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i 导 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3月4日至3月10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贾庆国共向全国政协提交两份提案,分别为《关于改革现有文科科研管理模式,推动学术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关于有条件向外籍人员开放退休养老签证的建议》。
以下为《关于改革现有文科科研管理模式,推动学术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全文,与读者分享。
我国现行的文科科研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行政部门主导;二是以课题为中心;三是将申报上的课题的级别和数量作为衡量单位和个人的关键考核指标。仔细分析这种管理模式,我们发现它的弊端很多,不利于文科科研的健康发展。
首先,这种管理模式限制了文科科研的范围。由于出题专家个人关注的问题和确定的课题数量都有限,这就从数量和内容两个维度限制了文科科研的范围。许多具有潜在研究价值的领域因未被纳入课题范畴而被忽视,影响到文科科研的广度和深度。
其次,这种管理模式决定了大部分科研人员难以获得必要的科研支持。由于课题数量有限,能够拿到课题的人数只是少数,大多数研究者的研究工作无法获得资助,这种情况严重挫伤了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课题申请过程繁琐且耗时。只有那些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科研人员才会参与申请,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善于拉关系、做工作的人更容易获得课题机会。这就导致了一些课题并非由学术水平最优者获得,而获得课题的人也可能缺乏足够的能力来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研究,两者使得课题资源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
第四,申请到的课题往往不是研究者的兴趣所在,因此缺乏内在的研究动力。这就导致了研究者在做课题时往往不够用心,为了完成课题而完成课题,从而直接影响了课题的质量,难以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第五,为了确保课题申报的公平性以及课题经费使用的合规性,主管部门在课题申请、中期检查、结项和审计等各个环节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使得本就有限的科研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被消耗在资源分配和管理的过程中,而不是直接用于科研活动本身,造成了研究资源的很大浪费。
最后,由于申请课题数量与单位科研水平评估和个人职称评定紧密挂钩,利益关系重大,从而导致各单位和个人为了获得课题不遗余力,少数单位和个人甚至不择手段,出现拉关系、行贿等不正当行为。这种情况使得学术研究偏离了追求真实和知识创新的初衷,破坏了正常的学术生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推动文科科研的健康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1. 改革现有文科科研管理模式:打破原有的行政主导和课题为中心的做法,为文科科研的发展创造更加宽松和自由的学术环境。
2. 改变科研经费分配方式:考虑到一般社科研究花费不是很多,可将科研经费直接发放给研究者。这样做不仅可以鼓励更多的研究者参与到科研中来,激发他们开展科研的积极性,还能让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提高研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可以减少中间管理环节,降低科研管理的运营成本,使有限的资源能够更多地投入到实际研究中,提高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3. 优化管理科研经费的使用:对于科研经费的发放,可考虑采取先连续发放三至五年,若研究者成果达标,则可继续发放,若科研人员在规定时间内未能取得研究成果,则可中断其科研经费,待其取得成果后,再恢复经费支持。这种管理机制能够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激励科研人员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提高科研产出的效率和质量。
4. 特殊情况特殊处理:针对国家科研和政策方面的一些特殊研究需求,如学术大项目和具体政策项目,可设立专项课题并邀请相关人员进行申请和开展研究。
5. 调整考核评价指标:在单位考核和个人职称评定中,应将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摒弃以往以课题级别和数量为主要指标的做法。这样可以引导科研人员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实际贡献,促进学术研究的良性发展,营造更加健康的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