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于洪君:持续开展中国-东盟高水平人文交流,助力治理合作与文明互鉴

2025-11-07 10:21
人访问

小 i 导 读

202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前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特邀专家于洪君在国家行政学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东盟行政院校和智库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他认为,当今世界再次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抉择,中国相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等全球公共产品,为破解当今世界面临的治理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中国方案”。他强调,中国与东盟各国保持和扩大多领域务实合作的共同需求,没有改变;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总体向好发展的历史大势,更没有改变。中国与东盟各国应加强交流对话,以助力各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助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助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事业。


本文由作者授权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约2300字,读完约8分钟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正处于冷战结束以来最剧烈、最复杂、也最不稳定的历史过渡期。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持续改变,人类进步发展的重心明显东移。地区冲突与国别动乱此起彼伏,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叠加,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千头万绪。地缘政治情势和大国关系走向千变万化,世界再次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抉择。

面对整个世界的困惑和迷茫,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类社会命运与共的国际关系新理念。当年9-10月间,他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时,向中国周边国家和整个世界,发出了“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加强与欧亚国家的合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同东盟国家的海上合作,用好海上合作基金,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合作新倡议,即“一带一路”倡议。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所包含的新发展观、新安全观、新利益观、新合作观、新责任观和新文明观,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中国周边地区和整个世界,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

中国与东盟各国,或者山水相连,或者隔海相望。中华民族与东盟各国人民,历史上就有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和友好交往。元朝时期,中国地理学家周达观出访柬埔寨,写下《真腊风土记》,为外部世界认识吴哥窟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和依据。明朝时期,菲律宾苏䘵王率庞大代表团访问中国,返程途中染病身亡,被中方厚葬于山东德州,其墓冢至今仍被精心呵护。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五次驻节马六甲,大大增进了中华民族与东南亚地区的物质与文化交流,在当地流下许多美好传说。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中国人民与东南亚各国人民在共反对外部侵略势力、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相互同情和支持,友好交往不断拓展和深化。

上世纪80-9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东盟对外关系实现重大调整,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不但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同东盟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区,明确支持东盟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而且还明确提出了“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主张双方坚持讲信修睦、合作共赢、守望相助、心心相印、开放包容,使中国与东盟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近几年来,中国和东盟陆续通过《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中国—东盟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以及《落实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21—2025)》等文件。当然,我们都知道,围绕南海地区某些岛礁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中国与个别国家之间存在分歧和矛盾,但总体上看,中国与东盟各国保持和扩大多领域务实合作的共同需求,没有改变;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总体向好发展的历史大势,更没有改变。共建“一带一路”互利合作在东南亚国家持续推进、东盟连续多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成功升级为3.0版,就是鲜明例证。

目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重组与地区性全球性安全架构重塑引发的动荡和冲突,正以前所未有之势和雷霆万钧之力,向纵深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每个国家都面临着加快自身现代化建设、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参与并推动人类文明互鉴的历史任务。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同处于亚洲东部,同属于“全球南方”,拥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底蕴。我们的现代化,是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密切相关;我们的文明互鉴,必须融入整个人类社会文明互鉴的历史大潮之中。

大家可能都记得:2023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二十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这次全会还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必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今年9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又提出了全球治理倡议。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之后,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它所包含的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五项内容,从根本上反映了国际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共同诉求,也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破解当今世界面临的治理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中国方案”。

前不久,中国共产党又召开了举世瞩目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全会再次提出,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征程中,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要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社会对我们党四中全会精神高度重视,至今热议不绝。

今天,中国和东盟各国的专家、学者聚集在美丽的中国名城南宁,就各方共同关心的国家治理和亚洲文明问题进行研讨和对话,可谓恰逢其时。我们可以将今天的研讨活动,作为中国与东盟持续推进交流对话的新起点。在双边和多边层面,在东盟加中国(10+1)、东亚峰会以及RCEP框架内,通过政府、议会、政党、智库、高校、媒体、社会组织等诸多渠道,就治国理政问题、执政能力现代化问题、共同发展与安全统筹问题、区域治理和全球治理的关系问题、亚洲文明与整个人类文明的互通互鉴问题,展开多层面、高质量、常态化、可持续的交流与对话,以助力我们各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助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助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事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