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 基地动态 / 正文

【两会专访】贾庆国教授谈中美竞合关系

2022-03-04 17:03 贾庆国
人访问

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于3月4日下午3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贾庆国日前接受了中评社记者的专访,就新时代中美竞合关系和如何切实管控分歧、寻找共同利益,克服疫情阻碍增强两国人文、教育交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表示,短期来看中美两国关系稳定和改善的空间非常有限,双方的领导人、政治家们都需要政治上的智慧和勇气,来认定中美的合作点,积极努力地去推动。以下为专访全文,与读者分享。



3B36

贾庆国

全国政协常委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

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



中评社记者:此前拜登总统与习近平主席视频会晤时释放了与特朗普政府不同的积极信息,但之后美方对华政策的基调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也未将拜登总统的表态真正落到实处。对此您怎么看?

贾庆国:在中美关系不断恶化的大背景下,两国元首视频沟通有助于彼此之间的了解,美国方面也担心两国关系会滑向冲突特别是军事冲突的深渊,所以它特别强调中美关系之间要“建构护栏”,从这个角度来讲,它起到的积极作用还是有的。但是,两国关系继续下滑的趋势并没有改变,有多方面原因:美国国内对华主张强硬的声音是压倒性的,拜登做很多事前需要国会首肯,而民主党在国会的势力微弱,加之党内对华主张也趋于强硬,所以拜登所作所为也需要强硬。中国也不像过去那样会长期忍耐,因此就引发了双方的负面互动。现在,双方的舆论都非常负面,积极的观点、想法都被从负面的角度去解读,影响了双方民众对彼此的看法,在这个发展中,双方对彼此不信任的程度已经到了难以有效沟通的地步。

其实,拜登上台以来,中方的高层领导一直都有善意的表示,但美国对此解读为“中方刻意把中美关系不好的原因归咎为美国”,双方都下意识地从最坏的角度去考虑对方说的话。而且疫情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双方人员无法直接见面,无法直接明确对方意图,使得中美之间的关系更加螺旋式下滑。

中评社记者:您最近在研讨会上曾经说过,短期来看中美两国关系稳定和改善的空间非常有限,关系恶化的可能性比较大,您认为,短期内双方应如何做以避免关系继续螺旋式下滑?

贾庆国首先,双方在政府层面上要冷静下来,冲动的话不要说,然后务实地思考一下两国在关系中的利益是什么,可以合作的地方在哪里。第二,就是避免负面互动,双方都有很多观点,有些温和、有些极端、有些理想化、有些务实,我们不要抓着极端的声音扩大化,要平衡地看待对方对自己的看法和政策。恶语相向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得关系进一步滑向对抗。第三,就是要加强沟通,特别是二轨对话。新冠疫情使得两国交流上受到相当大的阻碍,未来一段时间,我认为应适当考虑恢复线下二轨对话,既保证抗疫和安全的同时,我们也要想办法把目前二轨对话用好,增加务实的讨论,管控双方的分歧,进一步推动双方在一些问题上的合作。

中评社记者:去年底中美在格拉斯哥的气候变化峰会上达成了颇有亮点的联合声明,您认为,现阶段中美可以加强共同合作的领域有哪些?中美应该怎么更好地寻找共同利益?

贾庆国:中美都是现存国际秩序中有着重大利益的国家,当年佐立克曾说,中美是现存国际秩序中的利益攸关者,双方可以合作的地方非常多,有很多共同利益。比如,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自由和开放,当然,我们现在面临非常大的安全化的挑战,很多事情第一时间都被“安全化”了,那这样是不是真的更安全?其实未必。第二就是抗疫要加强合作,我们现在面对同样的病毒和疫情传播,怎么去尽快制止、消除是双方都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这个时期双方最重要的利益所在,中美在合作研发药物,共享疫苗信息,分享研究成果,控制疫情发展,支持国际卫生组织和国际合作帮助贫穷落后国家面对疫情……等等方面都有很多事情可以交流合作的地方。另外打击国际犯罪,禁止大国杀伤性武器扩散也是两国可以谈的问题。

事实上,中美的共同利益很多,现在两国不是找不着这些,而是都被忽略了,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我们一定要想办法看到这些共同利益,在现在这样一个气氛和背景下,双方的领导人、政治家们都需要政治上的智慧和勇气,来认定中美的合作点,积极努力地去推动。

中评社记者:中美价值观和体制方面的差异无可避免,在这样的背景下,您认为中美双方应该如何减少因意识形态问题而导致的冲突?

贾庆国要面对现实,中美信仰不同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客观现实。事实上,在过去很多年内这个问题并不是主导我们两国关系的主要突出问题,过去我们有意识地淡化意识形态使得我们在很多方面得以合作,得到巨大利益。那么现在怎么办?我认为中美双方都需要继续淡化意识形态问题,务实地去处理两国之间的问题。意识形态问题是认同问题、是信仰问题,如果强化很可能导致一些非理性的做法。这是非此即彼的问题,没有妥协的空间,但处理国家间的关系时还是需要强调务实,强调国家利益,避免斗气、斗勇,理性和务实地面对两国间和地区和世界面临的问题上,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意识形态分歧上来,更多地把目光放到触及两国之间的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来。

其实意识形态问题近几年也在被夸大,中美间原本的意识形态分歧其实没有这么大。美国主张的自由、民主、法制、公平等等,中国也主张,我们的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里面也有相同的内容。只是在实际运用层面上,因为两国国情不同,具体的操作有很大的区别,总体来说,这个问题不宜夸大。

中评社记者:美国有学者认为台海现状正在加速腐蚀,许多信号被错误解读,您对此怎么看?是否认为台湾问题目前仍是中美关系中最危险的爆点?您认为应如何进一步管控并确保三方之间避免误判?

贾庆国:这个观点我也同意,台湾问题确实给中美关系带来巨大风险。台湾当局在“九二共识”原则上倒退,不承认一个中国,让自己的定位模棱两可,但在大陆角度看,认为台当局是向“台独”方向走了一步,这就是为什么蔡英文上台以后两岸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第二就是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也被侵蚀,它自己现在也讲不清楚。无论是向台湾出售武器还是国会通过一系列涉台法案,这些都在打破原来的现状,当然中国大陆方面为了打击台独势力和美国的干预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打破了现状。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确保大陆、美国、台湾三方避免误判,首先我认为,美国应该回到它的“一个中国”政策上来,履行三个联合公报的承诺,逐渐减少并最终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中国也需要重申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中美需要共同反对台独,因为这会影响到中美之间是否会爆发军事冲突的问题,这应该是两国的基本共识。

从美国的国家利益角度来看,新中国成立后的美国历届政府,除了特朗普以外,都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因为美国担心台湾一些人为己独立会将其拖到与中国大陆的战争中去,这不符合美国利益。反对台独是其理性的主张,合理的选择,但是另一方面,台湾问题容易变成所谓的意识形态问题,包括蔡英文讲话中多次强调价值认同,而美国的一些人与其遥相呼应,这就很容易不再注重利益,所以中国大陆现在不需要去接美国或者是台湾方面关于意识形态的挑衅,更多还是要强调理性、务实地处理相关问题。

中评社记者:今年一开年朝鲜就频繁地试射导弹,您认为目前半岛形势的僵局应如何打破?您认为终战宣言有可能签署吗?在这方面中美可以进行合作吗?

贾庆国:朝鲜认为其安全只能靠自己,通过试射导弹它可以完善自身的武器系统,特别是有了远程导弹这样的战略核武器之后,它觉得它就更安全了。朝鲜认为,中美关系不好给它提供了最好的机遇以实现其关于安全的计划,它也的确看得很准。在终战宣言签署进程的问题上,中国当然会支持,毕竟这是和解的措施。美国虽没有明确反对但内心也不会支持,它认为只有朝鲜彻底放弃核武器,才会和其考虑如何发展正常关系,但在目前一个背景下,终战宣言也不合适签署,已经逐渐被减少提及。

中评社记者:美国目前对华整体好感度很低,您认为主要原因有哪些?在后疫情时代,中美两国应如何加强人文特别是青年方面的交流?

贾庆国:现在还很难想象什么是后疫情时代,但是的确中美双方的交流现在面临很大的阻碍。消除疫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第二就是双方都要主动去消除一些青年交流的障碍。现在双方都有声音认为去对方国家学习进修就不合适,不必要,甚至上升到政治层面,我觉得这种想法十分狭隘,政府应该正面引导,媒体和舆论导向也不要去夸大对方国家的负面形象。另外就是要实实在在地推动两国青年的交流,包括组织论坛、对话,继续支持两国青年到对方国家交流,便利双方学生到对方国家学习,这对于两国彼此理解和两国的未来是非常重要的。

中评社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后,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话语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难度似乎越来越高,您认为中国的公共外交工作面临哪些难点?我们应该如何克服?

贾庆国首先,要避免恶性互动的舆论环境,两国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抓着极端的观点不放。第二,要主动塑造一种客观、平衡的关系和形象。第三,要讲好自己的故事,中国在过去这些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很多故事可以讲。“讲好中国故事”不是把中国理想化、美化,而是客观地介绍中国,讲好中国在过去付出了多少的努力才达到了今年这一步,未来需要做哪些努力,需要和别人一起合作来共同实现更好的境界。而不是讲自己是个“高尚全”的国家,吹嘘自己比别人优越,更多地要讲取得的进步和面临的挑战,让对方对你的发展有真实的理解和感受,这样它才会欣赏你的进步,理解你的困难,产生共鸣。

中评社记者:可否分享一下您今年的提案主要内容?

贾庆国:有几个想法。第一,我希望各大网站的头条新闻和评论实名化,能够对自己的文字负责任,现在有很多错误的信息和造谣炒作全是不实名的,但我认为说话要负责任。第二,我希望简化现有交通规则,回归初心,安全便捷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第三个就是发挥好退休涉外官员的作用,讲好中国故事;第四个就是关于“双减”政策的几点思考。


文章来源:中评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