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两个亚洲论”翻车,亚洲安全应由亚洲自己说了算

2025-08-20 16:00
人访问

小 i 导 读


亚洲安全与经济进程始终受到域内外力量互动的深刻影响。中国日报中国观察主任宋平撰文指出,过去美国学者提出的“两个亚洲”概念的叙述与现实不符。

近年来区域实践呈现更复杂的图景,“两个亚洲”理论主张的“经济依赖中国、安全依靠美国”的双重结构忽略了外部势力对于亚洲局势的操纵和影响。

尽管存在历史遗留问题与安全关切,目前多数亚洲国家仍倾向于通过对话与合作管控分歧,区域一体化进程仍在持续推进,RCEP、亚洲命运共同体等实践展现着亚洲内部蓬勃的合作意愿与动力。事实表明,亚洲发展的真正障碍来自外部的持续干预,未来仍需在内外力量互动与自主发展之间寻求平衡。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发。


2012年,两位美国学者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两个亚洲”的观点,认为亚洲陷入了一种结构性困境:一方面,区域经济融合不断加深;另一方面,安全局势却日益紧张。他们指出,亚洲国家在经济上日益依赖中国,但在安全上却越来越依赖美国。



然而,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这种叙事并不符合现实。文章忽略了一个简单而关键的事实:亚洲紧张的安全局势并非自然产生,也不是地区内部无法掌控的局面,而是外部势力——尤其是美国有意挑动和操弄的结果。

美国以“航行自由”为借口,频繁插手南海事务,在仁爱礁等敏感海域推波助澜。同时,美国还通过美日菲三边合作、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 (AUKUS) 和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 (Quad) 等机制,加速组建排他性的军事和安全集团,试图在亚洲重建冷战式对抗格局。这些举动是其“印太战略”的一部分,旨在改造地区安全秩序,遏制中国的发展。

在台湾问题上,外部势力屡屡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导致局势更加复杂和不稳定。一些西方舆论将亚洲的安全挑战归咎于所谓的“历史恩怨”或“民族主义情绪”,有意忽视外部干预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始终以实际行动推动地区一体化、稳定与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极大地重塑了亚洲的经济格局。曾经的“陆锁国”老挝,如今借助中老铁路实现了区域互联互通,变身“陆联国”;雅万高铁让印尼交通水平焕然一新。多年来,中国稳居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在全球不确定性中提供了重要的经济稳定力量。

在中亚,中国与地区五国的合作覆盖安全、贸易、文化等多个领域。从联合反恐行动,到中欧班列等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再到依托多边机制深化教育交流,中国已经成为中亚国家可信赖的重要伙伴。

从制度层面看,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覆盖了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经济体量,充分体现了亚洲国家坚持合作、反对对抗的共同选择。尽管历史遗留问题和安全关切依然存在,亚洲各国依然倾向于通过对话和制定规则解决分歧,而不是走向对立。

这一切生动展现了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老挝、柬埔寨等国家甚至将这一理念纳入本国的发展战略,彰显了地区国家日益深化的共识:安全与发展相辅相成,必须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实现。


图片来源:新华社


既然亚洲国家能够合作发起RCEP,就完全有能力自主构建属于自己的安全未来。真正的障碍,并不来自地区内部,而是外部势力的持续干预。

事实上,亚洲国家早已展现出共筑和平未来的意愿与能力。早在1955年,29个亚洲和非洲国家在万隆会议上发出了和平共处、尊重主权、不干涉内政的呼吁。

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正是万隆精神的当代表达。这一倡议并非停留在口号上。2023年3月,中国成功促成沙特与伊朗在北京实现关系正常化,充分证明了通过对话与相互尊重可以实现和平。

亚洲的未来,不会被外部力量所左右,也不会被过时叙事所限制。亚洲将以自主精神、和平共处与共同繁荣为基石,开创自己的未来。中国将继续以实际行动,与邻国一道,推动地区稳定、深化合作、增进互信,携手实现这一愿景。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