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六期中外人文交流简报:中阿人文交流机制

2023-05-26 16:24 iGCU
人访问

2022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双方就继续倡导文明对话交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达成共识。2023年4月3日,习近平主席复信参加“艺汇丝路”访华采风活动的阿拉伯知名艺术家代表,指出从开辟古代丝绸之路到共建“一带一路”,中阿文明交流跨越千年、相互欣赏,书写了互学互鉴的历史佳话。2023年5月19日,习近平主席向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理事会会议致贺信,他在信中说:“着眼未来,中方愿同阿拉伯国家一道,弘扬中阿友好精神,落实好首届中阿峰会成果,打造更高水平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续写中阿友谊新篇章。”

中阿人文交流源远流长。近年来,双方同心同行,不断开创中阿人文交流新篇章,为深化中阿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持久推动力,共同推动构建新时代中阿命运共同体。在中阿关系蓬勃发展之际,iGCU发布《中外人文交流简报》第6期——“中人文交流机制”,为读者梳理双方人文交流的顶层设计,回顾各领域成效,展望未来合作前景。

第六期中外人文交流简报:中阿.pdf


中阿人文交流机制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友谊源远流长,历久弥坚。从开辟古代丝绸之路到共建“一带一路”,中阿携手同行,人文交流合作硕果累累。2022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就继续倡导文明对话交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达成共识。双方将同心同行,不断开创中阿人文交流新篇章,为深化中阿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持久推动力,构建新时代中阿命运共同体。

一、中阿人文交流相关机构




图1:中阿人文交流相关机构


中阿人文交流由官方和民间共同推动。在官方层面,中方的主要机构包括中宣部、外交部、科学技术部、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阿拉伯国家的主要机构包括阿拉伯国家联盟、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伊斯兰合作组织以及各阿拉伯国家外交、文化、科技、广播、教育、体育等领域的对应职能部门,如沙特外交部。在民间层面,中方的组织主要有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等;阿拉伯国家的组织主要有阿拉伯—中国友好协会联合会、阿拉伯城市组织、阿拉伯信息通信技术组织、阿拉伯国家广播联盟等。

二、中阿人文交流顶层设计

2004年1月30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了设在埃及开罗的阿拉伯国家联盟(以下简称阿盟)总部,会见了时任阿盟秘书长阿姆鲁·马哈茂德·穆萨(Amr Mahmoud Moussa)和22个阿盟成员国代表。会见结束后,时任外交部长李肇星与穆萨秘书长共同宣布成立“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China-Arab States Cooperation Forum),并发表了《关于成立“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的公报》。双方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中阿关系的发展历程,对中阿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满意,并认为中阿友好合作基础牢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加强在各领域的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愿望和长远利益,故成立“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并尽快召开该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

2005年12月12—13日,首届中阿关系和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肯定中阿合作论坛及其行动计划的重要性,回顾了各领域实现的成果,认为遵守中阿合作论坛的宗旨和基础十分重要,倡导活跃论坛的活动,并将其扩展到文明、文化和科技等新的领域。历经18年发展,“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建立起了部长级会议、中阿合作论坛高官会、高官级战略政治对话、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中阿改革发展论坛、中阿企业家大会暨投资研讨会、中阿能源合作大会、阿拉伯/中国艺术节、中阿新闻合作论坛、中阿友好大会、中阿城市论坛、中阿北斗合作论坛、中阿妇女论坛、中阿卫生合作论坛、中阿广播电视合作论坛、中阿图书馆与信息领域专家会议、中阿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等机制,全方位、多领域促进中阿合作,人文交流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2016年1月13日,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确立了发展中阿关系的指导原则,对双方在政治、投资贸易、社会发展、人文交流、和平与安全五大领域的全面合作进行了整体规划,人文交流在中阿关系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2016年1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阿盟总部开罗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时宣布实施中阿“百千万”人文交流工程,包括开展100部中阿典籍互译,邀请100名专家学者互访,提供1000个阿拉伯青年领袖培训名额,落实1万名中阿艺术家互访等,为促进人才和思想在“一带一路”上流动起来、推动中国同阿拉伯国家文化交流注入动力。

2018年7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带动中阿关系发展,中阿全方位合作进入新阶段。中方愿同阿方加强战略和行动对接,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做中东和平稳定的维护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互学互鉴的好朋友。

2020年7月6日,中阿合作论坛第九届部长级会议通过视频连线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致贺信,时任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与约旦外交与侨务大臣埃伊曼·萨法迪(Ayman Safadi)共同主持。会议达成了《中阿合作论坛第九届部长级会议安曼宣言》和《中阿合作论坛2020年至2022年行动执行计划》,表达了双方进一步深化中阿关系的愿望,并把推动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写入《安曼宣言》。双方强调,应进一步加强“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努力携手打造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中阿双方一致同意召开中阿峰会,并就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加强抗疫和复工复产合作等深入交换意见,达成重要共识。

2021年7月18日,时任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阿拉曼同阿盟秘书长艾哈迈德·盖特(Ahmad Gheit)举行会晤。双方特别强调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有着历史性联系和牢固的友好关系,赞赏双方自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在其项下所取得的成就,强调下阶段应继续在包括人文交流在内的多领域开展密切合作,加强中阿长期合作,引领中阿合作提质升级。

2022年1月11日,时任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江苏无锡会见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秘书长纳伊夫(Naif Falah Al-Hajraf)。双方就提升中海关系、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多边协调深入交换意见,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双方一致认为,中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条件已经成熟,将加快推进这一进程,推动双方关系迈上新台阶,对外发出积极信号,更好维护双方正当利益、维护地区国家共同利益。

2022年1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萨勒曼(Salman bin Abdul Aziz Al Saud)邀请,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联合声明》中提到,在文化领域,双方探讨了在友好两国传统文化关系框架下加强合作的途径,支持和赞赏多个反映中沙关系牢固性的文化倡议,欢迎启动首届穆罕默德王储中沙文化合作奖。双方强调将在旅游、体育、教育、学术、人力资源、新闻等人文领域加强合作,深化伙伴关系,构建双方直接交流的渠道,提升伙伴关系水平,以实现双方共同利益。

2022年12月9日,首届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和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在沙特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峰会,并在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上发表题为《继往开来,携手奋进共同开创中海关系美好未来》的主旨讲话。习近平指出,中国同海合会国家有近两千年友好交往历史。40余年来,中海双方谱写了团结互助、合作共赢的灿烂篇章。中海关系之所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归根于民心相通,中海同属东方文明,文化价值相近,人民相知相亲。习近平强调,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要做共兴文明的伙伴,增进民心相通,丰富人文交流,借鉴彼此优秀文化成果,弘扬东方文明深厚精髓,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积极贡献。未来3到5年,中国愿同海合会国家在包括科技创新、语言文化合作等人文交流领域在内的多个重点合作领域做出努力,中国将同300所海合会国家大中小学合作开展中文教育,同海合会国家合作设立300个中文智慧教室,提供3000个“汉语桥”夏(冬)令营名额,建立中文学习测试中心和网络中文课堂,举办中海语言文化论坛,共建中海人文交流和互鉴双语文库,开创中海关系更加美好的新时代。

习近平主席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上发表题为《弘扬中阿友好精神携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的主旨讲话。习近平指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在丝绸古道中相知相交,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患难与共,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合作共赢,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坚守道义,凝聚成“守望相助、平等互利、包容互鉴”的中阿友好精神。中阿双方要加强文明交流,增进理解信任。要扩大人员往来,深化人文合作,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习近平指出,作为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和落实《中阿全面合作规划纲要》的第一步,未来3到5年,中方愿同阿方一道,在支持发展、粮食安全、卫生健康、绿色创新、能源安全、文明对话、青年成才、安全稳定等八个领域推进“八大共同行动”,争取早期收获。中阿双方一致同意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这是中阿关系划时代的里程碑。中方愿以此为新起点,同阿方一道,开创中阿关系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2023年3月10日,中国、沙特、伊朗发表三方联合声明称,沙特和伊朗达成协议,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在至多两个月内重开双方使馆和代表机构,安排互派大使。这是中东和平稳定进程上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胜利,代表着中东地区和平与发展的大势所趋,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始终决心推动和维护中东乃至人类社会和平稳定发展,沙特、伊朗北京谈话的胜利,体现了中国始终的人文主义情怀和人道主义立场,说明中国始终支持并鼓励阿拉伯世界的和平和稳定的做法,顺应了阿拉伯世界的民心政情。

阿拉伯世界各国都对中国政府在促成沙伊和解方面付出的努力表示高度赞扬,伊朗通讯社也表示:“中国可以被认为是这项工作的主要调解者和完成者”。随着沙特和伊朗关系的正常化,中东地区面对的内部冲突有望愈发减少,以也门内战为代表的一系列冲突、摩擦有望得到政治解决。和平的地区环境将有利于中国同阿拉伯世界的人文交流,也展现了中阿双方在追求“和平”方面的人文精神价值内核的一致性。由沙特、伊朗关系正常化为发端的中东和平进程加速,一定会带动中国和阿拉伯世界人文交流迈向更高水平的明天。

2023年4月3日,习近平主席复信参加“艺汇丝路”访华采风活动的阿拉伯知名艺术家代表,指出文化能够连接心灵,艺术可以沟通世界。从开辟古代丝绸之路到共建“一带一路”,中阿文明交流跨越千年、相互欣赏,书写了互学互鉴的历史佳话。习近平主席鼓励艺术家创作更多体现中阿友好的艺术佳作,为增进中阿人民友谊作出新的贡献。

三、中阿人文交流现状

(一)经贸

中阿人文交流离不开双边日益紧密的政治互动、文化交往和经贸往来。长期以来,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合作坚持互利共赢,积极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带动中阿双向投资和经贸实现倍数级增长。2021年,中阿双向直接投资存量达到270亿美元,比10年前增长2.6倍;中阿贸易额达到3303亿美元,比10年前增长1.5倍;2022年前三季度,中阿贸易额达3192.95亿美元,同比增长35.28%,接近2021年全年水平。在经贸合作日益密切的基础上,通过中阿人文交流机制,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教育、文化、宗教与民族事务、旅游、影视、医疗、体育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二)教育

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文化的载体。在中阿人文交流中,汉语教学受到高度重视。1958年,埃及开始设立汉语专业,目前共计有16所埃及院校开设了中文专业或汉语课程。2020年9月,中埃双方在开罗签署《关于将汉语纳入埃及中小学作为选修第二外语的谅解备忘录》,汉语教学正式纳入埃及中小学教育大纲。

2019年3月,沙特宣布将汉语纳入该国所有教育阶段课程,使教育更具多元性。

2019年7月,阿联酋穆罕默德王储在访华期间,与习近平主席共同见证签署将中文纳入阿联酋中小学教育体系的谅解备忘录。2020—2021学年度阿联酋中文教学项目在119所公立学校开设中文课程,在岗中文教师达到210名,中文学习人数达到31538人,占公立学校在校学生总数的10%,中文已正式进入阿联酋国民教育体系,阿联酋也成为第一个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阿拉伯语国家。由于历史、传统、宗教等原因,阿拉伯国家对中小学教材的选择有着严格规定,国际通行的中文教材无法通过审核直接进入课堂,为了更好地帮助阿联酋学生学习中文、了解中国,中阿两国专家学者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紧贴当地实际需求,编写了首套阿联酋中文教材《跨越丝路—阿联酋中学汉语》、首套中阿双语中国社会与文化教材《探索中国》。

在语言教育领域,“孔子学院”和“汉语桥”成为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品牌项目。埃及拥有良好的汉语教学传统,截至2021年上半年,埃及已建成2所孔子学院、3所独立孔子课堂、2所孔子学院下设孔子课堂。2021年7月24日,艾因夏姆斯大学孔子课堂升级为孔子学院。至此,包括开罗大学孔子学院、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在内,埃及已拥有3所孔子学院。“汉语桥”中文比赛在鼓励阿拉伯青年学子学习中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6月15日,“汉语桥”俱乐部开罗站揭牌仪式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埃及高等教育部认为俱乐部将成为两国青年交流的纽带,使两国青年受益。2022年7月20日,第21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沙特赛区决赛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华为公司未来展厅成功举办,来自沙特3所高校的12名选手参加了比赛,这也是沙特首次举办“汉语桥”比赛。

除汉语教学外,中阿人文交流成果还体现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2020年1月8日,由中建八局和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共同倡议发起的中建埃及“鲁班学院”在埃及新首都CBD项目基地举行揭牌仪式,这是我国第一所致力促进海外产业工人技能培育、促进管理人员技能提升的教育公益机构。

(三)文化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通过文化日、座谈会等多种途径进行文化交流。

2019年4月11日,“郭沫若文化周”系列活动在埃及东北部城市伊斯梅利亚的苏伊士运河大学开幕。来自开罗大学、苏伊士运河大学、艾因夏姆斯大学等9所高校中文系及孔子学院、孔子学堂和开罗中国文化中心的选手参加了第二届郭沫若杯中国现代诗歌朗诵比赛。

2019年5月16日,亚洲文明对话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术沙龙活动分会场“阿拉伯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举行。与会嘉宾就中阿文化交流的历史、现状,中阿交流的基础和挑战等话题展开热烈的交流。

2019年6月23日,由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文化之旅系列讲座及交流活动在开罗拉开帷幕,首场讲座“‘一带一路’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于当日晚间在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举行。

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给线下文化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排除万难,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继续开展文化交流。

2021年6月15日和2022年5月16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沙特“文明交流”和平计划项目、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公共图书馆北京大学分馆连续两年联合举办了中沙青年人文交流会,中国和沙特两国青年通过视频会议进行了深入交流。

2022年4月19日,在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文教育网络平台“中文联盟”的倡议下,中国驻埃尔比勒总领事馆携手伊拉克萨拉赫丁大学中文系在萨拉赫丁大学科学学院举办“国际中文日”庆祝活动。此次活动吸引了300余名学生参与,并受到当地媒体关注。

2022年12月19—20日,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外交部、江西省人民政府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共同主办的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在景德镇市举行。艺术节期间举行了中阿文化产业论坛、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精品展、《御窑天下》特展、景德镇民间非遗展演、“域见阿拉伯”风情创意市集等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

此外,书籍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年初,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北师大出版集团、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共同建设的“中阿友好文库”在第三届中阿友好大会闭幕后正式启动。与卡塔尔合作的《阳光之路》一书是文库的重要作品。2019年8月,第2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举行期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联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22日举办中阿友好文库:《阳光之路》中文版首发式暨“东方文明的对话”系列活动。

2020年2月22日,第二十五届马斯喀特国际书展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开幕,中方展团携200余种、近800册图书参展。此次中方参展图书有5类、语种有中文、英文、阿拉伯文。书展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摆脱贫困》《周易》《红楼梦》等图书成为热门。

2022年9月,托尼·巴恩斯通和周平出版了《从古至今中国诗歌集——三千年遗产》的阿拉伯语译本,共586页,在体量上位居同类阿拉伯语选集第一。

影视作品也是中国与阿拉伯人民了解对方文化的重要窗口。2015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埃及广播电视联盟签署协议,在埃及国家电视台合作开办“中国剧场”,为中国影视剧走入埃及搭建了平台。2017年4月,介绍中国风土人情和中埃友好合作的中国广播栏目《丝绸之路》在埃及国家广播电台公共频道开播,获得了埃及听众的热烈反响。2022年12月19日,沙特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基金会下属的动画工作室在香港举办了沙特电影《旅程》中字版的首映式。该动画工作室首席执行官埃萨姆·布哈里表示:“传媒在促进中沙友好关系以及文化和商业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传统影视行业外,短视频作为影视创作的新兴力量,在中阿人文交流过程中也发挥了作用。2021年12月6日,“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广播电视合作论坛”以视频连线的形式举行,论坛宣布启动(首届)中阿国际短视频大赛。大赛以“友谊和希望”为主题,聚焦文化、生活、旅游、科技、经贸五大领域,面向中阿各国青年征集原创短视频作品,旨在深化中阿青年视听交流,共同讲好中阿友好故事。

(四)宗教与民族事务

鉴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以及阿拉伯世界浓厚的宗教氛围,宗教与民族事务成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

2018年5月8日以来,中国新疆文化交流团访问沙特,访问期间分别与伊斯兰合作组织、伊斯兰青年世界联盟、沙特新闻和文化界人士进行座谈交流。座谈交流中,文化交流团介绍了中国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疆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等,并与参加座谈各方一起回顾了两国交往历史,澄清了有关媒体对新疆的不实报道,对各方友好人士希望前往新疆访问表示欢迎。

2021年5月27日,“新疆是个好地方”阿拉伯国家驻华使节和外交官专场视频交流会在乌鲁木齐举行。正在上海参加阿拉伯国家驻华外交官研修班的驻华使节及外交官近20人参加了交流会。来自新疆的宗教人士、基层群众以真实事例介绍新疆在宗教信仰自由、就业、教育等领域的发展现状。

(五)旅游

旅游是中阿人文交流的重要途径。2018年10月25日,中阿城市文化和旅游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中阿双方代表围绕“文化和旅游:让世界更加和平美好”主题,针对文化和旅游领域多个议题积极分享发展经验,共同探讨伙伴关系,成功开展了中阿城市之间直接而友好的对话。

2019年6月22日,“功夫之旅-中国旅游文化周”在埃及首都开罗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开幕。本次文化周活动由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埃及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举办。活动为期7天,期间举办了中国河南旅游图片展、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中国文物展、中国功夫展演、河南省旅游文化推广等系列活动。

2019年10月21日,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19“美丽中国”亚洲旅游系列推广活动在阿联酋迪拜落幕。中方代表团通过举办主题推介会,向阿联酋旅游业界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2022年10月19日,我国的两只大熊猫“京京”和“四海”乘专机抵达卡塔尔首都多哈,并直接“入住”在多哈的豪尔熊猫馆。根据中卡两国协议,两只大熊猫将在卡塔尔居住15年。中国驻卡塔尔大使周剑在豪尔熊猫馆举行的欢迎仪式上致辞说,中卡之间的大熊猫保护研究合作是中东地区第一个大熊猫合作研究项目,体现了中卡关系的新高度。

2022年12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沙特期间,宣布将沙特列入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海外目的地国,以扩大双方人民之间的人文交流。

(六)医疗

2019年4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健康管理与服务创新中心与埃及中国大学在国际中医药与功能医学会议上签署协议,双方将共同建立埃及中医医院。此次会议由埃及卫生部、上海交通大学健康管理与服务创新中心和埃及中国大学共同主办,内容包括中医药与功能医学专题报告、传统中医与西医研讨以及参观埃及中国大学中医项目等。

2020年新冠爆发以来,作为拥有一手防疫资料和经验的国家,中国在稳定国内疫情形势之后,积极承担支援世界抗击疫情的责任。2020年3月19日,北京大学与卡塔尔大学校长就新冠疫情下的两校合作召开远程视频研讨会。两校院系教授代表从疫情防控途径、医学院学生临床培训与治疗、病毒检测方式、科学治疗方案、现有科研成果、大数据分析系统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疫苗研制及药品开发等方面进行分享和探讨。双方还研究成立了北京大学对卡塔尔大学的疫情防控指导委员会。此外,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组织编译了《抗击新冠疫情文献资料汇编》阿拉伯文版和英文版,这些资料通过卡塔尔大学向社会各界分享,在卡塔尔国内获得积极关注与好评,为卡塔尔抗疫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七)体育

2022年2月,中国举办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来自沙特、黎巴嫩和摩洛哥3个阿拉伯国家的5位运动员参加了北京冬奥会。其中,沙特冬季运动项目联合会主席拉巴布·穆哈森强调,沙特参加本届北京冬奥会是海湾地区取得的重大成就,因为这是海湾国家历史上首次参加冬奥会。“沙特阿拉伯加入冬奥大家庭”,被国际奥委会官方网站列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值得期待的里程碑之一。此外,时任阿联酋阿布扎比王储穆罕默德(Mohamed bin Zayed Al Nahyan)、埃及总统塞西(Abdel Fattah el-Sisi)、卡塔尔埃米尔塔米姆(Tamim bin Hamad Al Thani)三位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应邀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在2022年卡塔尔举办的第22届国际足联世界杯上,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哈尔萨电站作为卡塔尔第一座非化石燃料电站,有力支撑了卡塔尔举办“碳中和”世界杯的承诺。同时,中国企业对本届世界杯的赞助达到13.95亿美元,超过美国企业赞助的11亿美元,一跃成为本届世界杯最大赞助商,在世界舞台更好展示企业形象,践行“走出去”的全球化发展战略。

四、中阿人文交流的基本特点及未来展望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源远流长。进入21世纪以来,“中阿合作论坛”为双方人文交流提供了有效平台和多种机制,团结紧密,务实高效,在拓宽中阿人文交流网络、提高中阿人文交流水平、深化中阿多领域紧密合作等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具有历史基础深厚、发展规划完备、与政治经济关系深度绑定等特点。

第一,中阿人文交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从那时起,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始终是中阿交往的主旋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间,中阿双方在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精诚合作,取得了累累硕果:中国支持阿拉伯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阿拉伯国家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及台湾问题上给予有力支持。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阿双方各领域合作全方位快速拓展。双方人文交流依托政治经济关系的不断升温而迅速发展,成功创立“中阿合作论坛”,通过多种机制为中阿人文交流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第二,中阿人文交流具有完备的发展规划。在“中阿合作论坛”的框架下,人文交流成为论坛行动执行计划的重头戏。2010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夯实了人文交流与合作的政治基础。2016年,中国发布的《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明确提到对双方在包括人文交流在内的五大领域全面合作进行整体规划。2018年,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进一步强调中阿人文交流的战略意义。2022年12月7—10日,习近平主席分别在中阿、中海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提出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擘画中海合作大格局,为赓续中阿友好传统,充实中阿关系战略内涵,开辟中阿合作更广阔前景指引航向。

第三,中阿人文交流同双方政治经济关系深度绑定。中阿双方在政治经济关系上的不断升温为扩大人文交流提供了坚实基础。在政治层面,双方具有广阔的战略对接空间。从中方角度看,阿拉伯国家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中国在与阿拉伯国家开展多领域合作过程中,建成了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践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从阿方角度看,中阿合作互利共赢,有助于增强地区活力,为地区和平发展提供正能量。在经济层面,双方对于经济转型都有宏伟目标,具有巨大的共同发展契机。从1970—2010年的40年间,中阿贸易额增长620多倍。从2020年起,中国超越欧盟成为阿拉伯世界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相比贸易关系,中阿双向直接投资有待增长,但已呈现向产业链上游移动的特点。同时,中阿双方在对外工程承包、数字经济、高新科技等领域合作紧密。2021年以来,海湾各国努力调和内部分歧,合作形势明显改善,中断多年的中海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迎来重启契机。2022年11月21日,中国与卡塔尔签署了长达27年的液化天然气(LNG)供应合同,成为LNG交易史上最长的协议。在文化层面,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交相辉映,创造了不同文明美美与共、包容互鉴的佳话。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都重视“中道平和、忠恕宽容、自我约束等价值观念”,中阿双方都不赞成文明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主张文化多样发展和文明交流互鉴。文明互通无疑是人文交流的重要助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合作与中外人文交流,中阿合作与文明交流进入提质升级、全面发展的新阶段。2022年环球时报研究中心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开展的一项民意测试显示,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5000多名受访者中,超过70%的人同意在未来建立“更紧密的中阿关系”,而中国也被大多数阿拉伯人选为世界上主要大国中的“朋友”。外国民意调查机构Arab Barometer的调查则显示,2022年中国在北非、中东地区的至少7个阿拉伯国家民众中获得了比美国更高的支持度。埃及政治经济学教授、前世界银行顾问阿姆尔·萨利赫(Amr Saleh)指出,中国与中东具有更相近的东方文化,中国在中东地区寻求双赢的贸易关系,历史上中国一直是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国家,这都反映在公众的意见之中。

图2 2022年中东、北非地区中美受欢迎程度调查


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中阿人文交流仍然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中东地区局势复杂,为人文交流带来了巨大不确定性。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抹黑造成了阿拉伯国家民众对中国存在一定误解,部分阿拉伯国家媒体对中国的不实报道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阿人文交流之间存在较强的话语干扰。此外,阿拉伯国家数量众多,国情不一,社会发展程度不一,客观上为人文交流带来了一定阻碍,而中阿双方目前总体的人文交流层次还不够多元,传播精准性有待提高,这些都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由此,未来中阿人文交流宜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第一,多管齐下为既有发展规划提供充分支持。中阿双方已为未来的人文交流制定了行动规划,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峰会上提出的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中,卫生健康、绿色创新、文明对话、青年成才等领域均为人文交流的题中之义。中阿双方应切实践行中阿友好精神,积极推动中海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依托中阿合作论坛多重交流机制,调动多方资源,为医学、高新技术、文旅、教育等相关人文交流领域的合作制定清晰的路线图,稳步推进,精诚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开创中阿人文交流新局面。

第二,保持人文交流的灵活性,突出中阿青年交流的作用。面向22个阿拉伯国家,需要因国施策,根据各国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人文交流,依靠片区化(海湾地区、沙姆地区、北非地区)人文交流的辐射效应带动双边人文交流。“八大共同行动”中提到,中方将邀请3000名青少年参与中阿文化交流。青年的对话交流在中阿人文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电子游戏、影视媒体等途径在文化差异、文明交流等议题上推动“民心相通”,能够为未来中阿关系发展注入新动力。中阿双方在游戏产业领域具有广阔合作空间,沙特等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国游戏出海的重要目的地,游戏产业已从早期的娱乐逐步演化为具有人文、历史、时尚等元素在内的线上交流渠道,青年群体在其中扮演着主力军。中阿双方的Z时代青年积极关注社会动态,与互联网世界亲密接触,为中阿青年间更直接的人文交流提供了便捷通道,“中阿人文交流进入到Z世代阶段”。

第三,塑造国际传播品牌,推动中阿人文交流提质增效。中国可不断加强文化品牌塑造能力,提升中阿双方民众在交流中的深度参与水平,在“提升交流质量”和“加强宣传效果”两端共同发力。《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人文交流品牌”。品牌的打造需要较强的宣传机制。因此,中国可以进一步加强自身媒体建设,充分发挥CGTN阿语频道、人民网阿语版等国内媒体平台的作用,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提供强大助力,对冲中阿人文交流过程中的话语干扰。

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伟大事业始于梦想、成于实干。让我们弘扬中阿友好精神,携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一起开创中阿关系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2023年5月19日,习近平主席向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理事会会议轮值主席沙特国王萨勒曼致贺信,他在信中说:“中阿传统友好情谊跨越千年、历久弥坚……着眼未来,中方愿同阿拉伯国家一道,弘扬中阿友好精神,落实好首届中阿峰会成果,打造更高水平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续写中阿友谊新篇章。”站在中阿关系发展的新节点,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继续相向而行,深化人文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共同促进南南合作可持续发展,在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进程中,树立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