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方国家陆续承认巴勒斯坦国,美国成为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唯一尚未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北京大学汇丰智库中东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特约专家朱兆一表示,这表面上是理念的觉醒,实则折射出人道主义、战略和经济议程的多重现实考量。
2025-09-299月19日上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第九期“洞明书屋”分享交流会在学院图书馆洞明讨论室举行。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国际战略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特邀专家王缉思作为主讲嘉宾,与同学们交流研讨他的新著《冷战的故事》。欢迎大家在公众号后台聊聊你对本书的理解与感悟,小i将挑选10位幸运读者,送出王缉思老师亲笔签名的《冷战的故事》一书哦!
2025-09-26在中美关系复杂演变、全球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中印关系出现的重启迹象备受关注。8月30日至9月1日,印度总理莫迪来华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并会见习近平主席,两国领导人就推动双边关系改善达成共识。近日,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副院长林民旺在《世界知识》撰文。他认为,中印关系正进入逐步重启的关键阶段,但要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仍面临不小挑战。
2025-09-25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的当下,如何建构具有主体性和原创性的中国国际关系知识体系,成为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学勤讲座教授、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接受《人民论坛》杂志社的专访。郑永年表示,中国需要摆脱对西方理论的依赖,立足自身文明传统和现代化实践,形成能够解释和预测国际关系现实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从而为世界理解中国提供正确方法。
2025-09-25世界银行前副行长、牛津大学全球化与发展教授伊恩·戈尔丁(Ian Goldin)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表示,全球化并未消亡,而是在亚洲保持活力并加速转型,其重心正向亚洲倾斜,呈现区域化、服务化和数字化新趋势。中国作为全球化的关键受益者,正经历从低成本制造向高附加值技术与服务的产业升级,这一结构性转变既推动国内持续发展,也为其他新兴经济体留下发展空间。面对美国技术遏制,中国通过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增强韧性,预计将在十年内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全球化未来取决于技术竞争、区域整合与多极格局的深化演进。
2025-09-24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刘铁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特约专家翟崑,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岳圣淞在《区域国别学刊》撰文详细阐释了在当今世界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中国与联合国之间日益深化的互动关系及其对全球治理的重大意义。
2025-09-2311-16 | 王栋:解读中美元首视频会晤 |
12-01 | 王勇:中美混双再续“乒乓外交”佳话 越竞争越需要人民间的友谊 |
11-26 | 王勇:美多数人为啥不认为美国是民主好榜样? |
11-17 | 王勇:中美峰会为何是关键阶段的战略对话? |
03-08 | 贾庆国:线下外交活动今年恢复情况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