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8日,在美国总统尼克松结束访华之际,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史称《上海公报》。作为外交史上的一份经典性文件,《上海公报》奠定了中美关系的重要基石,也提供了处理两国关系的重要指南,在过去半个世纪中一直指导着中美关系的发展,对今天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中美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一系列共识,一个重要问题和一个行动路线图从内容看,《上海公报》的价值在于中美双...
2022-03-172月24日,乌克兰首都基辅发生爆炸 图源: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俄承认乌东两地区“独立”是以行政边界 而非实际控制线为前提杨成向红星新闻分析称,俄罗斯承认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为“独立国家”,只是给去年10月以来即已逐渐升级的紧张局势单方按下了暂停键,后续的发展取决于美国、北约及乌克兰究竟如何应对。在此意义上,乌...
2022-03-14王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 1月19日至21日,中美交流基金会(CUSEF) 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CCIEE)联合举办了第三届香港中美论坛,主题为“超越分歧 聚焦合作(Beyond Differences, Towards Cooperation)”。(点击链接查看详情)三十余位世界领袖与专家参加了本次论坛,围绕中美关系的挑战与合作发言与交流。爱尔兰前总统玛丽·罗宾逊(Mary Robinson),新加坡荣誉国务资政、前...
2022-03-11在人们还惊讶于俄乌军事冲突的惨烈与突然的时候,更加令人担忧的“网络战争”(cyber warfare)可能已然打响。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秘书长孙艺林撰文指出,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均已在网络攻击中遭受了巨大损失,但网络攻防并未对俄乌军事行动产生实质性影响。就目前而言,现有的网络攻击方式对军事行动的价值还是有限的。本文经作者授权转发。孙艺林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秘书长在人们还惊讶于俄乌军事冲突的惨烈...
2022-03-142022年2月28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在《北京周刊》(Beijing Review)发表题为“The new equilibrium: The stabilization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is a prerequisite for mutual growth”英文封面文章(cover story)。文章从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写起,对美国提出的所谓“战略竞争”及其“旧接触共识”做了批评,并且阐述了中美在当下重新展开合作的几个先决条件。王栋北京大学国际关...
2022-03-10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双减”是政协委员们履职建言的高频词汇。“双减”政策实施效果如何,能否有效保障教育公平、真正实现减负,成为了广受关注的热点议题。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贾庆国在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指出,“双减”政策的实施力度很大,但到目前为止,推动学生减负、推动社会公平的目的还没有达到。特别是现在又明确规定上高中、上职校的比例,家长就想方设法要确保自己...
2022-03-0911-16 | 王栋:解读中美元首视频会晤 |
12-01 | 王勇:中美混双再续“乒乓外交”佳话 越竞争越需要人民间的友谊 |
11-26 | 王勇:美多数人为啥不认为美国是民主好榜样? |
11-17 | 王勇:中美峰会为何是关键阶段的战略对话? |
03-08 | 贾庆国:线下外交活动今年恢复情况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