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崑、熊岚:全球治理、亚洲时刻、中国高光

人访问

秋冬交替,全球治理迎来“峰会季”。上合组织峰会、东亚合作系列领导人会议、G20峰会和APEC峰会在亚洲“扎堆儿”举办,体现全球治理的“亚洲时刻”。而在亚洲的舞台上,高光无疑落在中国。

国际共识

疫情之后的三年,是全球发展的重要分水岭,各国是否还能形成共识,是全球最关注的问题。峰会季的最低目标,就是基于共情,形成一定的共识。峰会季之前,全球的共识是:国际战略危机叠加共振,全球发展更“乱”、更不安全、更加失序,这其中包括疫情仍然严峻,中美冲突有增无减,乌克兰危机未见穷期,由此带来的粮食和能源安全等问题更加急迫。

然而这只是共识这枚硬币“致乱”的一面,另一方面是“治乱”。大乱求大治,治由乱生。治乱的共识需要凝聚,而多边峰会就是讨论分歧,凝聚共识,求取最大公约数的平台,因此也就形成年底多边峰会扎堆的现象。

图片

(图源/新华社)

其实从9月开始,中国领导人亲自参与的重要线下会议包括上合组织峰会、G20峰会、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及东亚合作系列领导人会议等,形成了一系列共识:一方面关注如何阻止战乱和冲突升级蔓延,比如表达对乌克兰危机的关切,希望中美能走向更加积极有效的沟通等;另一方面聚焦当下最紧迫的合作议题群,合作内容可以概况为“五色”——金色合作”就是粮食安全合作,“绿色合作”就是低碳转型和气候环境合作,“白色合作”就是公共卫生和抗疫合作,“蓝色合作”就是海洋经济合作,还有一种特殊的“无色合作”,即无所不在的数字转型与数字经济合作。

亚洲主场

“峰会季”体现了亚洲的融合方式和待客之道。这几场峰会覆盖全球(印尼举办的G20峰会)、欧亚(乌兹别克斯坦举办的上合组织峰会)、亚太(泰国举办APEC会议)、东亚(柬埔寨举办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但主办方都是亚洲国家,形成了亚洲“大主场”。这些国家能克服困难把峰会办起来,本身就是很大的成就。

这种“亚洲时刻”至少包括如下要素:

一是亚洲式协调。虽然峰会扎堆,但是时间完美错开,尤其是东南亚的柬埔寨、泰国和印尼三国进行了协调,使三场重要会议无缝衔接。

图片

(图源/新华社)

二是亚洲式平衡。当下世界的政治和安全逻辑正在压制经济和发展逻辑,而亚洲国家更希望两种逻辑的平衡发展。因此,亚洲国家主持的峰会更加强调发展与合作,比如强调亚欧的合作,进一步落实东亚合作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推进《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的进展,倡导开放的区域主义等。

三是亚洲式力量。在中美战略博弈的背景下,亚洲力量凸显,积极发展中间力量的连接促合作用。比如印尼总统佐科在巴厘岛G20峰会举办之前访问多个G20成员国,在会议过程中积极促成共识,创新合作方式。值得一提的是,东盟借助一系列峰会,加强并升级同中美等大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试图在一定程度上矫正失衡的大国关系。

四是亚洲式认知。在全球和平、安全、发展、治理和信任赤字加剧的同时,由于疫情期间领导人缺乏面对面交流,各国之间的“认知赤字”急剧蹿升。亚洲国家组织的几场峰会,秉持务实高效的态度,充分用好短暂的峰会时间聚集共识,一定程度上缓解“认知赤字”危机。

图片

(图源/新华社)

中国高光

中国作为亚洲一员,既是“峰会季”的客人,又身处亚洲大主场,还是重要的主角之一。有意思的是,习近平主席先是9月出席不包括美国的上合组织峰会,然后在11月出席包括美国的G20峰会和APEC会议,并在G20峰会期间同美方领导人举行了对话,实现了“中-美-邻”的峰会大链接。这无疑是一种很高明的峰会外交设计,展示了积极有为,责任担当的“大国样子”。

但在“样子”之下,更重要的是大国的“里子”。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展示了后疫情时代的世界观、亚太观,并提出了适合后疫情时代的具体合作倡议,给世界发展注入活力,提振信心,引领未来发展。中方的倡议得到了广泛的赞同和支持。

图片

(图源/中国日报)

全球启示

回顾“峰会季”,有三点重要启示。第一,“峰会季”体现真正的多边主义。国际上的事由大家一同商量着办,国际社会应以各国达成的共识和普遍认可的规则来治理,而不是由一个或几个国家发号施令。例如G20峰会让处于冲突对抗中的各方共聚一堂,做到包容和协商。

第二,“峰会季”展现合作和共识的曙光,但这只是个开始,要驱散多重全球性挑战的阴霾,还需要积极落实,特别是共同对抗贸易保护主义,促进RCEP、CPTPP和DEPA相互衔接。各方应说到做到,体现合作发展的诚意。

第三,亚洲应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未来世界经济发展、和平发展、绿色发展的动力之源在亚洲。亚洲要挑起全球治理的重担,联通“东西”和“南北”,贯穿有形的基础设施和无形的数字经济,融合全球发展。

图片

(图源/中国日报)

原文: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人访问

更多文章

  • 翟崑: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互鉴的“北京论坛模式”2023年11月08日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共同倡导”对全球文明倡议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北京论坛所坚持的推进全球文明互鉴的“北京论坛模式”与之不谋而合。这一模式可以概括为三张名片,即北京大学引领全...

  • 翟崑:全球公域国际战略的突破创新2023年05月26日

    极地、深海、网络和外层空间同属于全球公域,是各种国际力量竞争与合作的新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各方向、各领域不断取得积极进展,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中国外空治理领域国际战略的演进,进一步发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认知层面,在外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从“地球观”提升到“宇宙观”。未来,可秉持长期主义,积极审慎探索中国外层空间国际战略发展路径,在外...

  • 翟崑、刘嵩:“四大浪潮”推动中国—东盟数码经济合作2022年12月21日

    刚刚在东南亚结束的三大峰会上,数码治理和数码化转型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图为上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图源:路透社)刚刚在东南亚结束的三大峰会上,数码治理和数码化转型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期间指出,“各国应携手推动数字时代互联互通,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和素养,尤其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和弱势群体融入数字化浪潮。”新加坡总理李...

  • 翟崑、熊岚:全球治理、亚洲时刻、中国高光2022年12月20日

    秋冬交替,全球治理迎来“峰会季”。上合组织峰会、东亚合作系列领导人会议、G20峰会和APEC峰会在亚洲“扎堆儿”举办,体现全球治理的“亚洲时刻”。而在亚洲的舞台上,高光无疑落在中国。国际共识疫情之后的三年,是全球发展的重要分水岭,各国是否还能形成共识,是全球最关注的问题。峰会季的最低目标,就是基于共情,形成一定的共识。峰会季之前,全球的共识是:国际战略危机叠加共振,全球发展更“乱”、更不安全、更加失序...

  • 翟崑:峰会季,何以成就“二代东盟”?2022年12月03日

    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盟三国,在今年年底峰会季中格外亮眼。柬埔寨主办了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印尼主办了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泰国主办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三场峰会分别覆盖东亚、亚太和全球,形成东盟主场,展示了东盟方式的融通,亮出了“二代东盟”的架势。峰会季中的“东盟方式”东盟国家在峰会季中充分发挥了“东盟方式”的作用。一是东盟式协调。这些亚洲国...

  • 翟崑:立足中国的东盟学应如何展开?2022年10月05日

    2022年9月17日,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成立三周年大会暨学术讨论会在线上成功举行。众多知名专家学者齐聚线上,围绕“百年变局大势”和“区域国别学建设:百年变局下的区域国别学”两大学术主题开展研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翟崑指出,立足中国的东盟学是交叉学科背景下的区域国别学向纵深、交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学科交叉背景下,立足中国的东盟学应该是什...

  • 翟崑:亚太大势-合还是分?2022年05月11日

    如果谈到当前亚太地区的发展与安全问题,大家肯定会有个共同的结论,亚太地区发展与安全的矛盾在加剧。我们曾有一个亚太安全与发展相对协调的较好时候,就是在1997年东亚合作兴起到美国“印太战略”和俄乌冲突之前的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亚太地区各种地区性的合作蓬勃兴起,尽管有各种竞争性的分歧,但地区合作是亚太地区发展的重要特征。然而,这个地区整体上的合作环境正在恶化,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俄乌局势使得亚太地...

  • 翟崑:中国区域国别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2022年05月10日

    随着区域国别学有可能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的一级学科,中国的区域国别学将进入新一波上行发展阶段,即“以学科建设为纲,推进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发展阶段。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不是线性的,在我国区域国别学发展的初期,需要对一些根本性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和推进,才能少走弯路顺利发展,提高学科建设的综合效益。当下,我国关于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的文章和评论迅速增加,但是对于本研究领域及学科建设中的一个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