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杨楚乔:巴西何以临时迁都?

2025-11-21 10:29
人访问

小 i 导 读

11月4日,巴西总统卢拉签署法案,宣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期间,将首都临时迁至大会举办地贝伦市。浙江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讲师杨楚乔撰文认为,卢拉政府此举反映了其重塑巴西在全球气候治理中重要地位的决心。同时,以巴西、中国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国家正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回归多边主义,将联合国气候大会打造为一个真正反映发展中国家诉求的平台。

本文经作者授权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11月4日,巴西总统卢拉签署法案,宣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期间,将首都临时迁至大会举办地贝伦市。迁都期间,巴西政府签发的所有法令及公文均需标注贝伦为首都,总统府、参议院、众议院等权力部门可在当地设立临时办公场所,以保障政府的正常运转。这一打破常规之举在巴西历史上实属罕见,其背后反映了卢拉政府重塑巴西在全球气候治理中重要地位

向国际社会展示气候承诺

近年来,森林砍伐、非法采矿和农业扩张导致亚马孙雨林功能持续退化,严重威胁了巴西当地的生态系统,加剧了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博索纳罗执政期间,在气候治理问题上态度消极,不仅开放亚马孙雨林,允许采矿、伐木和农业企业开发雨林自然资源,更放弃举办第25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并试图退出《巴黎协定》,由国际社会支持的亚马孙基金也因此遭到冻结。2021年,亚马孙毁林面积达到13.2万平方公里,森林毁林量增加21.97%,成为了2006年以来破坏速度最快的一年。这种生态危机也随即转化为了政治压力,欧盟以巴西违反《巴黎协定》为由,要求南共市增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森林保护条款,严重影响了南共市与欧盟的自贸协定签署进程。

卢拉再次执政后,立即重启亚马孙基金,制定了“预防和控制法定亚马孙和塞拉多地区森林砍伐行动计划”,大幅增加环境执法预算,通过强化监管和完善执法体系遏制非法毁林。2023年,巴西成功减少了50%的亚马孙森林砍伐,至2025年7月,其境内亚马孙毁林面积进一步降至5796平方公里,同比降低11.08%。COP28期间,巴西倡议设立“永远的热带雨林”基金,通过公共投资和市场融资,按保护面积向热带雨林国家提供绩效资金。如今,在《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的关键节点,卢拉政府再次承诺,巴西将于2027年底前在亚马孙地区留出300万公顷保护区,并在2030年彻底遏止非法毁林。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巴西正以综合性的治理方案有序应对全球气候挑战,展现了其推动环境保护从承诺走向实践的清晰路径。


巴西亚马孙州首府马瑙斯拍摄的热带雨林(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王天聪摄


缓解区域发展失衡

贝伦坐落于亚马孙河入海口,素有“亚马孙门户”之称,历史上一直是巴西北部重要的经济与文化中心。自1960年迁都巴西利亚后,巴西国家发展重心持续向中西部倾斜,这一战略在推动内陆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为应对这一结构性挑战,强化亚马孙雨林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关键地位,巴西政府将COP30举办地及临时政治中心设于贝伦,这一举措延续了巴西在重大环境议题上的战略传统——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巴西就曾将首都临时迁至里约热内卢,以彰显对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视。如今,通过在贝伦举办COP30并实施临时迁都,不仅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亚马孙雨林保护的迫切期待,更可借此契机推动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升级与经济发展,为破解长期存在的区域发展失衡问题寻求可行路径。

然而,作为仅有200万人口的巴西第六大城市,贝伦市的基础设施承载力有限,在国际会议场馆、政府代表团接待、物流运输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此,巴西政府宣布投入专项资金用于贝伦的紧急改造工程,其中包括由中央政府、地区政府以及私营部门共同出资的扩建瓦尔德坎斯国际机场、翻新地标性建筑维欧佩索市场、新建国际会议中心、改善城市交通系统等多个项目,同时打通连接亚马孙雨林与面向太平洋的南美洲四大港口(厄瓜多尔曼塔市、秘鲁钱凯港和派塔港、哥伦比亚图马科港)的跨国物流通道,将亚马孙地区的生物经济产品输送至南美乃至亚洲市场。从巴西国内反应来看,此次临时迁都获得了环保团体的普遍支持,亚马孙地区原住民组织代表认为,迁都是向世界展示亚马孙真实面貌的历史性机遇;巴西工商界则持谨慎乐观态度,既期待大会为国家带来的国际商机,也担忧过于激进的环保政策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不过,也不乏反对者对迁都的成本效益提出了质疑,认为巨额的前期投入不能为当地带来足够的实际收益。


巴西马拉尼昂州雨林地区的村落。新华社发(卢西奥·塔沃拉摄)


增强全球南方领导力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发达国家需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用于可持续发展的气候资金。在哥本哈根和坎昆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发达国家承诺每年调动1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至2025年,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但在落实过程中,发达国家实际提供的有效资金远低于其应尽份额,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仅完成承诺份额的不足50%,美国更不足20%,且不乏发达国家将其国内的基础设施项目和私营领域投资列为气候资金。COP29期间达成的“巴库气候团结契约”要求发达国家在2035年前每年提供至少30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以及每年1.3万亿美元的气候融资,助力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无疑给全球气候治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这也促使以巴西、中国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国家更积极地把握机遇,通过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等机制填补缺口,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回归多边主义,将联合国气候大会打造为一个真正反映发展中国家诉求的平台。

在9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中,中国率先更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承诺到2035年将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较峰值降低7%-10%,并将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30%以上,展现了全球南方国家自主推动绿色转型的决心。COP30期间,巴西正式发起“永远的热带雨林”基金,旨在通过绩效奖励机制,为成功遏制森林砍伐的国家提供资金,从而提升森林保护的经济价值。倡议一经提出,便迅速获得了53个国家响应,募集承诺资金超过55亿美元。正如卢拉所言,此举标志着“全球南方国家首次在森林保护议程中取得领导地位”。这些进展表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正在经历深层变革,尽管面临了传统资金来源的持续缺位,但全球南方国家正通过创设新型融资机制、强化自主减排目标与深化多边合作,积极探索全球气候治理的新路径。而巴西临时迁都贝伦的举措,无疑向世界传递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气候治理已从全球治理的边缘地带走向核心,亚马孙雨林不仅是巴西的重要生态屏障,更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重要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