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i 导 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陈绍锋撰文探讨了地区主义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与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的联系。文章从核心议题、研究范式和路径三个维度分析了地区主义理论的演进,并讨论了其与IPE学科发展的内在联系。文章指出,地区主义研究与IPE紧密相关,随着全球地缘政治的复兴,未来的地区主义研究将延续不同研究范式的融合,关注更多议题,如地区一体化制度的武器化、去一体化等。本文经作者授权转发。原文:《太平洋...
2024-11-25小 i 导 读新时代中美关系存在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中国社科院欧洲所研究员、前所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吴白乙撰文,探讨两国在全球战略竞争中的观念、策略和行为动态。文章指出中美博弈影响着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并从地区主义角度比较了两国在区域合作上的差异。中国的地区主义强调平等互利,而美国更侧重维护霸权。文章认为,中美竞争的可持续性取决于双方地区主义的包容性和普适性,暗示中美关系的未来可...
2024-11-25小 i 导 读2024年美国大选已落下帷幕,这场选举被视为美国未来路线的关键抉择。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刁大明撰文分析了这次特殊选举的意义,指出它是两个美国、两种路线的对决,反映了美国政治的极化。选举结果具有风向标意义,可能标志着一个政治周期的结束。同时,文章还探讨了美国司法政治化的问题,指出两党都在破坏现有政治秩序,共同导致了美国政治的癫狂状态。本文经作者授权转发。2024年美国大选已经落下帷幕,...
2024-11-24小 i 导 读日前,在香港大学举办的“美国大选后重塑中美关系的前景”讲座中,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史蒂夫·欧伦斯(Steven Orlins)详细阐述了他对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的乐观态度,他建议双方打破旧有思维,促进更多贸易投资和人员交流,以防两国走向脱钩,并强调人与人的交流对修复中美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在问答环节中,他断言中美之间不会发生军事冲突,这一观点赢得了现场听众的广泛认同。2022年2月,由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
2024-11-24小 i 导 读11月1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马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这是自2021年以来,习近平主席与拜登总统的第三次线下会晤。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贾庆国指出,此次会晤在美国权力过渡期具有重要意义,旨在总结过去四年中美关系经验,并向新一届政府传递明确信号。中国将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方向,捍卫国家核心利益。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
2024-11-23小 i 导 读中美经过近四年的磨合、博弈与较量,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互动和共处框架。特朗普再度执政后,他会在对华政策上搞“ABB” “另起炉灶”吗?澳门大学国际关系教授王建伟认为,对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在对华政策上可能作出的“颠覆性”改变,或许也不用过于悲观。特朗普不至于全盘否定拜登政府期间的政策框架,“重置”中美关系。特朗普的对华政策不仅取决于其个人理念和偏好,也受到政府内外不同对华政策倾向对冲的影响。希...
2024-11-2211-16 | 王栋:解读中美元首视频会晤 |
12-01 | 王勇:中美混双再续“乒乓外交”佳话 越竞争越需要人民间的友谊 |
11-26 | 王勇:美多数人为啥不认为美国是民主好榜样? |
11-17 | 王勇:中美峰会为何是关键阶段的战略对话? |
03-08 | 贾庆国:线下外交活动今年恢复情况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