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义虎表示,所谓“战略主动”,就是要在反独和促统两个方面都主动作为,就是要在争取岛内民心、促使民意基本好转方面积极作为,就是要在探索和构建国家统一模式方面有新的突破。(中评社 林艶摄)

李义虎建议两岸融合发展在初期还是要“以我为主”、“单向启动”,大陆方面可以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积极作为,先行先试。同时要面向台湾社会而非台湾当局,以走民间交流融合路线为基本路径。(中评社 林艶摄)
关于中央对台精神,李义虎表示,中央对台工作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掌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主动”。这个观点是属于战略规划层面的,而非一般例行性的政策说法。所谓“战略主动”,就是要在反独和促统两个方面都主动作为,就是要在争取岛内民心、促使民意基本好转方面积极作为,就是要在探索和构建国家统一模式方面有新的突破。他指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涉台部分论述也反映了中央对台政策的核心要旨和要点,形象地说就是把住两头、同向发力的政策。此外,他也认为,中华文化在两岸关系发展中一直起着根基性和托底性作用,是两岸关系的“稳定器”,是两岸民间的最好粘合剂。
谈及两岸融合发展,李义虎表示,两岸融合发展思想经历了一个内涵不断扩张、形式不断丰富的动态发展过程,从经济社会领域逐步拓展到其他领域,现在讲的是“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这一重要思想提出至今,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发展理念,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底蕴和明确的未来面向,对两岸关系发展、对台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他认为,两岸融合发展本应是双向发力、双向奔赴的事情。但在目前岛内特殊的政治生态和两岸关系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尽管双方可以进行一些交流合作,但还较难实行双向的融合发展。对此,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两岸融合发展在初期还是要“以我为主”、“单向启动”,大陆方面可以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积极作为,先行先试。二是面向台湾社会而非台湾当局,以走民间交流融合路线为基本路径。
对于“2.14恶性撞船事件”,李义虎认为,真相、道歉、赔偿是解决问题的应有之道、正确之道,也是人道之道。他指出,台方需要明白一个道理,事起于偶然,却也将造成必然;默契打破之后将是另类新常态。大陆方面对厦金海域的常态化执法巡查,包括对台方船只巡检,将形成厦金水域的新治理形态,这种新治理形态不仅有利于保护大陆渔民权益和海域秩序,而且意味着从宣示拥有主权到实际管控治权的脉络更加清晰,范围上则可以进一步从厦金水域到台湾海峡。这个新常态虽然属于大陆方面因应式反应,但对掌握和扩大台海地区的实际掌控权是有意义的。
对于如何看待两岸关系,李义虎表示,选举结果确实使各界对台海局势深感担忧,因为赖清德上台将给两岸关系发展投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现在的要害问题是赖清德上台后敢不敢推动“法理台独”,能不能做到“法理台独”。李义虎认为,从根本的意义上讲,大陆所拥有的强大实力和坚决反对“台独”的政策立场是赖当局推行“台独”迈不过去的一道巨大障碍;而美国奉行的不支持“台独”政策也是横亘面前的“拦路虎”,美国对岛内的某些“柔性台独”动作并不干预,但会明确将红线划在不能搞“法理台独”。因此,以上两个因素可以看作赖当局推动“法理台独”的最大压制性因素。此外,近期对赖上台后的两岸政策能够产生制约的“岛内因素”也出现了。他指出,面对岛内政局和台海局势的变化,大陆方面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战略定力,对“台独”保持着高压态势。岛内政治的某些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今后很多事情的发生也不会以民进党的意志为转移。不仅民进党进入“片面执政”,岛内“行政权”会更多地受制于“立法权”,而且大陆的综合实力和政策执行力会决定两岸关系的根本走向,会让“台独”撞到南墙。
对于如何避免两岸发生冲突对撞,李义虎认为,一是把住“反独”和“促融”两头,综合施策,同向发力。二是反制岛内的“文化台独”;三是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以下是具体问答内容:
中央对台政策把住两头、同向发力
中评社记者:2024年对台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举行,您认为今次会议传递出了哪些重要的中央对台精神?如何看待此次会议中特别强调了“提升对台工作合力”?
李义虎:2月下旬召开的中央对台工作会议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因为无论从大陆发展还是两岸关系而言,今年都处于重要的时间节点。今年10月,全国要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去年12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进行了中期评估,其中“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而台湾内部的“二合一选举”也在不久前结束,选举结果如大家所知;春节期间发生台湾海巡撞翻大陆渔船致两名渔民遇难恶性事件,引起大陆各界强烈愤慨。由于民进党赖清德当选,两岸关系发展被投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撞船事件则严重恶化了两岸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岸关系如何发展,大陆对台工作如何开展,是否要做出调整,都成为众人关心的事情。
前段时间各方对中央对台工作会议精神做出了各种解读,有的跟2023年中央对台工作会议的一些提法进行比较,注意到哪些是新提的,哪些没有提,例如很多人对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在讲话中提出的“五个要”做了重点分析,有的人发现这次会议没有提“两岸一家亲”,还有人注意到把“反对台独”改为“打击台独”,显示大陆对民进党利用执政机会遂行“台独”的严正和强硬立场。
对王沪宁主席讲话和中央对台工作会议精神,我印象很深的有五点。
一个是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掌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主动”,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结合两岸关系发展和国家统一进程,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属于战略规划层面的,而非一般例行性的政策说法。它不仅对两岸关系现实有很强的针对性,更是承接二十大报告精神、国家发展战略(如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旨,是放在中华民族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运筹中加以谋划和实行的,兼顾近期与长远两个方面,也表达大陆最高层的意志、决心和信心。当然,如何“进一步掌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主动”,我认为它必须根基于二十大报告所说的“增强历史主动”。二十大报告在开头就讲“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后面一段论述中,强调四个自信之后,接着强调要有“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对台工作、国家统一事业就需要这种充满历史自觉、文化自信和争取战略主动的精神和品质,也需要具备这方面的强大能力。所谓“战略主动”,就是要在反独和促统两个方面都主动作为,就是要在争取岛内民心、促使民意基本好转方面积极作为,就是要在探索和构建国家统一模式方面有新的突破。
第二个是“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对台工作的全面领导,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提升对台工作合力”。中央早就强调过对台工作是全党的工作、全国的工作,不是哪个部门的工作,也不是哪个方面的事情。所谓“提升合力”就是指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全党全国都来积极做对台工作,各部门、各行业都要协同做对台工作,要善于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涉外等各个领域靶向发力,要善于从不同方面、包括相反方面(如反独与促融)凝聚力量,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国家统一的实际效果作为有效目标和衡量标准。这就需要:首先,做好顶层设计,有好的战略规划;其次,要有“一盘棋”思想,各部门、各领域、各方面要加强政策统筹,强化协同联动,把握时、度、效,放大组合效应;对台工作最忌讳“兄弟登山,各自努力”,不要只顾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单位利益,而是要看到全局、顾全大局、服从中央;再有,要强化系统观念,提升整合能力,善打组合拳,而不要顾此失彼。
第三个是“要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这个重要观点和论述是中央领导多次提到的,也经常出现在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对台工作会议讲话里。经历多年来两岸关系紧张和台海局势动荡,两岸政治关系处于僵局,两岸经济关系遇到障碍,唯有中华文化是两岸间的最大公约数,作为精神纽带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只有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通过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两岸同胞找到最大的“同”,找到“异”中最大的“同”,也才能促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中华文化在两岸关系发展中一直起着根基性和托底性作用,是两岸关系的“稳定器”,是两岸民间的最好粘合剂。
第四个是比较突出强调了支持岛内统派力量。虽然这个论点并不是第一次强调提出,但它在目前拿出来专门强调,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二十大报告涉台部分也曾有过类似的重点论述,如强调“坚定支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共同把握历史大势,坚守民族大义,坚定反‘独’促统。伟大祖国永远是所有爱国统一力量的坚强后盾!”这说明,根据对岛内政治生态和民意结构变化的情况,只有岛内统派力量是依靠力量,尽管统派团体和人士在岛内属于少数,但他们是非常可贵的,值得珍惜和重视。在这个方面,我们要有“种子”意识和“种子选手”的意识,要从政策、精神和实际层面支持岛内统派力量。同时,正如王沪宁讲话所说,要“坚定支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广泛团结台湾同胞”,也就是说,“坚定支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与“广泛团结台湾同胞”是辩证统一的,这两个方面在我们追求的目标上是一致的,都需要付出更大努力,下功夫做出实效。
第五个是“一年来,对台工作锐意进取、克难前行”这句话。这句话在王沪宁主席讲话的开头就出现,说明中央对两岸关系和台海局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务实的判断,这就是两岸关系发展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挑战,对台工作也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困难。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判断,是把握两岸关系发展大势、国家统一前景的重要基础,是在当下条件下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进而在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解决好台湾问题、成功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前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对台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台海形势分析判断和对台工作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掌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主动”。
中评社记者: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同时也提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您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涉台论述有何针对性意义?
李义虎:李强总理代表国务院所做政府工作报告,其涉台部分100余字,篇幅并不太长。政府工作报告涉台部分跟二十大对台论述、中央对台工作会议精神是高度一致的,表明中央对台政策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多年来中央对台政策多次表述和阐发的基本理念、政策概念在报告里都有。
如果说政府工作报告是如何反映中央对台政策精神的?那就是:一个统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统领是“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一个中心是“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两个基本点是“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和“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简单说就是一方面反独反干涉,一方面促融。这些反映了中央对台政策的核心要旨和要点,形象地说就是把住两头、同向发力的政策。在当前情况下,反独反干涉有很强的针对性,促融也有很强的针对性,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对台工作中认真和有力地贯彻落实到执行层面。
两岸融合发展已经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发展理念
中评社记者: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平潭考察时首次提出两岸融合发展,至今已有10年。去年,中央专门出台了支持福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您如何评价过去十年两岸融合发展成果?
李义虎:两岸融合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对台工作理念和政策主张,是“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十八大以来大陆方面发展两岸关系的新主张,两岸融合发展思想经历了一个内涵不断扩张、形式不断丰富的动态发展过程,从经济社会领域逐步拓展到其他领域,现在讲的是“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这一重要思想提出至今,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发展理念,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底蕴和明确的未来面向,对两岸关系发展、对台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国务院台办、国家发改委先后牵头29个部委和22个部委发布实施了“31条”(即《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和“26条”(即《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大力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在中央部委推出这些措施后,地方政府也迅速跟进,有28个省区市在内的102个地方已出台落实“31条”等的具体实施意见,如福建省“66条”、北京市“55条”、厦门市“60条”、泉州市“73条”等。最重磅的是去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即“21条”)。由此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先后颁布惠及台企台胞的“31条”、“26条”和“11条”到公布实施《意见》“21条”,再到地方政府发布各项政策措施,都具有相当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措施配套性,推动两岸融合发展进入了可操作过程。
当然,我们也看到,两岸融合发展本应是双向发力、双向奔赴的事情。大陆经济总量、整体实力的发展和成就为两岸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实力支撑,40多年来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也已经让两岸至少在经济领域存在近似相互依存的关系(台湾对大陆包括香港的出口依存度达到43%,但去年有所下降)。但在目前岛内特殊的政治生态和两岸关系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尽管双方可以进行一些交流合作,但还较难实行双向的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以走民间交流融合路线为基本路径
中评社记者:面对岛内“台独”政权,您认为应该如何克服阻力继续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李义虎:提两点:一是两岸融合发展在初期还是要“以我为主”、“单向启动”,大陆方面可以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积极作为,先行先试。关于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政策及措施是大陆主导的,也是大陆政府发布的,台湾当局不会提出,不仅不会积极响应,还要设置各种障碍进行阻止。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两岸融合发展只能“以我为主”,但大陆方面可以先行先试。这将要求:第一,中央政府应该为两岸融合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性引导和社会性引领;第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提供更多也更优质的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第三,在以后适当时机再考虑“从单向走向双向”。
二是面向台湾社会而非台湾当局,以走民间交流融合路线为基本路径。对台工作的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很早提出的“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和“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政策是可能产生分离的,因为无论是国民党执政还是民进党执政,在当局官方层面都是口头上宣称、行动上停滞于“维持现状”,民进党以“维持现状”来谋独,国民党则是在“维持现状”中拒统。这使得通过走“上层路线”和“官方引领”来实现目标变得不可能,或者至少是可能性较低。进一步说,台湾内部政治生态早已发生重大变迁,其社会已变成以选举为主轴的社会,政党恶斗和选举竞争充斥日常政治运作和社会运转,通过公开政治宣示来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很可能被抹黑或抹红,从而出现事与愿违的效果。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长期以来主张与大陆发展良好关系的动力和潜力主要来自于岛内民间社会,付诸实际行动的也是民间社团、民营企业和民间人士。因此,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不宜走“上层路线”,而是要走“群众路线”,把推动工作的重心放在岛内多数民众方面,努力让更多的台湾同胞、特别是基层群众参与到两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来;他们既是争取人心的主要面向,也是利益惠及的主要面向。
默契打破之后形成厦金水域的新治理形态
中评社记者:针对“2.14恶性撞船事件”,国台办发言人正式否认了不存在“禁、限制水域”一说,大陆方面随后也在厦金海域开展常态化执法。您如何看待大陆采取的反制举措?
李义虎:就台方恶性撞船事件,大陆有关方面的代表和遇难渔民家属与台湾相关人员已经有15次闭门协商,但台方既没有拿出诚意,也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致使协商无果。现在,大陆方面代表和两名遇难者家属已从金门返回。应该说,真相、道歉、赔偿是解决问题的应有之道、正确之道,也是人道之道。
针对“撞船事件”,大陆做出了必要的反应,采取了因应式的反制措施。国台办发言人称此一事件为“恶性事件”,表达了大陆各界的愤慨之情。不仅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而且强烈要求台湾方面查处此事,做出明确、合理的交代。针对台湾方面所说“禁止、限制水域”,国台办方面基于法理明确予以否认,公开正式地表示“根本不存在所谓‘禁、限水域’”。很快,大陆海警在厦金海域开展常态化执法。2月19日,福建海警执法人员开赴厦金海域巡查时,强制登上一艘金门游艇进行巡检,行使执法权和检查权。
台方需要明白一个道理,事起于偶然,却也将造成必然;默契打破之后将是另类新常态。大陆方面对厦金海域的常态化执法巡查,包括对台方船只巡检,将形成厦金水域的新治理形态,这种新治理形态不仅有利于保护大陆渔民权益和海域秩序,而且意味着从宣示拥有主权到实际管控治权的脉络更加清晰,范围上则可以进一步从厦金水域到台湾海峡。这个新常态虽然属于大陆方面因应式反应,但对掌握和扩大台海地区的实际掌控权是有意义的。
选举结果反映岛内民意存在“量子纠缠”现象
中评社记者:今年台湾大选结果令各界对台海局势深感担忧,您如何看待两岸关系前景?您认为,当前两岸关系存在哪些风险需要警惕?
李义虎:1月13日台湾地区领导人及民意代表“二合一选举”落幕,2月1日“立法机构”负责人选举结果揭晓。对这次选举要从“二合一”的整体来看,既要看到其领导人选举的结果,也要看到“立法机构”生态发生的一些变化。
2017年7月,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的一个报告就认为,鉴于岛内政治板块移动、社会结构变迁、民意复杂流变、内外环境演变以及族群、地域、阶层、新媒体等多方面因素的聚集变化,民进党将走入“长期执政”,所谓“长期”指超过8年和两个任期,剩下的问题只是“长期执政”加“全面执政”还是“长期执政”加“片面执政”。2024年选举前近1年的大部分民调显示,多数民众希望“下架民进党”,但选战结构原因,主要是蓝白合破局、弃保没有发生以及反对民进党的民意得不到有效整合,导致最终未能实现大钟摆效应下的政党轮替;而更深层次的内因,乃是北大报告中所列举的“聚集性”因素仍对岛内政情和民意走向存在影响。这使得“赖萧配”在六成民众反对的情况下仍能在“夹缝”中以微弱多数胜选。
对这次选举结果给岛内政治带来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以“下架民进党”为目标的政党轮替未如预期发生,民进党仍可能维持较长时间的执政局面,大钟摆效应(8年一次)因岛内政治生态复杂演变被打破。第二,民进党虽然维持长期执政局面,但却是“片面执政”。“赖萧配”在拥有庞大行政资源的情况下仅获得四成得票率,说明只得到基本盘的支持,赖清德将成为一个弱势执政者。由于民进党“立委”席次大幅萎缩,政坛“朝小野大”,蔡英文长达8年掌握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的“全面执政”已成过去,今后将走入残缺性较强的“片面执政”,其两岸政策将受在野势力牵制。第三,岛内政治已突破蓝绿对决的二元结构,选前“三脚督”已演化成选后三党政治格局,岛内日常政治运作、包括“立法机构”运行呈现出新生态和新布局,民进党很难再“一党独大”。
第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选举结果反映岛内民意存在“量子纠缠”现象。岛内主流民意到底是什么,是我们一直追问的问题。为什么60%民意要求“下架民进党”,却没能实现政党轮替?不过,“赖萧配”在多种民意混杂相处、反对者甚众的情形下胜选,也是这次选举的一个奇观。应该说,受历史和现实因素影响,岛内民意带有复杂、多元、流变的特点。在这次选举中,“下架民进党”(或在民众党那里是“政党轮替”)、“战与和”、反腐败等议题都反映部分民意,也对民意的波动均有影响,但整体看这些民意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未能集中转化为投票行为。就深层原因来说,“政党轮替”、“战与和”等跟民进党方面提出的“民主对威权”议题,也跟其他选战议题、选民意愿混杂、对冲,呈现“量子纠缠”状态。由于2014年反服贸运动以来岛内民心民意与社会意识形态已有“迭代型”变化,而随着人口的新陈代谢这种变化有加剧之势,因此对岛内民意的认识最忌讳用简单的观察分析,包括过度依赖某些仅只反映事物表象的量化方法。例如,选前人们很关心各种民调数据,而选后对这场选举进行复盘分析也拿这个说事;虽然这次选举结果跟选前民调是最为一致的一次,但复盘分析不仅要重视选举中的各种数据(民调数据和赌盘数据),更要重视三组候选人和各自政党提出的选举主轴,弄清这背后所代表的是哪种民意、哪部分民意,从而掌握住真实民意脉动到底是怎样的,岛内政治生态和社会结构到底是按照何种深层逻辑演变的。这样做反而对我们从中长期角度观察和判断台湾问题,进而真正掌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是有好处的。
大陆综合实力和政策执行力
决定两岸关系根本走向
中评社记者:您认为,当前这种选举结果将对岛内对岛内政局演变和两岸关系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李义虎:会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选举结果确实使各界对台海局势深感担忧,因为赖清德上台将给两岸关系发展投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不少人认为赖清德比蔡英文更独,他上台会更卖劲地推动“台独”,从而加剧台海局势紧张。但另一方面,鉴于内外环境和客观、主观条件的变化,注意这里是把客观条件放在主观条件之前,实际上赖清德推动“台独”、尤其是“法理台独”将遇到较蔡时期更多阻力。因此,我们当然会高度警惕赖清德的“台独”本性,但也要注意他想要推动什么样的“台独”,能够推动什么样的“台独”。说到底,现在的要害问题是赖清德上台后敢不敢推动“法理台独”,能不能做到“法理台独”。从根本的意义上讲,大陆所拥有的强大实力和坚决反对“台独”的政策立场是赖当局推行“台独”迈不过去的一道巨大障碍;而美国奉行的不支持“台独”政策也是横亘面前的“拦路虎”,美国对岛内的某些“柔性台独”动作并不干预,但会明确将红线划在不能搞“法理台独”。因此,以上两个因素可以看作赖当局推动“法理台独”的最大压制性因素。
此外,近期对赖上台后的两岸政策能够产生制约的“岛内因素”也出现了。首先,如前所说,赖弱势当选,面临“朝小野大”局面,民进党“全面执政”变为“片面执政”,其推动“法理台独”不仅会遇到另两个主要政党的政治阻力,而且存在重大“法律程序”障碍。由于民进党在“立法机构”没有过半,席位大幅度减少,赖当局未来推行的政策和法案会遇到重重关卡,很难再一手遮天;尤其是涉及两岸的政策和法案,更易被另两个主要政党所杯葛。国民党和民众党的大陆政策均与民进党有距离,在两岸议题上它们联手制衡赖当局的可能性较大,这将成为赖当局推动“法理台独”的重大政治障碍和法律障碍。
很重要的是,目前大部分台湾民众都不愿战争,多数“台独”派系倾向推动“柔性台独”。大陆针对佩洛西窜台举行军演后1年多的多个岛内民调显示,主张两岸应增加互动交流的比例近六成;超过半数的民众不愿意亲自或者送家人上战场,这在20岁-29岁青年群体里表现得最为突出。即使在去年台湾当局公布的例行民调结果,也有近九成民众支持通过沟通对话化解分歧,不挑衅两岸关系,以维护台海和平;在长期观察议题部分,有近九成民意主张“广义维持现状”。这说明,相关民调结果都传递了一个信息,大多数人希望降低两岸紧张,不希望两岸发生战争。在这次选举中赖清德仅获40%选票,更多选民没有投票给他,反映岛内相当部分的民意对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是不满的。多年来的事实也证明,尽管岛内“台独”势力多次蠢蠢欲动,如喜乐岛联盟等“激进台独”组织欲推动带有“统独”性质的“公投”和“正名”,但都成不了事。正是由于内外压力不断升高,岛内多数“台独”派系主张“柔性台独”,加之史明、辜宽敏等“台独教父”相继死去,“激进台独派”开始缺乏精神动力和领军人物,赖清德今后被“急独”催逼的压力会相应减轻。
现在离赖清德5月20日上台还有一段时间,虽然一般拿就职讲话作为基本考察指标,但根据相关情况估计,在过渡阶段到上台后一段时间赖清德将主要解决巩固权位、组建党务与行政团队和启动施政等问题;而面对岛内政治三党鼎立、“立法机构三党不过半”,在内部以“修宪”、“公投”等方式推行“法理台独”存在重大障碍,其很大可能延续蔡英文的“渐进式台独”路线,但会以推动“文化台独”为重头戏,对外则借重美日等外力反制中国大陆。
为什么这样说呢?根据赖选举政见和当选感言分析,推动“文化台独”是赖当局“台独”路线的最可能选项,今后4年内会抛出新的动作。赖竞选政见声称要落实“文化基本法”,并上升到“文化宪法”高度,临近选举时他再次以文化政策为主轴发表政见,推出“2大承诺、8项主张和5大方向”,号称构建“与中华文化并列的台湾文化主体”,这是对“文化台独”的系统论述,也是“文化台独”活动升级的重要信号。在此牵引下,赖上台后会继续以“台独理念”、“去中理念”整合文化体系、教育体系和社会体系,深度绿化文化教育机构。当然,如果与蔡做点比较的话,则是蔡主要推动以“去中课纲”、“台独课纲”为主的“教育台独”,而赖将主要推动以“文化基本法”为旗帜、对岛内民心有更坏影响的“文化台独”。
尽管赖清德如选前大多数人预期的那样当选,民进党也得以继续维持“长期执政”局面,但从整体和长远看,正如王毅主任所说,“台独”从来都是成不了事,今后更绝无可能!特别是,面对岛内政局和台海局势的变化,大陆方面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战略定力,对“台独”保持着高压态势。岛内政治的某些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今后很多事情的发生也不会以民进党的意志为转移。不仅民进党进入“片面执政”,岛内“行政权”会更多地受制于“立法权”,而且大陆的综合实力和政策执行力会决定两岸关系的根本走向,会让“台独”撞到南墙。
中评社记者:对于避免两岸发生冲突对撞,您有怎样的建议?
李义虎:具体讲:第一,把住“反独”和“促融”两头,综合施策,同向发力。一方面,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为基本立场底线,并将此作为与岛内政治势力沟通对话、进行互动的政治基础;凡是不挑衅、不越过这一底线的都可与之展开对话交流,包括赖清德若想交流对话,就应改变其原有的“台独”立场,明智地与大陆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更多面向岛内民间社会,采取实际措施大力推进两岸融合发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更新颖、更有效的方式做好岛内民众工作,增加对台湾同胞的吸引力,提升他们对国家统一的向心力。要努力让更多的台湾同胞、特别是基层群众参与到两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来;融合发展要超越当局层面、深耕民间社会,以争取民心为内化逻辑,以满足台湾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心目标。
第二,反“台独”的长期目标是阻止出现“法理台独”及与此相关的“台独重大事变”,但今后一个阶段的重点是反制岛内的“文化台独”。当然,这方面应对的难处在于,对“法理台独”我们可以一拳锤死,对“文化台独”则难免陷入“猫鼠游戏”。这就既需要我们筑起反对和遏制“法理台独”的铜墙铁壁,更需要充实对台斗争工具箱,综合运用、变通使用政治、法律、经济、外交、文化和军事等手段,分类施策、靶向发力,有效反制和精准打击“文化台独”。
第三,要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是两岸社会间的最好粘合剂。要更大限度地增强中华文化作为两岸最大公约数的功效,积极发挥中华文化对两岸关系的根基性、托底性作用,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丰富交流形式,以此带动两岸社会交流交往,避免彼此发生冲突对撞。
中评社记者:今年的两会,您最关注什么议题?会上,您将提出哪些对台建议?
李义虎:这次两会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上召开,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0周年。不久前完成了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的中期评估,今年在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方面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今年两会之人代会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议程是: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审议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审查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应该说,大会议程还是比较多的,会议任务繁重,但会期较过去大幅度压缩,仅有7天。
在这次会议中,我关心的主要问题有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新质生产力、区域协调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就业形势以及江苏省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当然,也关心自己专业方面的问题,如外交政策和对台政策。在这次会议上,我提出“关于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有效反制‘文化台独’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