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关系和全球治理面临挑战的关键时期,为增进中美两国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发挥公共外交、民间外交和智库外交对于两国关系的重要意义,2020年7月9日,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中美智库媒体视频论坛”成功举行。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作为主要协办方之一参与组织此次论坛。论坛以“相互尊重、信任合作——把握中美关系的正确方向”为主题。三十余位中美双方政要、前政要、知名智库专家学者、资深中外媒体负责人围绕“当前中美关系的问题与挑战”和“未来中美合作的展望与建议”展开对话。本次论坛也旨在通过沟通与学术交流,夯实中美友好互信的人文与社会基础,增信释疑,合作向前。
美国国防大学中国航空航天研究院院长马伟宁(Brendan S. Mulvaney)出席论坛并发言,认为中美应该超越双边视野去思考未来如何让各方利益都能得到考量的中美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三个中美可以建立相互联系、相互信任的方法同与会嘉宾分享。

马伟宁在论坛上发言
马伟宁:
非常感谢会方的邀请,我可能是今天倍感荣幸又倍感压力的一个发言人,很高兴有这个机会来和大家进行探讨。
美国有意愿根据国际规范和秩序与中国进行接触,来保证各国的利益都能够被这个框架所充分地考虑到,而不是仅仅按照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来继续开展国际事务。但在过去的30年中,我们看到,中国是最大的一个国际秩序受益者。随着中国利益不断地扩大,中国很自然地就会与美国的利益重合。我们接下来就要考虑的是,在当前的时期进行更好的管控,避免这些因相互交汇甚至冲突的利益,真正地爆发出冲突。我们不仅要通过双边视野去分析中美之间的关系,更要超越双边视野,更好地看到未来如何让各方利益都能得到考量的中美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确实,我们看到这种力量的关系和动态平衡已经发生了改变,这也改变了中美关系的基本局面,改变了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也改变了中国对中美关系的判断。不管美国今年的11月会发生什么样的新变化,但这种力量的变化带来的态度变化是很难完全扭转的,可能在美国两党之间都有这样的共识。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力量局势的变化,然后更好地在这个新的实践中找到方法,来进行合作。
我在和上海以及复旦大学之间的合作,恰恰是刚才论坛嘉宾所讲到的,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一种合作的形式,更多的在科学界开展合作。我们不仅要在高层开展合作,在基础层面也需要更多地从历史中寻求经验,开展合作,可能不会是以传统的合作形式,因为历史已经改变了,我们不再是冷战时期的两个国家,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让两个超级大国找到方法,避免危机的爆发,建立相互联系、相互信任的方法。
第一,我们需要建立常规、持续的军事交流,特别是高层军事交流,这对于我们双边的军事合作至关重要。但还有许多底层、基层的合作,比如我们之前就已经有这种磋商机制,以及年轻的学界交流,有一些是我有幸参与的,这些基础层面的合作以及接触,对未来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第二,我们需要推动建立行为准则。准则不仅涵盖海军,同时还涉及到空军合作,我们有必要进行更多双边军事接触。因为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与世界产生更多的联系,在这个领域中,如何在接触的过程中双方的军事力量能够建立起一个有共识的行为准则,比如让双方的海军能够有共同遵守的守则来避免陷入到冲突之中。我们还需要更多的邀请观察员来参与到我们的研讨和对话之中。对世界来说,包括双方,各方都应该与中国和美国有既有的关系,帮助各方去确保这种关系的稳定。
第三,我们需要加强两军沟通和磋商。我们不应建立一个机制后又马上推翻。我在复旦的时候是个非常有趣的时期,当时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是比较健康的领域,但当时双方军事领域的关系是比较脆弱的,往往是在经济合作中切断之后,军事合作也会切断。我们希望中美双方在军事互动方面上还能继续健康地保持下去,通过对话来巩固相互之间的理解,在不一定能够达成共识的前提下,依然不要放弃去努力建立更好的对彼此的理解,尽可能地避免危机的爆发,而不只是为错失机遇而担心。因为如果不能通过努力来避免危机的爆发,代价是我们双方都无力承担的。
文章来源:本文根据美国国防大学中国航空航天研究院院长马伟宁在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于2020年7月9日共同主办的“中美智库媒体视频论坛”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