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往期活动 / 学术交流 / 正文

王栋:中美友好的根基在民众,希望在青年

2015-09-17 17:30 王栋
人访问

2015年9月17日,北京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王栋应邀在《人民日报》要闻版(第3版)》发表题为《中美友好的根基在民众,希望在青年:拓宽交流渠道,加深人民友谊》的评论文章。该文从中美人文交流角度出发,利用详实数据,深入浅出的论证了中美民众和青年在促进中美相互理解和友好,推动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发挥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该文的发表,有利于为习近平主席的即将开始的访美塑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全文如下:


中美友好的根基在民众,希望在青年

拓宽交流渠道 加深人民友谊


近日,美国纽约州参众两院分别通过题为《促进对话合作,欢迎习近平主席访美》的决议。决议热烈欢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对美国进行的国事访问,重申纽约州将致力于加强与中国在经贸及教育、文化、旅游等人文领域的合作,相信习近平主席此访必将极大地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纽约州参众两院的决议,代表了美国有识之士对中美关系的积极看法和建设性态度,是中美关系有牢固社会基础的体现。如果把中美关系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人文交流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基,而且越往两国地方和基层看,就越能看到这种社会基础与日俱增。


中美各种人文交流、民间交往日益频繁且深入,这是全球化时代中美不断增强的利益交融格局与相互依存关系最有力的证明之一。自从2011年2月启动以来,中美省州长论坛成为中美省州级地方领导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加强务实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极大促进了中美各省州之间经贸及人文等各领域的合作。目前,两国已经建立43对友好省州以及200多对友好城市。中美之间每天上万人往来于太平洋两岸,2015年两国人员往来有望突破500万人次。2009年奥巴马政府宣布实施“十万强”项目,计划在5年内派遣10万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截至2014年底,有超过10万美国学生到中国学习、访问、生活。目前有超过27万中国学生在美国留学,每三个美国留学生中,就有一个是中国学生。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离不开积极有效的人文交流。植根于心的友谊,才是牢不可破的。中美人文交流就像是一张巨大的网,承载着中美关系的厚重,更像是无所不在的空气,维系着中美关系的“生存”。两国人民的交往有力地促进了相互了解,增进了彼此的互信和友谊。有调查显示,旅游使得41%—43%的两国民众对彼此国家抱有积极的看法。2/3的美国民众、商界人士及政治领导人在去过中国后开始对中国产生好感或者更好的看法。今年早些时候,由于一部手机,来自纽约的网络编辑马特与广东的“橘子哥”之间结下友谊,让中美两国网友津津乐道。作为普通美国民众,马特想得很深很远,他认为,“像我这样的人去中国,体会中国及其文化,会彻底改变我对两国关系的印象,这种交往对于世界两个最大的经济体来说非常重要”。


中美友好的根基在民众,希望在青年。中美两国的青年不仅构成了中美人文交流的主力,人文交流对于增进两国民众互信的积极作用也突出表现在青年身上。2013年,美国盖洛普民调显示,年龄在18—29岁的受访者,72%的人视中国为盟友(20%)或是友善的国家(52%)。2005年—2013年皮尤进行的民调也显示,相比其他年龄段的两国民众,18—29岁之间的中美两国青年看待对方更加积极。其中2013年的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两国年轻人都对对方国家持积极看法。


去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南海会晤美国总统奥巴马时强调,要以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的精神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继承和拓宽既有的交流渠道,鼓励和扩大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不断夯实中美友好的社会和民众基础,为两国携手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注入更多正能量。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15年9月17日第三版

原文链接: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5-09/17/nw.D110000renmrb_20150917_8-03.ht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