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 首页
  • 动态
  • 专家
    • 执行委员
    • 特约专家
    • 研究人员
    • 高级访问研究员
  • 观点
    • 两会
    • 2023全球数字经济论坛专题论坛
  • 研究
    • 议题研究
    • “十大机制”
    • 研究文章
  • 出版
    • 图书
    • 报告
    • 智库摘要
  • 项目
    • 领导力培养
    • 学术训练
    • 其他项目
  • 视频
  • PODCASTS
    • 对话思想者
    • 高端论坛
    • 蓝厅论坛
    • 全球数字经济论坛
    • iGCU独家专访
  • 关于我们
    • 基地简介
    • 主任致辞
    • 宗旨和理念
    • 管理团队
    • 联系我们
EN
  • 首页
  • 动态
    • 基地动态
    • 蓝厅论坛
    • 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论坛
    • 中美高级别战略与政策系列对话
    • “中美+”三边对话
    • 中韩学术政策研讨会
    • 中美青年学者论坛
    • 北京大学-乔治城大学学生对话
    • 洞明书屋
  • 专家
    • 执行委员
    • 特约专家
    • 研究人员
    • 高级访问研究员
  • 观点
    • 两会
    • 2023全球数字经济论坛专题论坛
  • 研究
    • 议题研究
    • “十大机制”
    • 研究文章
  • 出版
    • 图书
    • 报告
    • 智库摘要
  • 项目
    • 领导力培养
    • 学术训练
    • 其他项目
  • 视频
  • PODCASTS
    • 对话思想者
    • 高端论坛
    • 蓝厅论坛
    • 全球数字经济论坛
    • iGCU独家专访
  • 关于我们
    • 基地简介
    • 主任致辞
    • 宗旨和理念
    • 管理团队
    • 联系我们
    • 张云:亚太安全有四大热点问题,它们有一把共同的“钥匙”

      今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张云指出,亚太安全实践的历史证明在中亚、朝鲜半岛、台海和南海这四个重大地区,热点问题的缓和与解决离不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会催生安全;一旦偏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会出现动荡不安。地区可持续安全的未来,将继续需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支撑。 本文原文发表于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Basis


      2024年07月10日
    • 吴心伯:中美关系这轮稳定周期可以持续多久?

      当下中美关系的演变既受到大趋势的影响,又受到小周期的作用。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吴心伯教授在《国际问题研究》撰文,分析了双方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并提出需要辩证看待大趋势与小周期,对中美博弈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做好应对美国对华遏制打压的政策准备,不断提升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能力。 2023年下半年以来


      2024年06月27日
    • 肖河:援乌法案的通过经过了美国两党怎样的激烈斗争

      4月23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由国会参众两院审议通过的总额950亿美元对外援助法案,其中包括分别向乌克兰、以色列和“印太盟友”提供600多亿美元、260亿美元、81亿美元援助,以及清算被扣押俄罗斯资产并转交给乌克兰的内容。至此,一场延宕大半年的共和党针对拜登政府和民主党的“援乌阻击战”宣告落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外交政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肖河对美国两党所谓“乌烟瘴气”的援乌法案


      2024年06月13日
    • 北京大学韩美林人文艺术奖学金暨《和平守望》雕塑捐赠仪式举行

      韩美林先生作为我国当代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作品扎根生活、深入人心。6月7日,北京大学韩美林人文艺术奖学金暨《和平守望》雕塑捐赠仪式在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北大之友报告厅举行,随后雕塑《和平守望》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绿地举行落成仪式。 “韩美林人文艺术奖学金”捐赠暨韩美林雕塑《和平守望》落成仪式在北京大学举行 6月7日,北京大学韩美林人文艺术奖学金暨《和平守望》雕塑捐赠仪式在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北大之友


      2024年06月12日
    • 王缉思:中美角力背后的逻辑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但又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两国元首会晤后,中美关系出现止跌企稳势头。但是,从发展趋势看,中美关系还远远没有走出低谷。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国际战略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特邀专家王缉思撰文分析中美角力和博弈的背后相互重叠、互为因果的逻辑。 本文发表于英文期刊China International Strategy Review,网络首发于2024年5月23日。小i


      2024年06月11日
    • 张云:俄朝接近导致中国在半岛的影响力弱化?

      俄罗斯总统普京时隔24年对朝鲜进行国事访问,双方签署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有国际分析人士认为,俄朝军事接近将导致中国在半岛的影响力弱化,并将为美国强化东亚同盟提供借口,导致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 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张云撰文指出,这些观点是对中俄美关系和东北亚安全的误读。朝鲜半岛最核心的外部利益攸关方是中国和美国,俄罗斯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战略利益更有对欧洲安全的考量。俄朝接近现阶段主要


      2024年06月27日
    • 王栋教授出席新型国际关系高等研究院成立大会暨新型国际关系视域下区域国别研究与浙江实践研讨会并作主...

      6月18日,在北京大学和浙江省社科联的指导下,浙江外国语学院新型国际关系高等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宣勇在成立大会上致辞,浙江外国语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张环宙主持成立大会。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汤筱疏,浙江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范钧在会上发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姜锋教授受聘为高研院学术院长。浙江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胡斌,浙江省文旅厅


      2024年06月24日
    • 贾庆国: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2024年6月12日,“百位名人进世纪中大”系列讲座暨若海讲坛第38讲“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六号C103讲学厅成功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贾庆国教授主讲,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孙兴杰教授主持。 贾庆国教授首先回顾了中美关系从对抗到缓和的现状。自2018年以来,中美关系在经济、安全


      2024年06月27日
    • 新西兰媒体代表团到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邀请,2024年6月19日上午,新西兰《奥塔哥每日时报》特约撰稿人布鲁斯·芒罗(Bruce Munro)和新西兰媒体 Newsroom 国内新闻编辑萨姆·萨奇德瓦(Sam Sachdeva)两位新西兰媒体人士到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丁斗等学者及学生代表在国际关系学院参与会见。 王栋教授


      2024年06月28日
    • 王栋教授点评香会智库报告

      第21届香格里拉对话会6月2日在新加坡闭幕,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栋受邀参会。在5月31日下午的本届香会首场平行会议,面对主办方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发布的《2024年亚太地区安全评估》报告中以恶劣的基调攻击中国“传播虚假信息”的内容,王栋在随后的互动环节对此进行了严厉反驳。在王栋看来,在国际论坛参与辩论,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也是在国际场合的积极斗争和


      2024年06月28日
    • 外国网红博主这样看中国

      6月1日上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共同主办的“社交媒体的全球舞台——中外青年对话交流会”成功举行。此次活动汇聚了来自美国、巴西、哥伦比亚等不同国籍的自媒体青年代表,围绕社交媒体应用、内容创作及用户互动策略展开深度对话,共享各国社交媒体生态的独特洞见与实践成果。iGCU对外国自媒体青年代表进行了访谈,邀请大家分享对本次中国之行的感受。青年代表们表达了对中国


      2024年06月28日
    • 潘维:与北大国际政治系结缘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前身是1964年成立的国际政治系,迄今六十年整。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潘维就此撰文,深情回忆了自己与北大国关的缘分,解读了走向“国际”的时代浪潮并分享了关于学院大楼的往事。“无论苦或甜,幸运与不幸,都是与国关缘分的一部分。”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成立于1996年,同年我从美国毕业回院任教。学院的前身是1964年成立的国际


      2024年06月12日
    • 孔凡君:课程的设置与学科的生成——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成立六十周年记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前身是1964年成立的国际政治系,迄今六十年整。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副主任孔凡君就此撰文,梳理了学系意义上的政治学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国际政治系的发展历程与成就。“国际政治系在这六十年中的经历也是北京大学乃至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于1964年6月由政治系改名而来,又于1996年7


      2024年06月25日
    • 贾庆国: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我们做了什么,还可以做什么?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时强调了和平、开放、创新的全球发展“中国方案”。中国对于“要营造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要顺应开放发展的时代潮流,要把握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作了哪些示范和贡献?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科技创新发挥着什么作用?如何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就此,《人民政协报》对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


      2024年06月25日
    • 美国前总统助理批驳华盛顿的“中国见顶论”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启程访华前,曾与他在奥巴马政府共事、担任美国总统特别助理、白宫国安会亚洲高级主任、现乔治敦大学埃德蒙·沃尔什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教授的麦艾文(Evan S. Medeiros)在《外交事务》杂志发文,就中国崛起“见顶论”提出批评。麦艾文阐述了对现阶段中国政策的理解,并从三个方面驳斥了美国国内的“中国见顶论”,他认为,这类观点不明智,也不成熟,甚至有些危险,很容易误导美国人的决策


      2024年06月13日
    共有 2,176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146 页   当前第 125 页
友情链接
  • 政府机构
  • 国内研究机构
  • 国外智库
  • 相关机构
  • 媒体平台
联系我们 订阅

邮箱:igcu@pku.edu.cn

电话:+86(10)6275578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B110办公室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