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i导读
9月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要求国防部重新启用“战争部”旧名,这一决定在美国国内外迅速引发热议。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刘一燊在《世界知识》撰文,回顾了“战争部”的诞生和沿革,并分析了特朗普此举所传递出的信号。他认为,在内外部僵局之下,特朗普日益趋向于借助政治表演彰显“政绩”和权威,复名“战争部”正是其一系列象征性操作中的一环,意在传递对内和对外的双重信号。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发。
本文约3000字,读完约10分钟
9月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要求国防部重新启用“战争部”旧名,并声称该名称更能体现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更能准确反映五角大楼适应当下的核心职能。这一决定在美国国内外迅速引发热议。批评者指出,此举不仅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还与特朗普一贯宣称的“反战”立场相矛盾。更有国际舆论将特朗普此举视为“美国霸权政策回归的迹象”。

2025年9月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要求恢复美国国防部历史旧称“战争部”。图为五角大楼工作人员给国防部长办公室更换“战争部长”新标牌。
“战争部”的诞生和沿革
“战争部”的前身可追溯至美国独立战争初期成立的“战争委员会”。1775年,英国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紧张局势演变为全面战争,由殖民地代表组成的第二次大陆会议任命乔治·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并承担为该部队提供后勤支持的任务。应乔治·华盛顿的请求,国会于1776年6月组建了“战争与军械委员会”,负责征兵登记、后勤物资管理、军情汇报以及战俘管理等事务。然而,由于国会议员们普遍缺乏管理军事的专业能力与精力,相关职能于1776年12月被移交给由参谋人员组成的“战争委员会”。国会原本希望通过集体领导模式加强对武装力量的监督与约束,但在难以有效动员各州财政和人力资源的情况下,这一调整反而加剧了大陆军对既有军政架构的不满,导致军队更加依赖各州政府的支持以维持日常运作,联邦权威被削弱。
1781年1月,《邦联条例》建立美国中央政府前夕,国会将“战争委员会”改组为由“战争部长”领导的“战争部”,旨在明确国会对军事事务的统一领导。该部名义上代表国会统辖美国全部武装力量,但实际权力高度依赖于乔治·华盛顿个人对国会和宪法的尊重。在首任“战争部长”本杰明·林肯任内,“战争部”实际在大陆军与国会之间发挥着“联络机构”作用,全员不超过六人,主要负责帮助国会处理战争相关的行政事务。
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美国国会一度通过拒绝提名新成员,放任“战争部”逐步自行解散。这一举动表明,该机构在当时被视作为应对战时之需而设立的临时性机构。然而,同印第安部落之间的冲突、与外部势力的紧张关系,以及持续发生的内部叛乱,促使邦联政府逐渐授权“战争部”在和平时期继续存在,以维持一支常备军。自此,“战争部”的职能和地位发生根本性转变。
美国独立后,面对内外多重安全挑战,“战争部”逐渐转型为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的行政部门,通过组织、管理陆军来保障国家安全。早期联邦党人将常备军视为“专制象征”,主张依靠民兵体系承担国防功能,然而,随着美国领土的大规模扩张,陆军及其领导机构“战争部”由内及外的作用日益凸显。
建国初期,独立战争所累积的巨额债务引发了1786年谢司起义、1791年威士忌起义等民间反抗,“战争部”负责支持陆军平乱。随着西进运动的迅猛发展,“战争部”开始负责招募军队并将其部署于边境地区,用于打击分裂势力和支持殖民扩张。南北战争结束后,“战争部”又协助南方各州进行重建,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国家稳定维护者的角色。
美国独立后加速向西扩张,“战争部”承担了分化、控制乃至征服印第安部落的任务。随着英国军事力量逐步撤出北美,印第安部落对抗西进运动的能力被大幅削弱。在此背景下,“战争部”一方面负责约束殖民者遵守联邦政府与部落签订的协议,避免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也动用军事力量强制迁移印第安人并剥夺其土地,成为西进运动中美国暴力殖民政策的重要工具。
“战争部”的另一功能是应对外部军事竞争和威胁。美国独立后,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列强在北美仍保持军事存在,对美国的领土扩张乃至国家安全构成持续威胁,“战争部”的职能也就逐步扩展至陆军的组织、训练、后勤等各个方面。在“战争部”领导下,美国陆军先后参与了1812年第二次美英战争、1846年美墨战争以及1898年美西战争,皆取得胜利。这些胜利不仅大幅拓展了美国的疆域,还令美国更为深入地参与国际事务,从而在两次世界大战后逐渐成为国际秩序主导者。
此后,为适应冷战时期的战略需求,经激烈辩论,杜鲁门总统于1947年签署《国家安全法》,在“战争部”基础上成立“国家军事机构”,两年后国会又对《国家安全法》进行修正,将结构松散的“国家军事部”更名为“国防部”,将其升级为内阁部。这一调整标志着美国军事战略从进攻转向防御,特别是在核武器时代强调避免大规模军事冲突的作用。
特朗普刀刃既向内又向外
特朗普下令恢复“战争部”这一历史名称的做法,与其一贯重视媒体曝光和个人形象塑造的特质密切相关。特朗普再度上台以来,关税、移民等关键政策饱受争议和抵触,与民主党执政的州对立不断加剧,同时深陷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爱泼斯坦案持续发酵等内部麻烦和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难解等外部僵局,日益趋向于借助政治表演彰显“政绩”和权威,突破国会民主党和联邦、州司法体系对其政策的掣肘,推进右翼民粹主义议程,以巩固基本盘、提振中期选举行情。复名“战争部”正是其一系列象征性操作中的一环。通过此举,特朗普意在传递双重信号:
对内,强化在移民议题上的强硬形象,以争取更广泛的政治支持。打击非法移民作为特朗普核心竞选承诺,曾助其成功动员大量选民。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将五角大楼用作在移民问题上展示决心的工具,多次以“打击犯罪”“恢复治安”为由,调遣国民警卫队进驻华盛顿特区、洛杉矶等民主党主政的城市,并以禁毒为名对委内瑞拉等拉美“后院”国家发起军事行动。恢复“战争部”之称,意在渲染跨境安全威胁,为其强硬偏激的保守主义政策提供合法性。
对外,强化“以实力求和平”的理念。通过重新使用“战争部”这一曾见证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的旧称,特朗普试图传递一个明确信号——军事实力是美国与中俄等战略竞争对手开展大博弈的决定性优势,也是延续美国霸权的根本依托。然而,这种带有浓重狭隘民族主义味道的话语策略,势将加剧国际社会对美国霸权回潮的忧虑与抵制,而美国硬软实力和外交信誉的不断下跌之势也绝非其给某个部门改个名字就能止住。
(《世界知识》2025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