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 基地动态 / 正文

梁海明:印度是否适合企业前往投资?

2023-05-15 13:37 梁海明
人访问

图片

此前,联合国经济及社会事务部(DESA)估计印度到4月底人口高达14.286亿,超越中国的14.257亿,成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

印度人口超越中国,无疑引发众多港人的遐想。尤其是中国过去40年凭借人口红利崛起的方程式,若可在印度再一次复制,那么,港人尽快部署前往投资,当可紧握印度人口红利和经济腾飞的机遇。

印度近年成国际资本市场新宠

不仅港人有此憧憬,世界各地民众亦有。近日如果揭开国际主流媒体的版面,会发现对印度的报道,大部分是称赞其经济成就,以及描绘其人口红利所带来的机遇。过去在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下不那么起眼的印度,近年来不仅成为国际资本市场新宠,不少分析人士甚至预测它的经济成就和崛起速度将不亚于、甚至超越中国。

国际市场和舆论今天对印度的赞誉,犹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中国的赞誉,不同的只是把“China”换成“India”。平心而论,受益于经济改革和人口红利,印度未来的发展前景确实让外界充满期待,慢慢地成为了除中国外的另一投资热土,而且,相比今日的中国,印度还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其一,印度人的团结是有目共睹的,甚至已经成为了印度的核心优势。在纽约、伦敦和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由于印度人普遍数学好,英语读写佳,表达能力强,往往比中国人更能获得外资投行高层的青睐,从而晋升为中高管理层。这些印度人出任中高管理职务之后,将“任人唯亲”视为优良传统,非常喜欢提拔印度同学、同乡,“一人得道,同乡和同学一起升天”,所以,国际金融中心的中国人虽数量不少,但不少中高职务却掌握在印度人手中。

图片

印度人营商精明 产业属知识密集型

其二,印度人很精明,有时甚至比犹太人还精于计算。本港的老一辈商家和媒体,在谈及和印度做生意时,总会告诫要小心和印度人打交道,有个案例也经常被他们挂在嘴边:

一个香港人要给一个印度人1000元,当他交给印度人10张100钞票时,印度人会当面数钱,并在数钱时只会把钞票从第一张掀揭到第九张,永远不会把底下的第十张钞票掀过来。这个动作虽然小,但这正是印度人的精明之处,万一香港人一时大意给多了一张钞票给印度人,印度人如果把底下的第十张钞票掀过来了,香港人就能看到有第十一张钞票,会问印度人要回来。

发生这种事情多赚100元的概率如此之小,竟然也被印度人计算在内,可见其精明。而且不少香港人也认为,印度人即使表面上非常热情,但心里想什么,连统治了印度几个世纪的英国人也不清楚,香港人就更加不清楚了,有经验的香港商人均不会也不敢轻易玩小手段糊弄印度人。

其三,印度的发展模式与中国相反,但也能取得成功。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先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但印度却是直接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世界的办公室”、“西方延长出来的实验室”,以高附加价值取代大量劳工,其后才进行农业现代化。

相对中国由上往下的政府主导市场发展模式,虽然印度联合政府决策过程缓慢,仅是官方语言都有22种,但印度的发展模式是由下往上改变市场,其自由且富创造力的企业家在国内发迹之后,进而占领世界市场,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政府的缺陷之处将逐渐由市场取代解决之,印度人的企业精神和旺盛的意志,更足以弥补许多制度的缺失。

其四,印度也有中国梦。中国过去依靠投资与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印度已经开始模仿,希望中国梦之后,也能诞生印度梦。因此,印度总理莫迪曾公开指出,当前,印度需要以出口制造、公共基础和都市建设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以劳动和资本相结合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印度如果转型成功,将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并创造印度梦。

故此,拥有上述诸多优势的印度,已经吸引越来越多外资前往投资、设厂,不少港资企业、港人也对印度兴趣渐浓,笔者身边一些商人朋友更是跃跃欲试,准备前往印度投资,复制在中国投资和经商的成功模式。

那么,印度是否非常适合港人前往投资,笔者认为需要考虑至少以下四个因素。

印度改革未完成 投资氛围欠理想

其一,印度政府的改革能否持续成疑。印度总理莫迪虽然陆续推出税制改革、吸引外资、出售国有资产股份、开启私有化进程等一系列改革,但印度的结构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差、识字率低和社会文化等的转变,均难以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更严重的是,印度多党制喧嚣的政治民主,将长期限制印度经济增长空间。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这样评价印度:

“印度其实不是一个国家。是凑巧沿着英国人兴建的铁路沿线的三十二个民族之集合体。英国人来了,征服他们,并建立统治权,把一百七十五个王侯之邦纳入统治,由一千个英国人和数万名培养成思维、行动都像英国人的印度官员来治理……印度宪政制度有其局限性,印度的政治制度不允许其以高速度前进……不论政治领导人想做些什么,必须在中央通过非常复杂的系统,然后到了个省,还要经历更加复杂的系统.……印度人必须以他们的宪法、他们的种族结合、他们的投票模式及其产生的联合政府所决定的步调来动作,其决策过程相当困难”(Lee Kuan Yew: “The Grand Master's Insights o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2013)

因此,除非印度政府高层能够消除政府决策拖沓阻碍经济竞争力的壁垒,否则较难为印度经济释放更多新活力

其二,印度的投资氛围、投资环境并不太佳。印度不少官员仍有“商人赚钱致富是通过罪恶手段”的价值观,不少官员认为从商者只是投机者,并未以社会福祉为己念,他们这种价值观对印度本地商人如此,对外国投资者更如此。

此外,国际媒体如英国《金融时报》,曾大幅报道印度政府在信守契约方面的记录不大好,“印度屡次在其他人认为其已经同意的贸易事项上反悔,它还在气候承诺上反悔……”,《金融时报》将印度这种不遵守协议的行为称之为“无赖”。

其三,经济发展和环保之间的平衡在印度也是大问题。譬如,韩国企业浦项制铁公司(Posco)曾于2005年拟在印度一个森林地区投资120亿美元兴建的一家钢铁厂,作为当时印度最大的一项外国直接投资项目,虽然已经获得了政府的环境许可,但在印度民众的极力反对之下,项目一搁置就接近10年。

印度分薄资金 但港人投资要审慎

其四,印度对中国有疑心。印度和中国有着超过3440公里的边境线,由于存在领土纠纷,两国边境巡逻人员经常发生冲突,偶尔会发生混战,引发伤亡。印度的对华政策近年也已出现较大转变,由此前的“竞合并存、总体稳定”转变为当前的“突出竞争、淡化合作”!

有不少国际学界观点认为,印度经济随中国之后崛起,国际资金先后在两个时期进入中、印两国投资,既不会分薄了国际资金投资两国的量与质,也不会削弱了市场的集中力,在中国是时候要撤离的企业,可以选择去印度,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另一“世界工厂”,这无论是对中国、对印度甚至是对全球都是好事。

图片

笔者对这种观点大部分同意,但亦有部分保留。原因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印度适合大多数国际企业前往投资,但暂时或许未必十分适合港资企业、港人前往投资。除非中印地缘纷争得到解决,印度能够抛弃疑虑,放下“龙象之争”的心结,以及印度进行深度改革,令投资环境变佳,投资印度才能为港资企业和港人带来真正的机遇和红利。


图文:香港0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