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 基地动态 / 正文

于铁军:学术与人生

2023-04-28 03:04
人访问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典范”的号召,国际关系学院推出品牌活动“博诚教授茶座”。结合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每期邀请国际关系学院的教授学者,以茶座会的形式,或带领同学们进行经典导读,或分享自己的学术经历与人生感悟,旨在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学习与人生,成为一名“懂自己,懂社会,懂中国,懂世界”的国关人。

3月24日下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第四期“博诚教授茶座”在国关楼博诚咖啡厅成功举办。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于铁军受邀作为主讲嘉宾,向同学们分享了他的求学历程和学术之路。活动由院党委副书记祝诣博主持,团委副书记耿满出席,十余名同学参加此次茶座。

图片

茶座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展开。于铁军教授首先讲述了自己早年求学和工作的经历。自幼从不同读物中吸取知识和乐趣,尤其是经常翻阅《参考消息》,成为他高考时选择北大国际政治专业的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恰值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正一步步融入国际社会,与世界接轨,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世界史等专业广受欢迎。于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大学时光,昔日燕园宽松的学习环境、多元的校园文化仿佛浮现眼前。他满怀深情地追忆赵宝煦、袁明、王缉思、杨朝晖等前辈学者的谆谆教诲。他们讲授的课程《中国的国情与国策》《国际关系史》《美国对东亚政策》和《中国革命史》等,时至今日仍烙印在他的心中。本科阶段,于老师不仅乐于求知,也热爱足球运动。凭借对专业的热爱和对学术的追求,于老师在大学毕业工作四年后重返燕园。从“无舵之舟”的迷惘,到踏上学术之路的笃定,于老师现身说法,建议同学们考虑未来发展方向时,应遵循“性之所近,力之所能”的原则,结合性情禀赋与个人能力,在人生的岔路口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他进一步指出,在学术研究方面要培养“激情”和“韧性”的品质,如此才能行之长远。于老师一席话无疑为常陷迷茫、“选择焦虑”的国关学子指点迷津,引起了在座同学的共鸣。

于老师随后分享了自己搜集和整理书籍的心得感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他身体力行的箴言。在国外访学期间,于老师在工作学习之余搜集购买了大量外文书籍,亦沉浸于查阅原始档案的快乐当中。在这样一种对阅读的热爱的指引下,于老师陆续收藏了两万余册图书,建立起一座“四壁皆书、伸手可及”的私人图书馆,涵盖中文、英文、日文等多个语种。于老师现在还同时担任国内多家出版社国际关系和战略研究系列丛书的编委,一直致力于国外优秀学术著作的引进和介绍工作,其在课堂上的旁征博引令人印象深刻。

图片

在互动交流环节,针对同学的提问,于老师结合亲身体会分享了自己对于学术研究的看法,引导同学进一步思考。于老师认为,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发挥了一定的“智库”作用,在提供对策建议时,研究者要基于自己的专业研究提供理性务实的见解同时要放平心态,不计得失。关于学术研究,于老师借用以赛亚·柏林“刺猬与狐狸”的比喻,指出不同学者研究“专精”和“广博”之间的张力问题。当面对学术困惑时,他建议同学们“多读多思”,不断汲取知识,开阔眼界,终会“拨开云雾见青天”。于老师认为,作为一名国关人,需要平衡“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关系。理想和现实不能割裂,当以中庸之道去对待。此外,于老师还谈及自己对中美、中日关系研究的看法、对当今世界格局的认识,鼓励同学们更加深入地去思考现实中的真问题,保持对学术和生活的初心。

图片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副书记祝诣博对此次茶座进行了总结。他首先感谢了于铁军老师的精彩分享。他指出,此次茶座切实回应了同学们现阶段的困惑,使同学们在与老师互动的过程中对学术与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最后,参加活动的老师和同学集体合影,第四期“博诚教授茶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落下帷幕。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领略了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国关学者的风采,增进了对图书搜集整理、兴趣爱好培养等问题的认识。国关学子将铭记老师的谆谆教诲,保持知识求索的热情,在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中继续体悟学术与人生的话题。

图片

原文:爱国关天下,2023年3月31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