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5日,中美聚焦网在北京举行新春茶叙,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多位学术委员出席活动,与其他中美关系专家一道回顾2021年的中美关系并对2022年提出期望。以下为学者们的部分观点。
达巍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
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
2021年的中美关系不宜看得“一团漆黑”。最起码,中美关系停止了过去三年“自由落体”般的下滑轨迹,大致上在一个低水平上震荡徘徊。
需要警惕的是中美关系目前的“漂流状态”。两国关系可能在“漂流”中逐渐走向定型、定性,这未必符合双方任何一方的利益。
从美方角度说,拜登政府在战略设计层面是有备而来的,核心思想是“战略竞争”,希望与中国“竞争性共存”。但是拜登在推进战略部署过程中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中美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以及第三方力量与中国的依存程度。这种“高估”和“低估”导致美国的战略落实打了折扣。
从中国角度说,拒绝用战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是对的。但从中长期来说,中方对中美关系“可欲”且“可行”的战略目标方向需要更清楚的认识和表述。目前,中国似乎在平视外交和斗而不破之间“纠结”,对当前中美关系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2022年,中美关系有可能会处于一个相对比较平稳的时期。美国中期选举和“二十大”会让两国都更多关注自己国内的事情。当然这让双方都更难以作出政策调整,但是也意味着双方都不希望中美关系出现重大意外或者急剧的恶化。上半年中美双方仍有一些空间,可以抓住时间做一点事情稳定双边关系。
张沱生
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原主任
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
拜登政府上台后不仅基本延续了特朗普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 而且努力修复同盟关系以求共同打压中国。在此情况下,2021年的中美关系未能像中方最初期待的那样得到改善与稳定。但与前有所不同的是,去年中美双方的国际合作略有恢复, 对话也有所增加。中美关系止住了自由落体式的下滑, 进入了一种僵持状态。
展望2022年,中共20大与美中期选举分别为两国国内的政治大事,可能给中美关系带来新的不确定因素;两国经济半脱钩的趋势将继续发展;台海形势也仍是双方面临的最大安全风险。此外, 2022年中美都将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都将面临更多国际挑战。面对这样的形势, 中美双方唯有根据两国元首(视频会面)达成的共识, 加强沟通对话,建设性管控分歧,推动在双边领域及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上的合作,才可能避免中美关系出现新的倒退。
倪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
中华美国学会会长
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
中美关系自拜登上来以后似乎比前几年平静了些,这个平静和拜登建制派的特质有关,他用比较传统的方式处理对华关系。但在平静的局面下,有两点让人挺担心,一是拜登的对华战略竞争是“体系化”的,二是美国尤其是拜登的对华认知持续恶化,越来越负面。
中美关系到底定型了与否?竞争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我们应该更多的去从历史的这些经验中去找一些东西。对于过去一些大国竞争当中的一些历史经验的回顾,可能会为我们未来看中美关系怎么走,提供一些借鉴。
王缉思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
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
中美战略竞争主要体现在核心技术、科研和人才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以美国为对标,中国在技术上形成了“多数领域还是跟跑,少数领域已经并跑,极少数领域才有领跑”。
在人才方面,全球顶尖的人工智能研究者中,有59%效力于美国大学和公司,11%效力于中国大学和公司,10%效力于欧洲大学和公司。这个59%效力于美国大学和公司当中有29%的人本科是就读于中国的。
就未来展望,少数领域中国是取得领先优势,势头迅猛,但是在大多数领域的劣势还是十分明显。
何亚非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原主任
外交部原副部长
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特邀专家
新的一年地缘政治竞争加剧,世界经济持续下行,新冠疫情反反复复,网络安全风险倍增,气候变化愈演愈烈,国际局势动荡不安。中美面临如此严峻的全球性挑战,唯有合作应对才是出路。还是那句话,“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搞好中美关系,没有一条理由搞坏中美关系”。无论是“冷战”还是“冷和”,都是死胡同。
文章来源:中美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