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上午,由北京大学主办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英杰交流中心举行。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以及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全球视野”回顾中国抗战的奋斗历程共探人类和平发展之路。 本次学术研讨会共设20场分组会议和1场圆桌论坛,视角多元,紧密回应时代关切,积极承担历史使命,与会学者围绕众多议题展开跨国界、多学科、多视角的深入交流,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平衡、立体的抗战叙事。
2025-11-10外交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唐静,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兼智库中心管理办公室主任、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撰文,提出中国应提出全球公域治理的中国方案,积极提供全球公域公共产品,通过构建认知、制度、责任共同体,引导建立公平公正的全球公域话语体系和治理秩序,从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5-11-192025年10月9日,秘鲁国会以压倒性票数通过弹劾动议,罢免总统博鲁阿尔特,再次引发外界对秘鲁政治动荡的关注。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秘鲁天主教大学访问学者周青以在秘鲁的亲身观察撰文认为,秘鲁政局长期受总统与国会对立、政党分裂等因素困扰,政治信任不断流失。然而,尽管局势动荡,民众仍保持生活秩序与社会韧性。周青认为,秘鲁之所以能在混乱中前行,正是依靠制度的惯性与人民的坚韧,这构成了秘鲁社会独特的“秩序中的无序”。
2025-11-14今年11月6日是中国与萨摩亚建交50周年纪念日,当日第三届中国—南太岛国合作论坛在上海举行。大连大学环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小岛屿区域国别研究联盟秘书长梁国杰在《环球时报》撰文认为,人文交流是中国—萨摩亚关系最温暖的底色。他结合在萨摩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任职的经历,回顾了中萨在人文与教育领域的交往成果,认为语言与文化的互学互鉴,增进了两国民众的理解与情感联结。梁国杰强调,这种基于文化共鸣的交流,是中萨关系得以稳固和深化的关键力量。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发。
2025-11-13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典范”的号召,国际关系学院推出品牌活动“博诚教授茶座”。结合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每期邀请国际关系学院的教授学者,以茶座会的形式或带领同学们进行经典导读,或分享自己的学术经历与人生感悟,旨在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学习与人生,成为一名“懂自己,懂社会,懂中国,懂世界”的国关人。 10月31日上午,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引路,人生笃行”——第十期博诚教授茶座在国关楼博诚咖啡厅成功举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秘书长祁昊天作为主讲嘉宾,围绕“兴趣、长期主义、学术坚持”三个角度,分享了自己在学术和人生道路上的切身体会。在交流研讨中,祁昊天鼓励同学们做好一颗有自我独特性的“螺丝钉”,在学术与人生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2025-11-12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音频、视频、图像等内容生成效果日趋逼真,在拓展应用场景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治理挑战。北京大学法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博士生姜聪在《人民日报》撰文认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呈现跨平台化和跨境传播特征,同时易于被批量篡改和重组,源头不易找,追溯难度大,不仅侵害个体权益,也扰乱网络秩序。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需因时而变,统筹发展和安全,既明确相关主体行为边界,也为创新与探索留足空间。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发。
2025-11-12| 11-13 | 习近平会见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让两国民众越走越亲 |
| 11-16 | 王栋:解读中美元首视频会晤 |
| 12-01 | 王勇:中美混双再续“乒乓外交”佳话 越竞争越需要人民间的友谊 |
| 11-26 | 王勇:美多数人为啥不认为美国是民主好榜样? |
| 11-17 | 王勇:中美峰会为何是关键阶段的战略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