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i 导 读
4月2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贸易伙伴征收所谓“对等关税”,引发全球经济动荡。打着保护美国制造业的口号,“无差别扫射”式加征关税,特朗普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马斯克罕见与特朗普“唱反调”,美国国内谁在支持?对华关税加码至145%,盟友也不放过,关税背后是什么逻辑?美国两党在贸易保护主义上殊途同归还是各有侧重?如此激进,美元的全球货币地位还保得住吗?近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中国论坛媒体传播主任、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特约专家文晶在腾讯新闻“洞见美国”栏目撰文,认为特朗普政府以“美国优先”为名加征关税,实则掺杂政治博弈与战略遏制目的,虽意图推动制造业回流,却加重民众负担、引发国际反制,动摇全球对美经济政策与美元地位的信心。
主持人:特朗普政府以保护美国制造业为由,对多国加征关税。然而,关税成本最终是由美国的消费者和企业承担。特朗普的真实目的究竟是实现经济目标,还是一场政治博弈?这种做法能不能推动制造业回流到美国?
文晶:特朗普进入第二任期以来,在对外政策上始终不断地“出新招”。但许多人都并不觉得陌生,他的做法似乎也在意料之中。因为特朗普在第一任期期间,就曾经对华以及对其他国家,甚至是美国盟友,采取过类似加征关税的政策。
特朗普本轮加征关税的真实目标,既有其经济需求,也是一种政治博弈。首先,对华加征关税含有政治博弈和政治表演的性质。美国大选期间,特朗普继承了对华一贯的强硬立场。为了兑现对选民做出的承诺,他需要继续对华保持一种战略竞争的态势。可以说,特朗普为了得到更多的政治利益,已经使他在经济上失去了理性态度。关税就作为一种对抗中国的工具,表现出特朗普的政治立场。
其次,特朗普加征关税也是为了转移国内的一些矛盾。目前,美国的通货膨胀现象非常严重,制造业整体呈现出下行趋势,所以特朗普也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在其中。不过,更重要的还是对华战略遏制的政治需要。

特朗普通过加征关税,试图做出表态:要将制造业回流到美国国内,但这一目标很难实现。首先,在劳动力资源上,以苹果公司为例,它的生产线很多都在中国进行,如果它希望将制造业重新迁回美国,短期之内很难找到价格低廉和经验丰富的中国工人替代品。
早在2010年,中国便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的制造业优势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美国仅靠一届政府的对华敌对策略很难扭转这一现状。制造业回流的背后有许多产业要素的支持,仅靠加征关税并不能完全实现这一目标。

主持人:近期,马斯克多次公开批评美国加征关税的做法。除他以外,美国政府内部对于关税政策的态度,是否也存在分歧?美国民众因此会受到哪些影响?
文晶:马斯克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唱反调”,并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是完全基于企业家的本能。如果美国对其他国家提高关税,同时遭到如来自欧盟的反制,特斯拉为代表的制造业无疑会受到巨大的负面影响。企业家是最能感知市场变化的,马斯克的表态是基于商人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量。

不过,特朗普的内阁成员大多依然采取经济保守主义的做法。例如,美国现任国务卿卢比奥并不主张经济全球化,认为这并没有促成美国的经济繁荣。在他看来,美国企业的全球化生产,尽管依靠如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但并没有给美国的工薪阶级带来经济繁荣。美国政府内部整体上还是与特朗普的立场保持一致,马斯克是一种非典型的代表。

自4月2日特朗普宣布加征关税后,美国短期的商品价格水平已经上涨了2.3%,相当于每户家庭每年增加了3800美元的生活成本。其中,最为直接和明显的表现是服装价格的上涨,因为许多美国的服装品牌都是中国制造。据有关数据,服装价格大约上涨了17%。这也会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给整个美国的普通家庭造成一种生活上的恐慌情绪。
主持人:特朗普加征关税政策出台后,很多国家都推出了反制措施,包括中国、欧盟、加拿大、墨西哥等。您认为,特朗普无端加征关税的做法是否过分盲目?美国是否有足够的实力或者筹码来支持这种关税施压?
文晶:特朗普加征关税的做法,体现出他一贯的“美国优先”单边主义逻辑。美国引发的种种冲突,在根本上都出于对国内政治的考量,底层逻辑是为了捍卫其所谓的“美国优先”。特朗普再次当选后,这种单边主义逻辑已经不仅仅针对中国,也让许多美国盟友难以接受。
事实上,特朗普最早的关税打击对象是加拿大和墨西哥,也是美国的邻国。这反映出特朗普和美国政府在政策上,采取一种以自我为主的“美国优先”战略。无论对盟友还是敌对国,美国政府都始终贯彻这种逻辑。
特朗普强硬的关税政策,固然体现出美国的实力和筹码重量。然而,如果特朗普滥用这些实力和筹码,最终也会很难再为他所用。二战以来,全球秩序建立在以联合国为中心,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秩序和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为支柱的国际经济秩序。

在这种经济体系下,全球很多国际贸易行为,都需要以美元结算。美元的霸权地位,使得美国能够对许多国家进行单边经济制裁。但如果美国持续肆无忌惮地采取这种措施,无论是美国的盟友还是敌对国,都会觉得美国经济政策是不可预测、充满不确定性的,很难再与美国开展持续性的合作。美国的单边主义做法,不仅会损害全球贸易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最重要的是动摇了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国际秩序。
主持人: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是否会因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而动摇?两国间的国际贸易能否用其他的第三国货币进行结算?美元未来的国际地位会不会越来越弱势?
文晶:目前还无法给出直接的定论,但会对美元的全球货币地位产生一定的动摇,影响程度还要看特朗普下一步的战略走向。事实上,全球“去美元化”的趋势已经在早前有所显现。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沙特、伊朗、委内瑞拉等APEC国家已经接受用人民币来结算部分原油贸易,绕开了美元支付。在2024年于俄罗斯召开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上,成员国之间已经在酝酿一套基于金砖国家内部的结算体系。
“去美元化”进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早已开始萌芽。短期内,美元仍然是很难被取代的。但如果特朗普继续滥用制裁手段,透支美国信用,有可能会促成以美元为主、多货币并存的结算格局。在此过程中,中国要坚持好扩大合作、合作共赢的理念。
原文: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