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i 导 读
1月中旬,随着TikTok可能将在美国被封禁的消息传出,数百万美国TikTok用户涌入了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这次探索让许多“TikTok难民”首次窥见了普通中国青年的生活,证明了中美青年彼此“相似之处多于差异”。
香港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黃裕舜(Brian Wong)撰文认为,青年一代应在中美交流事业中主动作为:可以携手推动全球公益事业,加强学术与教育交流,共同站出来对抗偏见等。
小i独家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约1800字,读完约6分钟

唐纳德·特朗普重返白宫,为至关重要的中美关系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一些人认为,与上一任美国总统乔·拜登不同,特朗普没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两国关系有望得到改善。作为一个注重实际利益的交易型领导人,特朗普倾向于避免战争。甚至有人指出,他在早期对中国的言辞中流露出令人意外的温和态度。特朗普在2025年1月表示,他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
然而,特朗普的竞选纲领充满了强烈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大幅提高关税。事实上,他已经采取了行动,从2月初开始,美国对所有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特朗普反复无常的性格进一步强化了中方的战略判断,即必须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
尽管中美两国政府间关系改善艰难,但两国人民交往仍有望经受住未来的风雨考验。两国青年,特别是35岁以下的年轻一代,依然有机会也有必要搭建沟通的桥梁。事实上,两国青年已经开始为此努力。
通过虚拟空间打破障碍
1月中旬,随着TikTok可能将在美国被封禁的消息传出(随后被特朗普政府推迟),数百万美国TikTok用户涌入了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有一次曾有超过5万名美国和中国用户聚集在一个名为“TikTok难民”的虚拟房间中。
对许多美国内容创作者来说,这次探索让他们首次窥见了普通中国青年的生活,包括当代中国亚文化。这些经历也引发了他们对国际媒体中一些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过度夸张描绘的质疑。
“TikTok难民”的大规模迁移最终让被严重污名化和异类化的“他者”(Other)变得更加人性化。正如一位中国用户所说,中美用户证明了彼此“相似之处多于差异”。对于那些希望留在小红书上的忠实美国网红来说,学习中文成了必要之事。2025年1月,多邻国报告称,新增中文学习者数量同比增长了216%。
TikTok与小红书的故事展示了青年亚文化在澄清误解和使中美关系中的“他者”人性化方面的巨大潜力。这与精英阶层对双边关系的政治话语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越来越被怀疑和敌意所主导。去年12月,Michael Cerny和Rory Truex发表的一篇论文发现,在接受调查的500名美国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专业人士中,有四分之一的人表示他们面临“职业压力”,要求他们“对中国表达更强硬的立场”——这助长了鹰派的群体思维。同样,中国精英阶层中的许多人也对王缉思教授所称的“美国西化分裂中国的战略”持警惕态度。
然而,考虑到不同年龄组的调查结果则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情况。2024年皮尤调查显示,30岁以下的美国人中,只有27%对中国持有非常负面的看法,而在6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这一比例为61%。显然,美国青年将中国视为敌人的可能性更小。
推进中美青年之间的交流合作
青年一代应如何在中美交流事业中主动作为?以下是三点关键建议:
首先,中美两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可以携手推动全球公益事业。年轻的企业家、研究人员和非营利组织领导者应当发挥积极作用。两国可以通过在全球卫生、社会经济不平等、气候变化及疫情防控等领域交流彼此的优秀实践经验,来解决双方共同面临的突出问题。例如,由Cure4Cancer等倡议牵头的癌症治疗和精准医学临床试验合作,在缩短药物研发时间、降低成本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应加强学术与教育交流,减少政治化和泛安全化的负面影响。中美两国的学术机构可以率先与西方其他国家及全球南方国家的顶尖学术机构合作,推动并举办关于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核不扩散、气候变化及供应链管理等议题的跨文化对话。
最后,中美青年都亟须站出来对抗沙文主义、偏执与宿命论。这种情况在美国尤为严重,近年来美国的反亚裔种族主义急剧上升,同时主流媒体也在越来越多地妖魔化中国。年轻的网红、艺术家、作家和学者应借助社交媒体平台,以理性、幽默和真实的方式,对抗当下主导舆论的言论风向。无论是在TikTok还是X平台上,人们都期待看到更加平衡、真实的关于中国的讨论,反之亦然。
未来充满挑战,尤其是鉴于特朗普在外交政策上的反复无常与“交易型外交”,中美两国政府关系的未来并不明朗。在此背景之下,人文交流合作,特别是由更具全球视野的中美青年所主导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必将在促进中美双边关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本文为iGCU原创,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文章来源:
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
原文:ari.nus.edu.sg/app-essay-brian-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