相通的独特优势,以北京冬奥会和今明两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促进年”为契机,营造积极的民意和社会氛围。林芳正表示,日方愿同中方一道,以明年两国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为契机,加强对话交流,深化互利合作,增进国民交往,妥善管控分歧,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承担责任,落实“互不构成威胁”等共识,推动构建稳定、建设性的日中关系。


2022年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在天津同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长秋叶刚男共同主持中日第九次高级别政治对话。杨洁篪表示,中日两千多年交往史和邦交正常化50周年历程启示双方,和平共处、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唯一正确选择。双方应以领导人重要共识为政治指引和行动遵循,秉持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总结历史,保持定力主见,排除内外干扰,共同致力于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


2022年9月12日,驻日本使馆同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共同主办“不忘初心、开创未来”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研讨会。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日本外相林芳正分别发表视频致辞。驻日本大使孔铉佑、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发表主旨演讲。会上强调双方要激活民间友好,广泛开展人文交流及民间地方交往,着眼未来加强青少年交流,同时为疫后有序恢复人员往来蓄势储能,掀起民间友好新热潮。要坚守正义正道,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开放的区域主义,在团结还是分裂、合作还是对抗的重大抉择前做出正确选择,为乱局变局中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四、中日人文交流领域


在中日人文交流机制下,两国在文化、教育、体育、旅游、健康、地方、青少年、经贸等领域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文化


2020年12月4日,中日和合文明论坛以视频会议形式在北京和东京召开。中日双方友好人士相聚云端,围绕中日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等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表达了友好交流、增进共识、携手共促亚洲与世界和谐繁荣的心愿。


2021年11月23日,“熊猫杯”日本青年感知中国征文大赛举办线上颁奖仪式。“熊猫杯”日本青年感知中国征文大赛由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日本科学协会共同主办,截止到2021年,已成功举办8届。中国驻日大使孔铉佑表示,8年来近3500名日本青年通过这一平台讲述了自己的中国故事,分享了自己的“中国观”,为日本民众增进对华认识理解打开了一扇窗口,也为传承和发扬中日友好注入了新鲜活力。


2022年4月9日至10日,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促进中日文化交流,“OneAsia亚洲节2022”暨中日文化交流节在东京都丰岛区举办。活动上,中日两国艺术家们登台表演了精彩节目,以歌会友、以舞传情,展现中日多姿多彩的优秀民间文化和深厚友谊。


(二)教育


中日教育交流是中日人文交流的支柱。中日教育交流会作为中日两国教育交流的高水平盛会,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两国教育界全方位多领域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为两国学校、学者、青年之间的交流对话搭建了桥梁,为深化两国人文领域交流、增进民众相互理解与友谊、促进中日友好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11月27日,第六届中日教育交流会在大阪召开。时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赵灵山表示,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两国教育交流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不断发展,合作领域持续拓宽,水平日益提高,成为中日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增进双方相互理解、促进两国共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赵灵山就深化中日民间教育交流合作提以下两点建议。首先,推进高等学校合作出实效。其次,推进青少年学生交流有实效。前中国驻大阪总领事李天然介绍了大阪领区因为具有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社会经济发展优势,成为日本对华教育交流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大阪领区日本大学及科研机构吸引了2.5万名中国留学人员留学和就职,并与中国大学、科研机构签署了为数众多的学生互换、共同研究等合作协议。


2021年7月9日,第七届中日教育交流会成功举办。会议以“后疫情时代中日教育交流”为主题,首次采用“线下+线上”双线融合模式,设有中日大学校长论坛、中日高中教育论坛,分别围绕“后疫情时代高层次人才培养”“后疫情时代中日国际教育合作”“中日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和“中日高中校际交流与合作”等议题展开研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王永利对未来中日教育合作提出三点期望:期待中日两国教育界能够关注当前,助力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聚焦变化,推动中日教育交流合作更加深入;面向未来,携手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体育


2021—2022年为“中日文化体育交流促进年”。2021年日本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和2022年中国举办的北京冬奥会成为了中日两国民众的交流盛会。


两国在筹办奥运会的过程中均向对方提供了支持。中国派出了历来境外参赛规模最大的奥运代表团支持东京奥运会的召开,日本赴北京冬奥会代表团也是自其首次参加冬奥会以来运动员最多的代表团。


《日本经济新闻》称,通过北京冬奥会,以年轻一代为中心的中国人对日本的印象得到改善,而日本人在社交网络上支持北京冬奥会和中国选手的事情被报道后,在中国也获得了很好回应。


(四)旅游


中日旅游论坛旨在推动两国旅游业发展合作、扩大两国青少年交流和地方交流,是落实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首次会议成果共识的重要举措。


2019年12月5日,中日两国政府在日本山梨县北杜市举办第一届中日旅游论坛,双方围绕尽快实现均衡扩大两国人员往来、争取尽快突破1500万人次的目标,就两国旅游业界进一步加强合作互动达成共识。


2021年12月7日,第二届中日旅游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浙江绍兴举办,以“后疫情时代利用高科技手段促进中日旅游业恢复和发展”为主题,中日双方旅游业界和地方代表围绕主题进行分享交流,论坛期间还发布了《绍兴宣言》。2022年,第三届中日旅游论坛计划在日本和歌山县举办。


(五)健康


中日新时代健康论坛是全球健康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会议,旨在推动中日友好交流,促进两国在绿色发展、碳中和、医疗康养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2020年12月22日,第一届中日新时代健康论坛召开。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日两国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应携手并进,在绿色发展、碳中和、医疗康养、健康城市生活等领域开展更加深入务实的合作,承担共同责任,为全球环保和健康事业做出共同努力。同时,中日在医疗健康领域具有广泛合作前景和巨大合作潜力,可在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及公平分配、双边和多边人员往来、复工复产、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构建和完善等诸多方面展开积极合作。


2021年6月3日,第二届中日新时代健康论坛召开。与会中日两国嘉宾普遍认为,“人类健康·地球健康”是中日两国秉持的共同理念,中日在康养领域合作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双方应该通过多层次、宽领域的康养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全球健康事业做出努力。


(六)地方


中国建立国际友好城市最早是与日本开始探索的。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天津市与日本神户市于1973年6月正式缔结为第一对友好城市。1973—1978年,中国对外建立的6对友好城市均与日本缔结。此后,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不断拓展。目前,中国与日本已缔结了393对友好城市关系。友好城市促进了两国民间的友好往来,也促进了两地的共同发展。


结对的中日友好城市最初都是双方行政级别较高的城市,或者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方面以上海、北京、西安、杭州等为代表,日本方面以横滨、大阪、京都、东京等为代表。随着两国关系深入以及经贸关系密切,越来越多中小城市或特色城市担纲了中日友好城市的主角。友好城市之间除组团互访等交流形式之外,还建立了友好学校、友好电台、友好医院、友好港口等基层交流形式,为两国关系持续注入了新的内涵。


2021年4月6日,洛阳市与日本冈山市缔结友好城市40周年纪念活动——“白马寺与长泉寺祈福鸣钟”活动在两地同时举行。自1981年缔结友好城市以来,两市始终秉持开放理念,共享发展机遇,拓展合作领域,深化交流交融,共同推动两市友好事业行稳致远。洛阳市白马寺和冈山市长泉寺也一直保持着佛教文化交流的友好互访活动,促进了两市深入了解。


2022年6月17日,2022中日经济与环境交流合作论坛在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相城区于2020年4月获批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覆盖县级全域的示范区。在本次论坛上,相城区公布对日合作最新成果,同时借此次论坛,相城区广邀中日企业、金融机构代表、涉日机构等云端相聚,继续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2022年7月21日,山东省—山口县结好40周年交流会暨(中国)山东—日本友城交流周在济南开幕,以“重温初心、共向未来”为主题,旨在携手打造中日地方友城合作典范,为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贡献地方力量。


(七)青少年


2018年10月,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访华。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在今后5年实施总规模为3万人的青少年互访交流,并将2019年设为“中日青少年交流促进年”。为此,两国外相签署了《日本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交流的备忘录》。在“中日青少年交流促进年”里,中日联合举办了以下活动。


2019年1月12日,“中日友好成人仪式”在日本驻华大使馆举行。据日本共同社报道,中日友好成人仪式始于2011年,作为草根交流的一环,由日本留学生提议举办,至2019年已是第九届。学生们以成年为契机,将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坚持中日友好的理念,成为中日人文交流的桥梁。


2019年下半年,日本多次举办“樱花科技计划”活动。“樱花科技计划”(中日青少年科技交流计划)为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 (JST) 自2014年启动的中方优秀青少年访日项目。自2014年以来,已有10000余名中方青少年赴日,体验日本的前沿科技和传统文化。


2019年12月23日,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中国日本友好协会联合主办的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大会召开。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贺信中指出,当前中日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两国年轻人要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以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坚持不懈地做中日友好的维护者、中日交流的促进者、中日合作的推动者。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以使肩负中国和日本未来的年轻人“心连心”为主题,开展了三项事业:“高中生交流事业”“中日交流之窗”和“强化纽带事业”。“中日青少年交流促进年”里,国际交流基金曾多次开展中日交流活动。如2019年3月14—21日举办的日本高中生短期访华活动、9月17—29日举办的大学生交流活动、11月1—5日开展的令和元年“心连心:中国高中生长期邀请事业”高中校长·教师访华事业等。这些活动增进了中日青少年对彼此的了解,提高了中日人文交流的质量和持续性。


2022年3月,中国驻日本使馆举办“携手向未来——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中日大学生论坛”。中国驻日本使馆临时代办杨宇表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中日关系的美好前景,需要青年一代共同努力实现。他向中日学生们提出了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做中日沟通的桥梁、要立中日友好的志向三点建议。


2022年6月,由中国教育部支持、北京大学主办的“亚洲青少年交流计划”结束四门课程学习。“亚洲青少年交流计划”于2021年9月启动,旨在促进亚洲青少年之间的深厚友谊,促进中日两国未来杰出人才的互信与理解。项目期间,来自中日两国顶尖中学的一百余名中学生跟随北大教授学习人工智能、化学和生物医药、心理和脑科学以及人文艺术领域的知识,探索相关学科的前沿研究课题与先进研究成果。两国学生通过线上直播和平台互动,跨越了语言障碍,在思维碰撞中获得了启发、增进了友谊。


(八)经贸


中日双边贸易是中日经济关系的基础。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以后,双边贸易额不断扩大,从1972年的10亿美元到2011年的3428.9亿美元,几乎每隔10年就上一个台阶。此后,2012年—2020年的9年间,受多重因素影响,年平均增长率为-0.67%,与之前增长速度相差甚远。然而,2021年,中日贸易逆势增长,同比增长17.1%,贸易总额高达3714.0亿美元,刷新了历史新高。据日本财务省的统计,日本对华出口增长19.2%,对华进口增长16.3%,与中方统计基本相同。2022年1至6月,我国对日本出口5,376.0亿元,同比增长3.5%。而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实施,中国、日本两个贸易大国首次建立了自贸协定关系,双边贸易促进效应快速显现,中日经贸合作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2021年12月16日,第38届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举行。中方首席代表、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指出,2021年前三季度,中日双边贸易同比增长超过20%,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更加凸显了中日经贸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符合市场规律,符合中日两国人民利益。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日方提出了兼顾增长与分配的“新资本主义”发展理念,双方可以进一步拓展在绿色低碳、数字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区域和多边领域的务实合作。日本政策投资银行董事长木下康司认为,中长期看,日中两国面临一些共同课题,如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碳中和等气候变化应对措施,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相信两国在相关领域加强合作,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双方解决上述问题共同发挥引领作用。


2021年12月27日,由中国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与日本经济产业省、日中经济协会共同举办的第十五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以视频方式举行。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是国务院批准的综合性论坛,2006年至今成功举办15届,累计签署合作项目413个,已成为中日两国节能环保、绿色发展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在第十五届论坛上,中日双方表示,要着眼于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的经济复苏、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一是扩大亚太高水平开放。二是加强政策对话交流。三是深化节能环保领域合作。


五、中日人文交流的特点总结与未来展望


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的建立,在促进中日人文交流实践、提高中日人文交流水平、丰富中日人文交流内涵、增进两国人民友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是我国中外人文交流“十大”机制中最年轻的机制,也是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第三支柱——人文交流制度化发展的最新成果,表现出历史基础深厚、发展潜力巨大、与两国政治经济关系紧密相关等特点。


首先,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古代日本大规模吸收借鉴中国先进的大陆文化,近代中国也将日本作为学习西方工业文明成果的窗口。新中国成立后,“以民促官”的策略为两国关系正常化营造了良好氛围。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为中日人文交流事业注入了新活力,两国的人文交流由局限于民间主导转向政府和民间两方发力、协同推动。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的顺利建立有赖于两国人文交流深厚的历史经验,也为发展契合新时代的中日关系提供了制度化平台。


其次,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方面,在外部条件上,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两国同属东亚文化圈,对于共同文化有高度认同感。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缘政治条件,有助于两国凝聚共识、弥合分歧,释放人文交流的最大潜力。另一方面,在内在动力上,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日人文交流的内容也日益丰富,涵盖了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地方合作、经贸交流等多种形式,有助于实现两国人文交流的深层次发展。


最后,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同两国政治经济紧密相关。经贸关系既是中日关系的压舱石,也是推进器。2002年与2007年中国分别成为日本最大进口对象国、最大贸易对象国,2021年日本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两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不断增强为官方、民间积极开展人文交流提供了强大驱动力。政治关系对于中日人文交流也具有显著影响。两国在历史、领土、主权等议题上存在一定分歧,当这些敏感性矛盾被激化时,中日人文交流也会出现较大波动。但也需要注意到,人文交流对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也有强大的反作用,宽领域、高质量、常态化的人文交流机制能够为中日两国政治互信、经贸合作进一步实现突破性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推动中日人文交流进一步发展是需要思考的重大时代命题。


首先,要进一步筑牢中日人文交流的民意基础。2021年10月20日,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2021年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调查显示,70.9%的中方公众受访者认为中日关系“重要(或比较重要)”,66.4%的日方公众受访者持同样观点。80.6%的中方公众受访者和56.4%的日方公众受访者均认为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的重大问题。62.4%的中国公众受访者和56.7%的日本公众受访者将领土争端视为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主要问题。


2022年1月21日,日本内阁发布关于外交的舆论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139C7

图 2 日本内阁发布关于外交的舆论调查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一方面,两国人民都认同中日两国作为东亚近邻要保持和谐的双边关系,承担促进地区稳定的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历史、领土与安全三大问题依旧影响着中日政府之间的往来,两国人民对彼此的好感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必须筑牢中日人文交流的民意基础,以推动两国更深层次的双边关系发展。


其次,要重视中日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的双向作用。中日两国作为东亚地区的大国,两国关系对于地区发展与和平有着深远且重大的影响。当前,两国关系具有“政冷经热”、“官冷民热”的特点,在历史、领土与安全等敏感性议题上依旧存在分歧。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互鉴是人类文明的根本属性。中日两国要维护地区稳定,坚持和平、友好、合作的大方向不动摇,更加需要注重发挥两国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的双向作用。


最后,要创新中日人文交流方式,拓宽中日人文交流领域。新冠疫情的暴发对全球人文交流造成了一定阻碍,但中日两国的人文交流仍显现出持续性和顽强性。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日本政府和许多地方、企业主动向中方捐赠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防疫物资,物资包装箱上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让中国民众深受感动。不久后,新冠疫情在日本扩散,中国政府、有关地方和民众遂向日方捐赠大量口罩等防疫物资。浙江省杭州市一家爱心企业捐赠的口罩上写有“春暖雁北归,捎带心意越洋飞,羁绊衣带水。”赠我古诗,俳句相还。“用对方能够读懂的语言,传递我们真实情感。”这是援日物资俳句作者——曾在日本工作多年的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师夏瑛表达的初衷。患难见真情,中日两国政府和民众守望相助,借诗句互勉抗疫。这表明,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人文交流始终为两国民心的强韧纽带。为应对新冠疫情影响,中日人文交流可在公共卫生、绿色发展、智慧城市和医疗健康等新领域着重发力,加快探索“云对话、云展览、云推介”等新形式。


50年前,中日邦交正常化改变了此前100年以来的中日关系发展轨迹,促进了中日关系走向友好合作。50年后的今天,处于新时代百年变局下的中日关系在外部环境上发生了许多变化。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中日关系对地区和全球安全与稳定都至关重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日两国需要充分发挥中日人文交流机制的作用,继续充实双边关系的内涵,进一步拓展新的合作空间,为构建和发展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提供人文支撑,为推动构建东亚人文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实质性和典范性的力量。



  •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此 PDF 文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