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于铁军:一战对国际关系的核心警示

2025-06-26 17:10
人访问

小i导读

当前大国竞争加剧、地区冲突频发、军备竞赛回潮……如何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避免重蹈战争覆辙,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于铁军接受《军事文摘》采访,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及其警示进行了深刻分析。

于铁军认为,一战对当代的教训和警示有三:一是大国应有胸怀、气度和担当;二是要重视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三是战争一旦开启,可能会产生难以预料的颠覆性后果,因此对待用兵,务必审慎。于铁军指出,在当下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要保持冷静审慎,反对急躁冒进;要坚持练好内功、稳中求进,反对过度承诺、好大喜功。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发。


本文约4000字,读完约13分钟


《军事文摘》:当前学界对世界大战的定义存在“地理范围论”与“体系对抗论”的分歧。您提出“世界大战是霸权集团对抗与全球秩序崩解的产物”,这是否意味着应综合军事、经济、意识形态维度重新界定“世界大战”这个概念?

于铁军:一直以来中国学界对一战的讨论要比二战少,因为二战当中,中国是中流砥柱,共产党是中流砥柱,参与的多,牺牲也大,所以我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不论是它的起因、过程还是影响,都比一战要更关注,一战相对来说研究要少一些。恐怕只有我们这些搞国际关系史的人才会认为,一战的原因可能更复杂。

其实自一战开打后不久,各个国家就开始陆续公布相关档案了,一直到现在还在有新材料出现,解读的就更不计其数了。据统计,每年出版的关于一战的相关著述,仅就英语一种语种来说,增量也有成千上万,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原因是什么?因为大家觉得这个事情没有完全搞清楚,搞不清楚就有再发生的可能,所以直到今天还有好多人在研究一战。就中国而言,看上去一战跟我们隔着比较远,不像二战影响那么大,但事实上一战也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影响了中国,并且影响还很大。比如说,在处理战后问题的巴黎和会上,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交涉便成为我们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什么是大战呢?简单说就是某一时期体系内最主要的行为体或者说大国基本上都参与的战争。这些主要行为体在军事、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都是排在世界前列的。在古希腊时期,是雅典跟斯巴达;在古罗马时期是迦太基跟罗马;到了一战,即便它的主要战场在欧洲,但是当时在世界范围内起重要作用的国家就没有多少,而在欧洲战场上主要的列强都参加了。


《军事文摘》:您曾评析乔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中的多元解释框架,近年学界出现“系统性崩溃论”(如克里斯托弗·克拉克的“梦游者”假说)与“经济决定论”的对立。您认为一战的发生,除德国外是否还有其他重要的责任主体?

于铁军: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讨论,在史学史上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领域。第一波的讨论聚焦德国是罪魁祸首,毕竟是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发送最后通牒,然后对俄发送最后通牒并宣战,然后又称“国际法是一团废纸”,入侵中立国比利时并对法宣战,也就是“德国罪责论”。但无论是“七月危机”还是“八月炮火”,都是近因。讨论一战爆发的原因,除了近因,还有中因和远因,看你怎么来分析。

后来德国率先公布自己的档案,其他国家也陆续跟进。依据战前各国之间的外交交涉材料,慢慢往前追溯,大家逐渐觉得德国可能是一个主要的责任方,但是其他的国家在迈向战争的过程中也不是没有责任,这样“德国罪责论”慢慢就变成了“德国责任论”。比如英国学者保罗·肯尼迪的大著《英德对抗的兴起(1860—1914)》就分析1860年到1914年这半个多世纪中英德两国到底是怎么你来我往,从最初的亲密盟友关系,发展到最后成为水火不容的死敌的。

其他国家没责任吗?你说塞尔维亚完全是没责任的吗?奥匈帝国的皇储确实是被塞尔维亚军情头子布置的人给击毙的,没那一枪,一战没准儿真的就不会发生了。奥匈帝国此后的回应当然更具挑衅性,近些年国际学术界关于奥匈帝国一战责任论的讨论也越来越多了。这就好像是爆发了一场大火灾,前面各种易燃物品不断累积,最后有人帮着点上一把火,结果是彻底引爆。

再看英国,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原本想在德俄之间沟通调解,但是到了最后发现各方梁子越结越深,摆脱困境的选项也越来越少,加上他讳莫如深、举棋不定的行事风格,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

其实,事件的发展本来有很多可能性,不是必然地往哪个方向走。说到一战,即便前面有这么多铺垫都往那个方向走,也不能说是必然。也许普林西普那一枪没打准,就没这事了;奥匈帝国皇储没去萨拉热窝视察的话,也就没事了;也许俄国那边没有全部动员军队,哪怕是停留在部分动员阶段,这件事情也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总之,我觉得一战的爆发,德国应该负主要责任,其他主要涉事国家,也都负有一定责任,原因十分复杂。


《军事文摘》:一般都认为“凡尔赛体系埋下二战伏笔”,除此之外,您认为一战还带来什么其他重要影响?

于铁军:大战必然带来惨重的人员损失、帝国的覆灭和国际格局的重塑。一战当中,主要国家很快都被卷进来了,各交战国参战士兵计约7400万人,最后差不多死1000万,伤2000万,失踪大概500万人,欧洲几乎丧失了一代年轻人,这样惨重的后果是谁都未曾想到的。开战之前统治德意志帝国的霍亨佐伦王朝存在了500年,结果垮了。同时灰飞烟灭的还有统治俄罗斯帝国三百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存在六百多年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这些国家的君主在开启战端的时候,他们能想到最后是这样一种结果吗?

德国在一战当中战败及其在凡尔赛和约中所遭受的严厉处置,后来被希特勒利用,是导致纳粹1930年代初在德国得势并上台的重要原因。一战当中的俄国在1917年爆发了十月革命,这对世界历史的进程影响至巨。现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还把十月革命当作世界现代史的起点,它的确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直接影响了中共建党。从某种意义上,这些都可以看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没有一战导致沙皇进退失据、国内虚弱,战争引起革命,后面俄国的一系列革命甚至未必会发生。

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崩溃的影响也是怎么估计都不过分的。解体后原奥匈帝国的领土被新生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所继承,整个中东欧的版图完全变了。1922年,极盛时曾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消亡,也是因为一战后签订的分裂奥斯曼帝国的条约,给了这个帝国最后一击。如今中东错综复杂的矛盾往前追溯,都还或多或少与当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崩溃相关联。


《军事文摘》:一战前“金融资本推动战争”的逻辑在全球化供应链背景下是否依然成立?请您分析一下金融如何推动战争走向。

于铁军:金融资本导致战争或者是帝国主义战争只是战争发生的一种解释,尽管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释。但是不为金融、不为经济而打的仗非常多。奥匈帝国1914年对塞尔维亚宣战,那是因为经济的原因吗?肯定不是经济为主的原因。当然,你可以说德国对俄国宣战,对法国宣战,最后对英国宣战,或者英国对德国宣战,从长远来看最终都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单从金融关系方面来看,当时最不应该打的是拥有密切金融关系的德国和英国,从殖民地争夺来看,当时最激烈也最应该打的是英国和法国,以及英国和俄罗斯。但事实与之完全相反。

所以,以金融资本和海外市场争夺为关键特征的帝国主义政策必然导向战争,这很可能只是一种解释。争夺原材料,导致列强互相竞争,最后打起来,这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方面的解释。但是很多战争发生可能是为了信仰,为了宗教,为了荣誉。维护国家荣誉到最后反而成了领导人决心不惜一战的最重要的原因。1914年7月俄国外交大臣萨佐诺夫劝说沙皇尼古拉二世支持塞尔维亚对抗奥匈帝国时就说,俄国必须“做出需要她做的牺牲”,否则俄国在巴尔干的威望就将“彻底坍塌”。其实沙皇本人也很清楚,签署全面动员的命令,意味着让“成千上万的人走向死亡”,欧洲将是一片血海。但眼看着塞尔维亚的斯拉夫兄弟苦苦求助,他能坐视不管吗?战争发生的原因往往有多种解释,金融方面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是它不是惟一的原因,甚至常常也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反而是,当国家关系陷入危机,感觉大战行将爆发的时候,努力沟通、奔走斡旋的人当中有不少是经济和金融领域的,而且往往是银行家,比如一战之前一直试图化解英德矛盾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二战之前试图在德国和英美之间寻求妥协的、担任过纳粹德国国家银行行长和经济部长的沙赫特,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在日美之间搞斡旋的日本产业组合中央金库理事井川忠雄等人。


《军事文摘》:请于教授结合战略史与国际关系视角,总结一战对当代的核心警示——在文明冲突与技术失控的阴影下,人类如何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于铁军:如果说有什么教训和警示的话,首先就是大国要有大国的胸怀、气度和担当,政治上要成熟。大国的政治家要登高望远,兼具“激情、理性和责任感”,在坚定维护本国合法利益的同时,也要开明、开放,加强国际交流,推动民心相通,减少冲突对抗,推动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果各国政治家只斤斤计较于一时一事的得失,或者对别国的自然的担心、恐惧和焦虑完全不闻不问,则国际上出事是必然的。

第二个警示是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问题。一战凸显了危急时刻理性、周全、果断的国家安全决策是多么的重要。在一战之前的列强当中,德国的文官体制和总参谋部都堪称优秀,即便如此,在备战过程中政军关系的脱节、战争爆发前夜危机处理中外交和军事部门之间的顾此失彼,以及战争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决策混乱,如决定采取“无限制潜水艇战”等,都显示出德国在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方面的短板。其他各主要参战国也或多或少存在类似的问题。在当前各种国际行为体日渐增多,各国决策体系日益复杂多元和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对外决策方面的挑战也会越来越多,需要在平时未雨绸缪,集成协同,大力推动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

第三个警示就是战争的动力机制一旦开启,可能会以任何人都想象不到的那种方式推进,并产生难以预料的颠覆性后果,因此对待用兵,务必审慎。“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参与一战的所有国家谁都没有想过一战会是这么大的规模,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大家都认为三个月战争就结束了,可以回家过圣诞节。他们中的许多人相信,经此一战,可以洗涤国民灵魂,可以使国家更加伟大。但结果呢,四个大帝国没了,英国和法国这两大战胜国也都衰落了,结果和预期的完全不一样,这正是国际政治发展中令人惊异、也令人警醒之处。当下大国竞争加剧、地区冲突频发、军备竞赛回潮、民族主义高企、伦理失范、技术失控的情况与一战之前有某些相似之处。因此,以一战爆发教训为参考,在当下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要保持冷静审慎,反对急躁冒进;要坚持练好内功、稳中求进,反对过度承诺、好大喜功。


来源:《军事文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