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林民旺:透视中印关系的逐步重启

2025-09-25 10:30
人访问

小 i 导 读

在中美关系复杂演变、全球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中印关系出现的重启迹象备受关注。8月30日至9月1日,印度总理莫迪来华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并会见习近平主席,两国领导人就推动双边关系改善达成共识。近日,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副院长林民旺在《世界知识》撰文。他认为,中印关系正进入逐步重启的关键阶段,但要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仍面临不小挑战。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发。


8月30日~9月1日,印度总理莫迪来华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这是他时隔七年再次来华。8月31日,习近平主席在天津会见莫迪。这是继2024年10月中印两国领导人在俄罗斯喀山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期间举行会晤后的再次会面。此次天津会晤,两国领导人达成多方面共识,都认为要从长远角度看待中印关系,要视彼此为合作伙伴而非对手。针对中印边境局势,双方都认为要共同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莫迪还宣布,两国直航即将恢复,印度寻求与中国加强经济合作,愿同中方寻求边界问题的解决方案。他还特意指出,印度和中国都坚持战略自主和独立外交,两国关系不受第三方影响,两国合作将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亚洲世纪。这一切都显示出中印关系正逐步走向重启。


2025年8月30日,印度总理莫迪抵达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准备出席8月31日至9月1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


重启中印关系的多次努力

2020年中印关系急转直下后,中方多次作出改善中印关系的外交努力。2021年2月,中印两军在班公湖南岸与北岸实现脱离接触。在中印边界西段局势逐步降温的背景下,2月25日,两国外长通电话,双方同意建立沟通热线,及时交换意见。

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印度承受了美西方要求其“选边站队”的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中印在乌克兰危机中的共同立场立刻凸显。同年3月,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对印度进行了一次“突然”的工作访问,试图与印方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寻求共同立场并改善两国关系,然而印方表态消极。印度外长苏杰生对外称,印度对乌克兰危机的立场同中方并不相同,并坚称只有中印边境恢复到2020年4月之前的状况,中印关系才能恢复正常。印方的这一做法,背离了此前双方将边界问题同两国关系整体发展脱钩的做法,也严重背离2005年中印政府签署的《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第一条,即“边界问题的分歧不应影响双边关系的整体发展”。

俄罗斯方面也曾多次尝试给中印关系的改善创造契机,但碰上了印方的“软钉子”。

在给重启中印关系设置前提条件的同时,印度大幅推进同美国的战略伙伴关系。2023年6月,莫迪作为印度政府首脑,应邀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而一般只有兼任政府首脑的君主、总统等国家元首才能得到这一邀请,美印关系达到冷战后的历史高点。此访美国接待莫迪的规格之高亦史无前例。例如,美方安排莫迪在美国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使莫迪成为首位两次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的印度总理,其演讲内容也受到美国国会两党的一致热捧。

然而,随着印度在多个“五眼联盟”国家跨境暗杀所谓锡克教分离主义势力“卡利斯坦运动分子”的行动被大量曝光后,美国对莫迪政府及其背后的印度人民党(印人党)意识形态深感不安。尽管此后美印关系仍保持表面繁荣,但美国开始采取各种措施试图削弱莫迪及印人党在印度国内的影响力。例如,美国要求将计划在印度召开的2024年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改为同年9月在美国召开,使拜登避免在印度大选的敏感时机访印从而给莫迪站台;不断采取各种方式打击莫迪及印人党背后依靠的阿达尼财团等。

美印关系生变后,莫迪政府开始发出调整改善中印关系的友好信号。2024年4月,莫迪在接受美国《新闻周刊》独家专访时表示,印中关系非常重要且意义重大,这与2023年3月莫迪参加在日本举行的七国集团(G7)峰会时对中国的表态形成巨大差异。

2024年6月大选后,莫迪第三次出任印度总理。由于其内阁负责外交安全的高层人事几乎没有变动,外界普遍预期莫迪在第三任期将延续第二任期的外交战略。然而,莫迪在宣誓就职后不久的7月高调访俄,这也是其时隔五年再次访俄,凸显印度试图调整过于亲美的外交战略。

伴随着印俄关系改善而来的是中印关系的突破性改善。2024年10月21日,印度外交部国务秘书唐勇胜宣布,印度和中国已就边境巡逻达成协议。次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印双方已就边境有关问题达成解决方案”。23日,习近平主席在喀山会见莫迪。莫迪就改善发展两国关系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习近平主席表示原则赞同。此次正式会晤意味着,2020年爆发的中印边界西段的军事对峙基本画上句号。

随后中印高层访问逐步恢复,磋商改善两国关系的具体举措。然而,印方此时仍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喀山会晤后的一段时间里,两国关系在最基本的恢复人员往来上都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印度奉行“等待尘埃落定”策略,想要看清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美国对华政策取向。今年4月,在中美关税战愈演愈烈并进入最高潮时,印度外长苏杰生和商工部长戈亚尔还公开替特朗普挑起关税战辩解,称国际贸易之所以陷入混乱“都怪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戈亚尔还扬言“不欢迎来自中国的投资”。

只是,形势比人强。中国强力反击美国“关税大棒”后,中美迅速达成《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双方朝着逐步缓和关系、协调解决经贸问题的轨道发展。而与此同时,印度与特朗普政府的关系却急转直下。印度在5月7~10日的印巴冲突中,因与巴基斯坦空战“表现不佳”而大失颜面,此后特朗普在与莫迪的通话中要求对方“感谢”其“调停”印巴冲突的努力,并暗示莫迪支持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遭拒,随即特朗普政府明显改变了过去重印轻巴的政策。7月31日,特朗普宣布将从8月7日开始对印度输美商品征收25%的关税;8月6日,特朗普又签署行政令,以印度“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购买俄罗斯石油”为由,对印度输美产品额外征收25%的关税,并于8月27日生效。印度输美商品因此将总体适用50%的关税率,达到全球最高水平。在上述背景下,印度迅速加强对华外交。6~7月,印度国防部长辛格、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外长苏杰生相继来华,中印关系终于出现密集而持续的改善趋势。



莫迪来华成色几何

中印领导人的天津会晤,使中印关系重启迎来一段时期内的高潮。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接下来的中印关系改善之路将一帆风顺。

客观冷静地看,此次莫迪来华,主要议程是参加上合组织天津峰会,而非双边访问。印度为减弱莫迪来华的敏感性,还特意安排其在来华前的8月29~30日访问日本,作为某种形式的对冲。此外,莫迪也是出席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但不参加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少数外国领导人,这实际上反映出中印在历史观和国际秩序观上存在的差异。

同时,印度在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上所扮演的角色也不算全然积极正面。除不参加9月1日下午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外,印度继续将双边分歧带到多边平台中来。今年6月,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青岛会议上,由于印方坚持写入谴责4月22日发生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的表述,会议未能发表联合声明。在天津峰会上,莫迪再次提及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强调印度在恐怖主义问题上“不接受双重标准”,明显指向其一直批评的所谓“支恐国家”。对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莫迪称“每一项互联互通努力都必须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绕过主权的互联互通将失去信任和意义”,暗指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在最终达成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天津宣言》中,印度也继续对有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持保留态度。

因此可以说,当前印度参加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并改善中印、中俄关系,带有一定“试探性”。不排除印度将有限改善中印、印俄关系作为杠杆,试图影响特朗普政府对印政策的可能,其将以多大程度调整“根子上亲美、面子上挺俄”的作法,也还要观察。8月30日晚,莫迪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电话,强调印度支持尽早恢复和平的努力,随后在天津峰会上,莫迪又同俄总统普京进行“同车赴会”“手拉手热聊”等热烈互动。另据俄外长拉夫罗夫向媒体透露,俄方曾动议恢复中俄印领导人会晤机制,但印方仍有顾虑。

为改善印度的国际环境,印度政府和舆论也暂时降低了“反华”调门,但并没有放弃遏制中国的想法。莫迪访日期间,两国重申推进“四方安全对话”机制,对美国继续推进“印太战略”仍充满期待。更重要的是,美印关税战将如何发展?倘若美印达成协议,两国关系恢复平静,印度对改善中印关系的热情能延续多久,也存在变数。

中印关系要持续改善,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印度政府的政治、外交和军事部门都对中国存在根深蒂固的不信任。而在印度社会层面,由于过去数年莫迪政府推行遏华政策,印度的舆论和媒体生态都不太利于中印友好,当前印度国内仍存在“反华属于政治正确”的氛围,要扭转这些媒体人士的固有认知和意识形态偏好需付出很大努力。虽然莫迪本人试图采取平衡的对华政策,但其偏好也经常难以有效转化为实际政策。中国的对印政策始终坚持“以我为主”,根据自身利益和战略来调整战术。不论未来中印关系如何发展,对中国而言,对自我利益及战略的清醒认知永远放在第一位。

(《世界知识》2025年第18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