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战后国际秩序的确立和沿革给人类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任重道远。值此重要纪念时刻,《世界知识》采集了国内11位骨干学者的观点,对“战后国际秩序向何处去”这一历史命题、时代命题作出响应。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海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主任,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特邀专家胡波撰文分析当前国际海洋秩序指出,二战前国际海洋秩序是霸权工具,弱小国家无话语权;战后 80 年总体向公平民主发展,第三世界国家功不可没。二战后,国际海洋秩序逐渐分化,政治经济秩序较开放平等,安全秩序仍有强权烙印。当前制度化存倒退风险,中国等新兴海洋大国崛起将推动国际海洋秩序重大调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海洋的核心议题是大国权力的兴衰和海洋控制,当时的国际海洋秩序带有鲜明的不对称性和不平等性,不过是霸权国家和西方殖民及帝国主义集团统治世界的工具,其他弱小国家和被压迫民族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
二战结束后的80年来,国际海洋秩序总体上朝着公平、公正、民主的方向发展,第三世界国家、非西方国家或南方国家为这一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主要得益于:第一,联合国体系及相关制度的建立,去殖民化浪潮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纷纷独立,使得国际关系民主化有了一定发展空间,各国至少在形式上是平等的;第二,二战后国际海洋政治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广大中小国家有了用武之地。

大型集装箱货船在牵引船引导下通过埃及苏伊士运河。受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贸易保护主义、脱钩断链、地缘政治动荡等多重因素夹击,世界贸易体系的稳定和延续正面临冷战后最为严峻的挑战。
在美国学者罗伯特·欧基汉和约瑟夫·奈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科学技术扩展了人类利用海域和海洋资源的能力,因此出现了海域和资源匮乏的问题,并刺激着各国竭力扩展其管辖的区域,以排除其他国家染指的可能性。”海洋作为资源汲取地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显现,海洋渔业、油气、深海矿产开发等经济和发展议题逐渐进入国际海洋政治议程。
进入21世纪,全球性的海洋问题日益凸显,各种安全威胁和挑战因为海洋高度的连通性而超越国境,应对海盗与跨国犯罪、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上安全等任务愈益超出单个或几个国家的能力,海洋治理问题开始成为国际海洋政治的另一大主题。
不过,不同层面海洋秩序的演进路径和方向也有较大不同。二战后,国际海洋秩序逐渐分化,海洋政治经济秩序和海洋安全秩序的发展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在国际社会日益相互依存的背景下,武力的作用逐渐下降,中小国家集团的影响力上升,海洋强国已经无法左右国际海洋秩序特别是政治经济秩序的演进。1958年《大陆架公约》和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制订就是典型例子。在两项公约的谈判与缔约过程中,第三世界国家都是最主要的推手。
当前,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基础的国际海洋政治经济秩序是一个相对开放、相对平等、较为均衡的机制与规则网络。尽管这些规则仍带有明显的西方烙印,但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海洋强国或大国对国际海洋政治经济秩序的主导地位实际上已经瓦解。然而,由于能力有大小,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并未对国际海洋安全秩序构成更多实质影响。为推动谈判形成共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岛屿制度、争端解决机制等诸多条款上留下不少折中与模糊,某种程度上为后来一些国家间分歧和矛盾的激化埋下隐患。另外,在美苏等海洋强国的抵制下,军事安全问题基本上被排除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制度以外。虽然也有一些关于军事活动的规定,但它们非常模糊且不具约束力。
时至今日,这种分野仍未结束。国际海洋政治经济秩序的制度化继续加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体系仍在不断发展,《公约》框架下关于“国家管辖范围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国际协定谈判已经结束,进入各国批准阶段。该协定以海洋资源、海洋空间利用和海洋活动为调整对象,涉及科技、政策、法律、经济、军事等领域,是当前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管理领域的重大前沿问题。
与此同时,当今国际海洋安全秩序仍带有鲜明的强权烙印,它以美国为主导,核心是美国及其遍布世界的同盟体系,以及美国主导的一系列军事和安全规则。
几乎所有国家都对现行国际海洋秩序或多或少地存在不满。美国仍未正式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担心《公约》确立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等制度会妨碍美军全球行动自由。美国同时认为《公约》规定的国际海底开发管理制度“有违公平竞争精神”。绝大多数沿海国并不认可美国主导的海洋安全秩序,更不赞同美国借维护规则之名行强权政治之实。

过去80年来,国际海洋秩序总体的发展路径是制度化,然而,海洋安全秩序的制度化成效尚不明显,突出的表现是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代表的各类国际协定和规章并未得到严格执行。而随着地缘政治的强势回归和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衰落,未来国际海洋秩序制度化的进程存在发生倒退的风险,去制度化或弱制度化可能会更为流行,国际海洋秩序的不确定性也将明显强化。
随着新兴海洋大国如中国的崛起,国际海洋秩序势必发生新的重大调整。中国既是世界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既是海洋强国,又是陆海复合型国家。中国海洋地位兴起本身就是对西方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制衡,同时,中国的海洋实践也必然是一种试图重构平衡和合作氛围的探索。未来的国际海洋秩序既不会像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的那样以主权和海洋权益为核心,也不会成为美国所寻求的其享有绝对行动自由的霸权秩序。
(世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