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任晓:中国国际关系学从哪里来?去往何方?

2022-08-31 17:13 任晓
人访问


“一个学科,需要写出自己的历史,才能明了从哪里来,去往何方。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人写出过中国国际关系学(IR)的学术史,这个空白需要填补。”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任晓所著的《中国国际关系学史》想要完成的就是这样的一项工作。

小i在此转发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原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袁明,外交学院原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秦亚青为本书撰写的两篇开篇序言,以飨读者。


《中国国际关系学史》,商务印书馆2022年7月

本书目录

绪 言 ...1

第一章 民国时期国际关系学 ......6

一、民国国际关系学概况 ....6

二、主要论域 ......14

三、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的蓬勃 ....45

四、《世界知识》及其影响力 ........53

五、中国人研究日本 ......60

六、国际关系研究的国际化 ......72

七、中国与国际法 .....88

第二章 三十年的起落 ....96

一、院系调整与学科重构 ........96

二、组织机构的建立 .....100

三、国际关系研究的开展 .......112

四、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突起 .......130

五、“文化大革命”时期 ..............137

六、彼时的“拿来主义” ..........147

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的重建 ...155

一、学术组织的恢复或建立 ......156

二、人才培养和学刊生长 .......163

三、学术研究 .......175

四、思想的力量 ......186

五、学术理论探索 .......196

六、“横看成岭” ......211

七、翻译和评介 ......218

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的中兴 .....226

一、会议·期刊·丛书 ..... 226

二、学术研究及成果 ......233

三、学术论争 .....245

四、基金会及其作用 .......282

五、多样的课题 .......287

第五章 21世纪的跃升(上) ....290

一、学术组织的新发展 .....293

二、人才培养 ......297

三、“和平崛起” .....302

四、学刊“提质增效” .....313

五、全方位的学术研究 .......318

六、“先秦国际法”的再发现 .....340

第六章 21世纪的跃升(下) .....351

一、机制·品牌·智库 .....351

二、四个特征 .....361

三、国际化和走向世界 ......363

四、从“中国特色”到“中国学派” ......367

五、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兴起 ......376

第七章 中国国际关系学走向未来 ......402

参考文献......414

致 谢 ......425

内容简介

一个学科,需要写出自己的历史,才能明了从哪里来,去往何方。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人写出过中国国际关系学(IR)的学术史,这个空白需要填补。本书想要完成的就是这样的一项工作。本书各章的安排是按照时期划分进行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点。在此之前的时期成为很显然的“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的国际关系学发端于这一时期(作者将这个时间点确认为191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十年是一个曲折反复的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改革开放,成为一个分水岭。80年代末是另一条重要分界线。90年代末则是20世纪走向结束之时。本书按照这几个时间点,划分各个时期,因而这也是本书各章的重要依据。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二十年,学术发展具有较强的连续性,未出现明显的分界线,因而本书将其看成同一个时期;因这一时期内容非常丰富,故分为两章来分析。

袁明序

43年前,我在北大攻读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史研究生时,担任“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一课的老师是吴其玉先生(1904—1995),当时他已经75岁了。吴先生年轻时曾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曾担任燕京大学法学院院长。他基本以英语给我们授课,但是有一次讲课将近结束时,他凝视窗外,用中文缓缓地又非常清晰地诵出杜甫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现在我也已经过了75岁,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了比年轻时更多的观察与思考。我想,吴先生在那一刻,是否不经意间又开出了一个题目?

我们现在讲的国际关系学,其主要内容,或说思想根源,开始于近现代的欧洲。17世纪以后,欧洲内部思想、社会激烈动荡,后来又在全世界拓张,又引发了全球各地不同形式的反应。西方知识界以体系方式逐步把这些活动归纳成一个知识结构。这里面的一个关键词是“国际”(International)。这个词是欧洲人的创造。19世纪中叶马克思创立第一国际,后来恩格斯又创立第二国际,都是将“国际”概念变成国际组织的实践。美国在18世纪后期建国以后,曾长期受“孤立主义”的影响。“国际主义”在美国发展,是美国走出19世纪以后的事情。但是,“孤立主义”在美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植根深厚,这一点与欧洲有很大不同。

国际关系学被介绍到中国时,中国面临的又是与欧洲、美国很不一样的历史场景。历史学家章百家分析道:“对中国来说,真正的灾难并不在旧的对外交往体制的彻底崩溃,而在于它刚踏入新的国际社会一下子就被抛到了最底层,找不到任何盟友,找不到任何足以自卫的手段。”因此,中国的国际关系学,是从民族救亡开始的。

中国知识界在一百多年前开始做“中国与世界”这篇现代大文章时,有一种精神气象值得后人尊敬。梁启超是代表人物。他的一段自述是这样说的:“余乡人也。九岁始游他县,十七岁始游他省。犹了了然无大志, 梦梦然不知有天下事。曾几何时,为十九世纪世界大风潮之势力所簸荡、所冲击、所驱遣,乃使我不得不为国人焉,不得不为世界人焉。”面对世界潮流冲击,中国出现了一批觉醒者,表现出难能可贵的文化自觉。

任晓教授在二十多年前就开始关注国际问题研究的中国视角。经过长期的资料收集与思考,终于完成了《中国国际关系学史》这部著作。看到书稿中所列出的详细人名、文稿、刊物与书目,我非常感慨。这需要沉浸到无数史料中去“淘金”,这也是为后人留住历史,向生命致敬。

“作为大学来讲,就要从历史、全局的角度研究更多的问题,更长远的问题,更学术性的问题。”这是中国外交界一位资深长辈的嘱托。我们依然在路上。

2022年3月

秦亚青序

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是1919年一战之后在英国威尔士阿伯里斯特维斯大学正式建立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大致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几乎与这一学科的正式建立同步,至今也已经有着百年历史了。编写一部中国国际关系学史实在是一个大的工程,尤其是自始至终一人完成,就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任晓教授完成了这件不容易的事情,以这部《中国国际关系学史》呈现给我们一幅完整的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地图,可喜可贺。

梳理中国国际关系学发展的历史,对于学科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使我们了解前辈的卓绝努力、当代学者的开拓进取,也为以后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进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思想的启迪。对于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历程,不少学者都做过研究,发表过专著和文章,从不同视角对学科的发展进行过讨论和评述。相比之下,任晓教授的这部著作具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其一,一部时间跨度最长的学科史。《中国国际关系学史》应该是迄今为止时间跨度最长的中国国际关系学史。整部著作的研究时段跨越了一个世纪,从20世纪20年代一直写到当下。依照作者自己的话说:“努力向前追溯至开端和向后延伸直至2020年。”近年来,对于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史的著述更多的是集中在某一个时间段之内,比如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或是民国时期,而任晓教授的著作则是全时段的呈现,对民国时期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论述就长达100页之多,应是补充了学科史的缺失。这不仅使我们对学科的整个发展历程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也包含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历史实际上几乎是与西方同步的。

其二,一部历史脉络清晰的学科史。《中国国际关系学史》的总体设计有着编年史的特点,结构安排是按照学科发展的历史时期设计的。民国时期显然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端时期,然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三十年和改革开放之后的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的讨论,又分别分为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三个阶段。这些时间段的选取和划定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契合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也再现了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坚持不懈、坚韧前行的发展历史。

其三,一部内容全面充实的学科史。《中国国际关系学史》对于每一历史时期的表述,都充分考虑了学科的整体面貌和重要内容。一般来说,一个学科包含了教育体系、研究成果、专业机构、学术期刊等重要内容。不少学科发展的研究往往更加偏重研究成果而对其他内容有所忽视。任晓教授自然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认真梳理,包括每个时期的重要著述及其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国际关系学发展历史上的地位、对重大国际问题的分析与反思等,同时也对每一个时期学科发展的其他主要内容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比如,高校国际关系专业的设置和变化、国际关系专业学会的作用和意义、专业学术期刊的发展与取向等。对于一部完整的学科史著作而言,这些内容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读者来说,则会看到更加系统完整的学科面貌。

任晓教授是一位勤于思考、笔耕不辍的学者,《中国国际关系学史》是一部学科发展历史的重要著作。认真阅读整本著作,除了以上的感受之外,还有两点尤其值得称赞。

一是作者在对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历史的讨论之中,有不少独到的见解。从章节的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作者对学科发展的理解和诠释。“起落”“重建”“中兴”“跃升”, 把这些关键词连接起来,会形象地反映出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总体脉络,也会明晰地表现作者对学科历程的点题式评议。我以为,这不仅仅是一种为篇章设计选用的词语,而是经过认真考虑之后的总结与反思。无论是对学科圈子之内的专业人士,还是对一般有兴趣的读者,都会产生启发性意义。

二是从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历史来看,学术总是在开放的学术体系中发展进步的,是在与全球学界进行互学互鉴、辩论争鸣中突破创新的。书中专门讨论了中国学者在世界国际关系学界的参与、交流和发表,并高度重视这类交流的知识蕴含与学科意义,告诉我们一个学科不可能在封闭的系统中,不可能在自娱自乐、自我陶醉,甚至妄自尊大的心态中发生、发展、进步。比如,作者高度重视的“中国学派”,也必然是在与中国学者、与世界学者的交流沟通、辩论争鸣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华文化为我们的学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智识资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始终是世界多元文明中的一部分,始终是在与其他文明和文化的开放性互动中生发生长、进化跃升的。

任晓教授在书中引用过李约瑟博士的一句话:“也许整个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实践谦逊和友爱的精神。我们必须真诚相信,一切种族主义的思想,一切自我陶醉的文化优越感都是和世界大同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和创新,最终是为了人类共同知识的繁茂与丰赡,为了人类共同价值的构建与弘扬,为了实现世界大同和人类共同体的美好理想。面对一个冲突四起的世界,国际关系学人更应该有这样的理想和信念。

为此,我们共同努力。

2022年3月6日

于青岛即墨

文章来源:商务印书馆文津读书会,2022年8月18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