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阿根廷学者如何看中国与阿根廷的空间领域合作?

2025-10-17 14:50
人访问

小 i 导 读

在全球航天竞争与国际科技合作加速融合的背景下,中国与阿根廷的空间合作成为“南南合作”与战略科技协同的典型案例。近日,阿根廷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的卢西亚娜·吉多、福图纳托·马利马西与乌戈·西姆金撰文系统梳理了中阿合作的历史脉络与战略意义。文章认为,这一合作是科技联盟互利共赢的范例,展示了国际合作如何兼顾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

本文由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蓝天编译。


本文约1600字,读完约5分钟


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中,技术现代化是核心支柱,其将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与战略自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统筹推进。在习近平主席领导下逐步完善的中国式现代化,以民族复兴为核心目标,倡导构建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该模式以人民为中心,注重民生福祉与社会包容,并致力于提升本国及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实力。

这种现代化模式包含浓厚的国际合作属性,“一带一路”倡议(BRI)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便是典型体现,二者均旨在通过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推动经济发展。在空间领域,这一战略具体表现为:中国大力发展本土航天能力,实现星际探测任务的自主化,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中国将外空与极地、深海并列为“战略前沿”,而阿根廷深空站正是这一政策在南半球的实践范例——它不仅保障了中国航天任务的通信控制权,也巩固了中国在国际航天技术领域的存在。

中国航天发展历经三个战略阶段:1970—2000年的卫星发射与运营能力建设阶段、2000—2010年的载人航天推进阶段,以及2010年至今的商业航天产业发展阶段(包括“天宫一号”空间站建设与月球探测任务等)。2012年,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主导成立中国深空测控网(CDSN),使中国实现了星际探测任务通信的全面自主控制,不再依赖外国测控站,确保航天事业与国家战略目标高度契合。

阿根廷深空站是帮助中国在航天领域迈向技术自主的重要一步,使其能够独立开展航天活动,避免高战略敏感性任务受到外部干预。未来,该空间站将在火星、木星及小行星等深空天体探测中发挥关键作用,进一步巩固中国的全球航天强国地位。

从战略视角看,内乌肯深空站是中国深空测控网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它位于南半球的地理优势可实现全球测控覆盖,为星际探测任务提供关键支持。其先进的基础设施彰显了中国作为航天强国的实力,使其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自主、有竞争力地开展航天活动。

中国向内乌肯省能源机构捐赠了一座发电厂,不仅保障了空间站的电力供应,还扩大了周边农村地区的电力覆盖范围。同时,中国还向当地一所农村学校捐赠了计算机实验室。这些举措体现了中国对地方发展的投入,对当地教育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对阿根廷而言,与中国的合作意味着获得尖端技术基础设施,以及科学与技术培训的机遇。内乌肯深空站助力阿根廷提升了本土科研能力,积累了科学知识,并增强其航天领域的国际影响力。然而,该合作也带来了技术主权之争及外部技术依赖等方面的挑战。尽管阿根廷依法享有该空间站一定时长的科学使用权限,但由于缺乏具体项目规划与主动申报机制,它的使用效率受限。阿根廷国家射电天文学研究所等机构已利用该空间站开展研究,但要充分发挥其潜力,仍需中长期的投资与系统性规划。

毫无疑问,内乌肯深空站是国际技术合作的成功案例。中国的战略利益与阿根廷的科技发展机遇在此交汇。该合作不仅为阿根廷提供了先进基础设施、人才培养与知识转移的渠道,也带来了战略规划、技术自主及科学主权方面的挑战。国际空间合作可助力中阿两国的发展,推动地方能力建设,并优化双边合作格局。内乌肯合作实践充分证明,制定平衡国际合作与战略利益维护的政策及协议至关重要,唯有如此,科技联盟才能切实转化为国家与区域发展的红利,增强阿根廷在全球高战略价值领域的影响力。

面向未来,为了更好地与中国合作,阿根廷需制定国家层面的中长期战略,加大资金投入以完善设备配置,并规划科学项目以提升使用效率。此外,在全球战略资源与科学领导力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主权问题愈发关键。技术合作与国际联盟(如阿根廷与中国构建的合作关系)要求参与国提升自主性,确保国际合作能切实推动国家与区域发展。技术主权不仅意味着拥有资源与技术,而且还要求在项目的主导能力、知识创新能力以及在高度技术依赖与地缘政治依赖环境中保持独立性的能力。

(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蓝天编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