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冰冰:美国中东布局被打乱,各方分歧耐人寻味

人访问

从整体来看,本轮巴以冲突背后的大国博弈出发点是巴以之间的力量对比与各自的决策选择,核心是中东地缘战略格局中以色列、美国与伊朗的三方关系,而国际社会其他相关方对此次冲突做出的反应也耐人寻味。


2023年10月18日,美国总统拜登访问以色列并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举行会谈。


改变策略的以色列

此次哈马斯突袭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打破了后者长期以来的“国家安全神话”,也意味着以色列国家安全“威慑原则”的阶段性失败。长期以来,威慑一直在以色列国家安全中占据核心位置。1953年,被称为“以色列国父”的以首任总理本·古里安在其制定的国防与安全概念文件中,就将威慑、早期预警和进攻能力作为国防原则的三大支柱。以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也将以色列安全所依赖的军事能力概括为威慑、早期预警、防御和进攻。此次哈马斯的军事行动,迫使以色列尽全力来恢复威慑力。

哈马斯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巴勒斯坦民众的政治支持、自身坚定的抵抗意志与非对称军事能力。哈马斯长期发展非对称军事能力,擅长进行寓兵于民的城市游击战,以低成本的火箭弹和地道工事等作为主要作战手段。以色列无法精准打击所有哈马斯成员,所以其针对哈马斯的军事行动常常附带大量巴勒斯坦平民伤亡,并造成己方人员伤亡。正是出于这样的顾虑,以色列在“铸铅行动”(2008年)、“防务之柱”行动(2012年)、“护刃行动”(2014年)等多次对哈马斯展开的军事行动中,采取的都是“修剪草坪”策略,旨在通过规模有限的军事行动阶段性压制并削弱哈马斯,而非展开大规模地面作战将其消灭。

然而,“阿克萨洪水”行动迫使以色列重新思考对哈马斯的策略,并决定采取大规模地面军事行动尝试将其消灭,并捣毁其军事基础设施。10月27日,以色列地面部队进入加沙,开启第二阶段军事行动。截至11月5日,以军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已造成近万人死亡。这有可能引发中东地区支持哈马斯的“抵抗阵营”力量介入,特别是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在此情况下,以色列希望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能在国际上承认其自卫权,这将为其在加沙的军事行动提供坚定的政治支持;此外,倾注全力于加沙后,以色列也欠缺足够军事力量来应对来自其他方向的攻击,因此需要美国来威慑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等“抵抗阵营”力量。


2023年11月1日,土耳其外长哈坎·菲丹(右)与来访的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举行联合记者会,呼吁以色列停止暴力行为。


美国被打乱的中东布局

然而,对美国而言,当前局势似乎令其“左右两难”。在巴以层面,美国既想支持以色列针对加沙的军事行动,又想约束以色列,减少平民伤亡。10月20日,拜登在访问以色列回国后发表演讲,称他与以总理内塔尼亚胡讨论了“遵守战争规则”的迫切性,强调在战斗中应尽最大努力保护平民。同时,美国也关注加沙的战后政治安排问题。10月12~16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国防部长奥斯汀曾分别访问以色列,多次向其强调战后政治安排加沙的重要性。

在地区层面,美国既想威慑并压制中东“抵抗阵营”国家对以色列的反应,同时又不想在中东地区卷入新的大规模地面战争。10月10日和14日,美国先后部署“福特”号与“艾森豪威尔”号航母战斗群进入东地中海;18日,又宣布调遣第六舰队旗舰“惠特尼山”号前往同一海域。但这些军事部署未能完全压制中东“抵抗阵营”力量。19日,美国在红海的“卡尼”号驱逐舰拦截了也门胡塞武装针对以色列发射的导弹和无人机;26日,美国空袭了叙利亚东部的两处设施,据称是针对10月17~24日美军在伊拉克和叙利亚遭受14次攻击的报复。自2021年8月从阿富汗仓皇撤军后,美国一直不愿在中东地区介入新的大规模地面战争的意图非常明显。10月18日,《以色列时报》报道称,美国承诺若黎巴嫩真主党对以色列发动战争,美国将与以色列一起打击该组织,但拜登随即明确否认了此说法。

人质问题也是美国的重要关切。据估计,哈马斯在突袭以色列时扣押了大约230名人质,其中半数拥有以色列之外的国籍,涉及25个国家。10月20日,在卡塔尔的斡旋下,哈马斯宣布释放两名美国人质;另在伊朗的努力下,也有三名人质获释;据报道,俄罗斯也向哈马斯提交了希望获释的八人名单。据哈马斯下属武装组织卡桑旅估计,目前已有50名人质在以色列的空袭中死亡。在以色列展开第二阶段军事行动后,卡桑旅表示可释放所有人质,条件是以色列释放其关押的所有巴勒斯坦人。目前来看,为实现打击哈马斯的目标,以色列或已难顾及人质安危,但卡塔尔等国依然在努力斡旋以期使更多人质获释。

针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伊朗总统莱希10月29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以色列已越过红线,迫使每个人采取行动。但目前来看,伊朗倾向于避免与美国陷入大规模直接冲突。此外,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伊拉克什叶派武装和叙利亚等中东“抵抗阵营”力量,在本轮巴以冲突中针对美国和以色列的策略也主要是袭扰,而非发动全面大规模对抗。莱希在同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伊朗有支持“抵抗阵营”的义务,但各组织在行动上是独立的。在伊朗看来,解放巴勒斯坦应由巴勒斯坦抵抗力量发挥主要作用,中东“抵抗阵营”其他力量的作用是支持配合。

目前,中东地区依然呈现“一分为三”的地缘战略格局:即伊朗领导的“抵抗阵营”,土耳其、卡塔尔等亲穆斯林兄弟会(穆兄会)力量组成的“变革阵营”,与以色列、阿联酋、沙特构成的阵营。不同于教派对抗这一话语体系,在伊朗话语体系中,“抵抗阵营”是对全球和地区霸权主义的“抵抗”。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之初,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创始人法特希·沙卡基认为,伊朗人民可以推翻美国支持的巴列维政权,巴勒斯坦人民也一定可以通过抵抗来反对美国支持的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占领。哈马斯被视为是“抵抗阵营”的一部分,同时因其具有穆兄会背景,也得到了“变革阵营”的支持。本轮巴以冲突提升了伊朗、土耳其、卡塔尔等国的地区影响力,削弱了以色列、阿联酋和沙特等国的影响力,干扰了美国在中东的布局。


2023年11月4日,美国民众聚集在白宫附近举行大规模抗议,呼吁加沙地带停火,并要求拜登政府停止对以色列的援助。


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力推阿联酋等海湾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试图用阿以和平取代巴以和平,在偏袒以色列和孤立巴勒斯坦的同时,压制“抵抗阵营”和“变革阵营”。例如,2020年9月,以色列与阿联酋、巴林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亚伯拉罕协议》实现关系正常化;2021年10月,美国拉拢以色列、阿联酋和印度构建“中东四方机制”(I2U2)。然而,这些举措加剧了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利益的忽视。阿联酋曾是第一个与以色列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阿拉伯国家,双方于2022年5月签署《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本轮巴以冲突爆发后,阿联酋贸易部长表示,不能把经贸与政治相混,希望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冲突不会影响阿联酋与以色列的经贸合作。但随后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及其造成的大量加沙平民伤亡促使阿联酋调整政策。10月25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两份关于巴以局势的决议草案进行投票,阿联酋投票支持俄罗斯强调“冲突各方立即无条件停火”的草案,同时与中国、俄罗斯一起反对美国强调“各国有自卫权”的草案。与此同时,近几月沙特与以色列在美国斡旋下举行的关系正常化谈判,也因本轮巴以冲突爆发而被沙特叫停。相应地,美国今年9月在二十国集团新德里峰会期间宣布的“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IMEC)计划,即试图经过以色列、沙特、阿联酋将印度与欧洲连接起来的陆海联运计划,也出现变数。10月11日,沙特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罕见地与伊朗总统莱希通电话讨论巴以局势,这也是两国在今年4月正式恢复外交关系后两人首次通电话,双方强调了恢复和尊重巴勒斯坦人民权利的必要性。10月26日,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巴林、阿曼、埃及、约旦、摩洛哥发表九国外长联合声明,呼吁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加沙人道主义停火决议,谴责以色列袭击平民的行为。在这些国家中,有五个已与以色列建交,这表明阿拉伯国家内部已形成一定共识,该声明的发表也有助于国际社会形成更广泛共识。

各方分歧耐人寻味

围绕本轮巴以冲突,联合国相关决议的起草和表决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之一。然而,联合国安理会内部围绕本轮巴以冲突分歧严重,截至目前连续四个有关巴以冲突的决议草案均未能通过。10月16日,安理会就俄罗斯提出的呼吁立即停火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中、俄、阿联酋等五国投赞成票,美、法、英、日四国反对;10月18日,巴西提出决议草案,谴责哈马斯发动的袭击,敦促各方遵守国际法,保护平民和民用设施并保障人道主义援助,其结果是12票赞成,美国一票否决;10月25日,安理会分别表决美俄提出的决议草案,前者获十票赞成,中、俄、阿联酋反对;后者获四票赞成,美、英反对。

具体来看,各国在停火问题上分歧显著。美国的决议草案强调以色列的自卫权,没有提出巴以应持久停火,同时针对哈马斯提出国际禁运等措施;以色列坚决反对停火,认为停火就是对哈马斯的纵容,这种观点通过美国鲜明反映出来;中俄及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则把停火止战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因为只有立即停火才能制止日益扩大的人道主义灾难。10月27日,第十届联合国大会紧急特别会议召开,约旦等48个国家提出决议草案,呼吁以色列与哈马斯立即进行持久的人道主义休战,呼吁向加沙地带平民持续且不受阻碍地提供基本物资和援助,呼吁立即无条件释放人质,保护平民和国际机构,呼吁以色列撤销要求平民撤离北加沙的命令,谴责所有针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平民的暴力行为。该决议以120票赞成、14票反对、45票弃权获得通过。其中,以色列、美国投了反对票。这是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联合国首次就巴以问题相关决议达成共识。不过,联大决议不同于安理会决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际社会的大多数意愿,具有道义力量。可以看出,以色列和美国拒绝停火的立场越来越被孤立。

随着巴以冲突加剧,美国能否同时保持对乌克兰和以色列支持越发受到国际舆论的怀疑。10月13日,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在访问以色列时表示,美国可以“一边走路,一边嚼口香糖”,暗示可以同时支持以色列和乌克兰。10月20日,拜登在讲话中也反复强调要同时支持乌克兰与以色列。拜登还拟向国会提出价值1050亿美元的援助计划,其内容包括援助乌克兰600亿美元、以色列140亿美元。与此同时,俄罗斯也有可能将加深介入本轮巴以冲突。早在2006年,俄罗斯便开始发展与哈马斯的关系。在2011年所谓“阿拉伯之春”爆发的次年,哈马斯与叙利亚关系破裂,俄罗斯一直有意斡旋恢复二者关系。此外,卡塔尔和科威特被认为是哈马斯的重要支持者,俄也有意通过与哈马斯的关系,巩固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并以此来平衡美国和欧洲。本轮巴以冲突爆发后,10月26日,哈马斯政治局成员穆萨·阿布·马尔祖克率团访问莫斯科,这或许是俄有意加深介入的信号。

此外,国际舆论对本轮巴以冲突的“站队”情况各不相同。对欧美主流媒体而言,支持以色列是政治正确,但其民间支持巴勒斯坦的声音越来越大,围绕巴勒斯坦问题欧美国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撕裂。同时,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支持巴勒斯坦的声音更大。10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出席支持巴勒斯坦的群众集会,并明确表示马来西亚因支持巴勒斯坦受到其他国家威胁。10月28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一场大规模亲巴勒斯坦集会上指责以色列是“战争罪犯”,次日,以色列召回驻土耳其外交代表。此后11月4日,土耳其也称因“以色列持续袭击平民,拒绝停火呼吁,导致加沙人道主义救援物资输送困难”召回驻以大使。与此同时,也有多国宣称与以色列断交或召回驻以大使。10月31日,南美洲国家玻利维亚宣布与以色列断交。同日,智利和哥伦比亚宣布召回驻以大使。此后,洪都拉斯、巴林、约旦等国也陆续决定召回驻以大使。

总之,根据目前形势,以色列在加沙不加限制地使用武力,使美国在“支持以色列”和“避免介入中东大规模冲突”之间的政策选择空间越来越窄,其在停火问题上的立场也越发被国际社会孤立。当前,美国在中东战略调整的布局受到显著干扰,而其他全球和地区大国在中东发挥作用的空间将变得更大。

人访问

更多文章

  • 吴冰冰:美国中东布局被打乱,各方分歧耐人寻味2023年12月01日

    从整体来看,本轮巴以冲突背后的大国博弈出发点是巴以之间的力量对比与各自的决策选择,核心是中东地缘战略格局中以色列、美国与伊朗的三方关系,而国际社会其他相关方对此次冲突做出的反应也耐人寻味。2023年10月18日,美国总统拜登访问以色列并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举行会谈。改变策略的以色列此次哈马斯突袭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打破了后者长期以来的“国家安全神话”,也意味着以色列国家安全“威慑原则”的阶段性失败。长...

  • 吴冰冰:为什么首届中阿峰会具有划时代意义?2022年12月12日

    当地时间12月9日下午,首届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在利雅得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峰会并发表题为《继往开来,携手奋进 共同开创中海关系美好未来》的主旨讲话。(图源/新华社)《文化纵横》: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中国与海湾国家间的经贸往来日益紧密。今年初,中东多国外长组团访华时,就传出中国与海合会国家要建立中海自贸区的消息。根据相关报道,中海自贸区若成功建...

  • 吴冰冰:伊朗为什么能顶住美国的极限施压?2022年06月17日

    伊斯兰教什叶派传统伊朗政治制度的构建包括三个核心要素:伊斯兰教什叶派传统、国家宪政架构和派系平衡权力格局。伊斯兰教什叶派传统从组织和思想两方面为伊朗政治制度的构建提供了社会文化资源。16世纪开始,萨法维王朝(1501~1736)将伊朗的主体信仰逐渐改造为伊斯兰教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什叶派依托于宗教教育和宗教学者等级制度,形成了内部自组织结构,这是其与逊尼派最主要的差别之一。要成为什叶派宗教学者,必须在宗教...

  • 吴心伯:中美博弈的关键点在自身2022年06月14日

    俄乌冲突以来,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和美国已经开始的对华战略竞争之间出现了一种“共振”现象,尤其体现在四大趋势方面。第一个趋势是相互依存的“武器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在市场、贸易、技术、金融等领域形成了相互依存关系。但从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开始,至此次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可以看出,这样的相互依存已经越来越被利用为打击对手的武器。第二趋势是经济关系的安全化,技术合作、投资、产业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