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蕴岭:国际公共安全治理,能从新冠疫情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访问

作者:张蕴岭

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

标题图

相互依赖的联系链和利益链带出两类安全责任:一是作为个体的责任——各利益攸关方都有责任维护链和网的正常运行,不能单独、随意加以改变或破坏;二是作为集体的责任——各方有共同的责任保证链和网的运行,遵规守矩,一旦出现问题,大家都应该出力,合作应对和解决问题。为了对不信守个体和集体责任的行为体进行惩戒,需要有共同遵守的规则,但基于问题的复杂性和跨国性,这样的国际性法规并不算多。有些国家使用本国的法规对境外行为体进行“长臂管辖”有失公正,况且只有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才有这种能力。在涉及共同安全的问题上,如何应对不负责任的行为体是国际公共安全领域面临的一大难题,涉及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法规和谁来制定、如何执行等问题。

规模性突发事件牵动全局国际公共安全领域的共同安全问题,遇规模性突发事件(危机)会突出表现出来。规模性突发事件(危机)无论在时间、地点、形式还是规模上,都具有不可测性。这次新冠病毒疫情突如其来,各方为防控疫情,除了限制人员流动外,还采取停航、停运、封关等措施,使得社会活动中断,殃及国际交往的各个领域,在经济领域尤其导致国际生产与消费供应链条暂时断裂,加重债务和社会危机风险。中国是全球产业链上诸多产品生产加工的重要环节。疫情发生后,中国工厂停工,零部件供应不上,整个生产链就会停止运行。比如,苹果手机因富士康在中国的工厂不能提供零部件面临断供危险,不得不临时调整生产、销售计划;韩国现代汽车因来自中国的零部件不能到货,不得不大幅减产。随着疫情在世界更多国家和地区爆发,还会有更多产品的产业链受到影响。尤为严重的是,在国际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大的跨国公司都是大规模生产,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大都采取基于网络和大数据的“零库存”制,没有可以立即替代的其他供应商,在出现断供危机的情况下只好停产,而一个链条停止运转,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相关链条运转。全球化使得经济运行、社会生活变得非常顺畅,同时也变得非常脆弱,一旦一方出事,会导致快速和成规模的扩散。如何应对这样的危机冲击,这是在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需要直面和需要求解的大命题。有议论认为,新冠病毒疫情在世界爆发会使全球化倒退,各国会转向自主生产与供给,这是难以做到的。也许疫情期间有这种思考,但其后,还会顺势而行。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的经济、社会相互连接,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之外。出于复杂的原因,流行病的发生和传播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常态现象,并且有加剧的趋势。新冠病毒疫情的发生与扩散,使我们对国际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更加重视,也使我们深度思考如何推进国际公共卫生安全合作与国际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的建设。疫情发生后,我国通过国家动员体系,调动各方资源,进行防控和医治,使疫情扩散得到控制,在医治方面取得了成效,也积累了许多治理经验。在国际层面,世界卫生组织(WHO)作为主要的疫情管理机构,疫情发生后尽管在信息交流、局势研判、疾病防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面对新冠这样大的疫情,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导致综合与连带反应。比如:如何保证疫情发生地及时、全面、准确地向WHO提供信息通报;如何减少国际社会成员各自为政,相互采取极端闭关措施,反而加剧恐慌助推病毒散播;如何在国际上加强协调和采取有效、可操作的对接措施,等等。再比如,针对发生在中国的疫情,尽管WHO提升了预警级别,但也明确表示,不建议采取任何限制旅游和贸易的措施,然而众多国家和地区还是采取了针对中国的封关行为,涉及旅行、贸易、交通等多个领域。鉴于在疫情发展的情况下,双边协商很难进行,制定共同遵守的国际规则与指导原则显得更为紧迫。国际治理体系急需完善在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日益全球化、公共卫生安全威胁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国际公共安全治理的作用凸显,需要建立完善的、相互对接与配合的国际治理体系。在2003年非典疫情后,中国曾于2006年1月31日倡议国际社会成立“国家公共卫生机构国际联盟”,旨在通过技术合作、专家资源共享、政策倡导等活动促进各国公共卫生机构间的交流与共同发展。借助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之机,我们有必要大力推动加强国际公共卫生安全合作,增进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理念更新,推动构建多层次的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由于相邻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口和商品流通最为频密,公共安全的共同性更为凸显,构建国际公共安全合作机制理应也可以在地区范围内先行先验。鉴于邻国之间有更强的共同安全性,各国间加强合作推进公共安全合作机制较为容易,利益感受也更快、更强。因此,区域性的公共卫生安全合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亚洲,应重点、大力推动东亚10+3、东亚峰会、中日韩三边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等框架下的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建设。国际公共卫生安全是涉及全人类核心利益的大问题。作为大国,中国应该也能够为全球卫生公共安全和其他公共安全领域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做出更大实质性贡献。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积累的经验、探索的应对模式,以及在公共卫生规范与实践等方面的一些先进做法,可以成为重要的公共产品。在推进全球公共安全机制化合作进程中,中国尤其要在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公共卫生安全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比如构建“一带一路”公共卫生安全网络,可为此设立专门基金,进行技能培训和提升。事实上,此前中国已经做出很多努力,与非洲就已建立相关合作机制,包括共同开发卫生人力资源,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合作,推动建立医疗卫生联合研究实验室,支持非洲开展防治血吸虫病、疟疾、艾滋病、埃博拉病毒的公共卫生合作项目,加强中美在全球健康事务中的协调合作等。以此为基础,可推动构建中非公共卫生安全治理机制。当年非典疫情过后,中国与东盟、与日韩都签订了公共卫生合作协议,可藉此次新冠疫情对以往的协议进行检讨,充实和加强合作内容,特别需要制定可操作的规则,建立联合预警与应对机制。

中国在未来国际公共卫生安全产品供给中可以有更大作为,不仅是在提供物质和资金援助方面,更是在促进公共卫生安全治理方面,多提供理念、经验、知识和技能。应将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同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议题相联系,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相联系,推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国际卫生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建设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但也应意识到,这种治理日益呈现多元、多层结构特点,仅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国际组织、民间机构(包括社会团体和公司企业)都必须参与其中发挥作用,必须构建能激发良性合作且可操作的互动机制与规则。在推动构建国际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的过程中,要重视公司、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构建“多元伙伴关系”和“智能体系”,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在信息收集整理和披露以及资源调动等方面的集成能力,实现预警、防控、医治的快速联动与有效配合。未来世界,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综合生态环境的变化,由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南北极冰盖消失、生物多样性失衡等正在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科学家预计,伴随环境的巨变,新的病毒性疫情可能会进入多发、重发期,往往突然而至,规模大、扩散快、影响广,而对于病毒的性质,病理认定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结果,在此情况下,只有通过运转良好的国际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而不是各国“单打独斗”,才能快速和有效应对。

人访问

更多文章

  • 张蕴岭:十年磨一剑:“一带一路”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2023年10月19日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成绩显著。“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至今已签署了近200份协议,使得“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世界符号、世界理念。“一带一路”倡议主张多方共同参与,大家共建。可持续共建需要增进共识,克服存在的障碍,深化“共建”还需要各方努力。西方崛起后,全球建立了以航海海上通道为主导的交通运输方式,沿海国家得到发展,但内陆国家衰落。“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海路连接,重新恢...

  • 张蕴岭:开弓没有回头箭,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只能前行,不能后退2023年09月10日

    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了交叉学科门类。2022年,区域国别学被列为一级学科。这无论是对学科发展,还是科学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的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学科细分,二是学科交叉。在科学的发展中,学科细分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理科还是文科,都发展了诸多细分学科,而学科交叉受到的重视则比较晚。西方发达国家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搞交叉学科,我国开展的比较晚。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学科交叉的重要性愈加...

  • 张蕴岭: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冷战后最严峻考验2023年01月06日

    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期间,主场馆之一“冰丝带”亮起“中国红”。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为推动全球共克时艰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 乌克兰危机对国际秩序变革影响深远 个人认为,乌克兰危机实际上是冷战后震荡的延伸。冷战终结在本质上是国际秩序和世界格局的颠覆性调整,虽然创造了为期不短的和平与发展红利,但很多矛盾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调整所激起的动荡需要用很长时间才能真正尘埃...

  • 张蕴岭:区域合作新趋势与政治战略博弈2022年12月03日

    2022年10月18日,泰国北揽府素万那普国际机场迎接将在泰国举行的APEC峰会(图源:澎湃影像/IC photo图片)区域合作是当前国际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潮流。区域合作有多种形式,包括建立区域组织、签署合作协议、实施灵活的合作项目和倡议等。在全球多边合作进程遇阻的情况下,区域合作则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成为各国对外关系的重点选择。从各国的政策取向看,区域合作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双边选择,主要基于双方利益的认同;二...

  • 张蕴岭:中日关系如何走出安全困境?2022年10月04日

    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在“东升西降”的世界大趋势下,中日两国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张蕴岭撰文指出,“双方应努力摆脱历史惯性和传统思维方式,着眼未来,着眼大局,推动合作协商。只有这样,两国才能走出因战略竞争的旧思维而陷入的‘安全困境’。”China and Japan normalized their bilateral ties i...

  • 张蕴岭: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的周边环境与周边关系?2022年04月21日

    当前,在国际格局调整与世纪疫情叠加影响下,中国的周边环境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出现了新矛盾,面临着新挑战。一些周边国家担心中国作为综合实力快速上升的国家,会拓展自身利益、加强自身影响力,会使用强力甚至武力解决争端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张蕴岭撰文指出,“面对周边国家的不同心态,中国更加需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互动交流,增进理...

  • 张蕴岭:对中美战略竞争的五点看法2020年12月15日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大选之后,国际形势孕育新局,值得高度关注。在此背景下,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韩国亚洲大学中美政策研究所以及金九论坛于2020年11月12日联合主办第七届中韩政策学术会议。本届会议以“全球秩序变化与中韩关系”为题,汇聚了两国专家深入探讨关键议题,寻求更加稳定与强化合作的中韩关系及政策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

  • 张蕴岭:新时代的中韩相处之道2020年06月21日

    作者:张蕴岭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中韩关系很特殊,韩国是个新生国家,二战后才建立,中韩1992年才建交,正式的外交关系不到30年,因此,双方基于政体的关系很短。但从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来说,中韩关系又源远流长。半岛南北方本是一个国家,实现统一是双方的民族夙愿,而历史也并不会因国家分裂而被割断。从这个角度说,中韩两国人民之间,无论...

  • 张蕴岭:国际公共安全治理,能从新冠疫情中得到什么启示2020年06月21日

    作者:张蕴岭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相互依赖的联系链和利益链带出两类安全责任:一是作为个体的责任——各利益攸关方都有责任维护链和网的正常运行,不能单独、随意加以改变或破坏;二是作为集体的责任——各方有共同的责任保证链和网的运行,遵规守矩,一旦出现问题,大家都应该出力,合作应对和解决问题。为了对不信守个体和集体责任的行为体进行惩戒,需要有共同遵守的规则,但基于问题的复杂性和跨国性,这...

  • 张蕴岭:新时代的中印相处之道2020年06月19日

    作者:张蕴岭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中国和印度比邻而居,有着长久的交往历史,唐僧千辛万苦赴印度取经的故事世代传颂。不过,也许是因为隔着喜马拉雅山的缘故,两国却总是有些“近而不亲”,双方人民都缺乏对对方的深度了解和理解。近代,由于中国衰落,印度被殖民,两国没有发展起正常的关系。1947年印度独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两国建立新关系...

  • 张蕴岭:新时代的中国与日本相处之道 2020年05月23日

    作者:张蕴岭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在周邻关系中,中日关系可谓“剪不断,理也乱”。作为近邻,中日两国有着长久的交往史,既有美好的回忆,也有痛苦的记录。进入近代以来,日本综合实力大超中国,成为与西方列强比肩的强国,并加入了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的行列,在东亚大搞侵略扩张,一举打破了东亚,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的传统关系格局和秩序。二战后,中日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