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的发生使我们开始面临世界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新格局。对我们而言特别重要的是,“新格局”意味着整个世界的供应链、产业链发生了很大变化。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黄仁伟提出了俄乌冲突后世界经济的几大重要变化。
2024-03-21如何打破中国故事“说不出、传不开、叫不响”的困境?中国该如何激发自身活力,在高新科技领域里面实现追赶?美国大选叠加台海议题紧张,中美关系将何去何从?面对“泛安全化”氛围,该怎样平衡开放和国家安全的考量?怎样才能跳出潜在的“金德尔伯格陷阱”?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贾庆国接受《凤凰大参考》专访,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2024-03-20疫情期间,随着美国“印太战略”的深化,东南亚成为美国外交的战略重心和中美博弈的重要场域。美国以教育交流、文化传播、政治干预等多种手段强化对东南亚青年公共外交,形成战略性和联动性较强、重视适切性和差异化、力促内外宣协同发展、关注数字化转型机遇的韧性迭代体系。“东南亚青年领袖计划”是该体系的代表性项目和主轴,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规模化网络,统摄多元利益相关方。该体系对我国在东南亚开展青年公共外交构成多维挑战,但同时也带来诸多机遇和启示。我国面向东南亚的青年公共外交工作,亟须在综合评估现状的前提下建立结构合理、运转流畅的韧性体系。以下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翟崑教授课题组《韧性迭代——疫情期间美国对东南亚青年公共外交》原文,以飨读者。
2024-03-20战略研究的是一个国家在判断预测以及全面有效应对风险的基础上,如何有效的运用各种国家社会的手段和筹码实现自己目标。关于这一课题,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朱锋发文指出,为达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我国战略研究必须建立在四个基本的研究基础上。
2024-03-18近日的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高频热词。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中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之一。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王元丰撰文分析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可能带来的一系列新变化,指出我们需要在企业、行业、国家层面的制度上有所创新,来适应新要素、新业态、新产业。
2024-03-18过去几年,公共外交作为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服务中国外交总体布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百年变局的加速演进、中美竞争加剧以及后疫情时代的开启,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给中国的公共外交带来了新机遇和挑战。未来,如何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效能,公共外交仍然任重而道远。问:张院长,您长期从事国际问题研究工作,不仅对公共外交...
2024-03-1611-16 | 王栋:解读中美元首视频会晤 |
12-01 | 王勇:中美混双再续“乒乓外交”佳话 越竞争越需要人民间的友谊 |
11-26 | 王勇:美多数人为啥不认为美国是民主好榜样? |
11-17 | 王勇:中美峰会为何是关键阶段的战略对话? |
03-08 | 贾庆国:线下外交活动今年恢复情况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