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 基地动态 / 正文

“中美能源安全合作”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行

2013-04-08 17:31
人访问

2013年4月8日上午,“中美能源安全合作”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行。本次研讨会由美国驻华大使馆建议,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办。来自美国国务院和美国驻华使馆的官员与中国的能源政策和能源研究人员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能源安全与合作的话题。近年,美国的能源生产正在改变国际能源供销格局,中美如何应对各自对该领域中问题的关注,以求将能源作为增进互信的领域之一。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主持。美国负责经济增长、能源与环境事务的副国务卿罗伯特·霍马茨(Robert Hormats)先生率团参加了会议。中方参会人员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大学工学院、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20多位高年级研究生和博士生应邀参与了这次研讨会。



会上,霍马茨先生应邀首先发言。他指出,亚洲新兴国家(例如中国、印度)对油气等能源的需求在快速增加。环太平洋地区和印度洋地区将取代泛大西洋地区而成为全球油气贸易的主体。近年美国的能源生产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美国的能源(特别是天然气)出口能力在提高。美国将积极开发本国油气资源,增加产量,同时积极发展新能源,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此外,美国有兴趣参与中国的页岩气等非传统能源的商业化开发,以求实现“四赢”:中国得以通过扩大天然气消费而降低空气和其它方面的环境污染程度,全球环境保护努力因此而得益;中国通过页岩气等能源生产的大幅提高而降低对进口能源依赖程度,美国从中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中美两国自产能源的能力提高有利于增进相互在能源乃至更广泛的领域的互信,降低对因海上运输通道导致的安全忧虑;中国新一届政府与美国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均有机会通过能源合作而为双方互动找到良好的开局。霍马茨先生强调说,在能源安全领域,中美之间的分歧远远小于诸如知识产权和网络安全议题领域;如何通过进一步改革中国的能源外资管理机制而加快中美在页岩气等领域的技术交流变成更多的商业成功是现实挑战之一。


查道炯教授在随后的发言中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对中国的能源政策的基本框架是协助提高中国能源自我供应能力的提高。这个基本政策取向,为中国能源产业(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做出了正面的贡献。如今,美国在走向能源独立,而中国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程度不得不提高。因之,中国国内对美国的未来的能源外交走向出现了众多不同的声音。作为促进中美两国战略互信的一部分,倘若美国将其对华能源外交的基本取向扩大到包括将中国作为美国的能源出口对象之一,则有益无害。事实上,2007年投入运营的中国石化、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福建省四方合资的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为中美之间的合资、合作提供了典范。中美之间的能源产品贸易范畴,从煤炭扩大到包括液化天然气和石油领域,将有助于打消中国国内对美国未来能源外交变化的种种忧虑。从中国改善沿海能源消费中心地区的空气质量的迫切需求看,包括美国在内的外资在中国从事液化天然气的供销一体化,应该提上政府间讨论议事日程。当然,中国加快调整其在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开采的美资和其它外资的参与政策,也有利于中国实现能源生产增长和环境保护进步的双重愿景。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与会专家们指出,要实现中美两国间在能源领域的更全面合作,双方都有必要调整涉及能源开发的国内和外交政策。双方都必须克服各自的国内阻力。针对这种现实,国际关系和能源政策研究者能够做的贡献之一便是全面回顾中美两国政府和企业在能源领域的互动历程,凸显双方的能源产业和商业层面的利益。这种知识将有利于说服两国社会中关注但缺乏知识基础的群体走出两国在各自的能源生产领域是选择“合作”还是“对抗”的简单化思维,有利于探索将能源安全议题从相互忧虑向相互支持的方向转变的途径。


研讨会结束时双方均表示,为期两个小时的研讨时间虽短,但这是一次将中美能源对话从政府、技术、商业范畴向包括学术研究群体扩展的有益尝试。期待未来出现更多的同时包括政、产、学三方的对话活动。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