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正在复旦大学举行的2014年中美青年高峰论坛10日发表了论坛成果《上海共识》,与会的60名中美青年精英一致认为,两国青年应当更加积极、活跃地参与到国际关系和公共事务中,为化解潜在矛盾、推动持续发展、开创中美合作新局面提供更多创新之道。
《共识》称,来自中美两国的各界青年,在论坛主题的引导下,共同参与这次促进理解、增进共识的盛会,在论坛研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社交互动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中美两国建交三十五周年之际,两国青年高度认同,必须重新审视青年人在构建、维系和改进中美两国新型大国关系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共识》认为,两国青年应当更加积极、活跃地参与到国际关系和公共事务中,为化解潜在矛盾、推动持续发展、开创中美合作新局面提供更多创新之道。
为此,《上海共识》倡议:
搭建网络之桥:作为全球化和网络一代,要正视两国青年乃至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和隔阂,以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视角接纳彼此。应搭建平台开展网上交流,让两国青年分享他们的故事和感悟,共同提出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的好建议、好做法。
搭建社区之桥:在社区建设与公共参与的过程中,总结归纳两国的成功经验,尤其是社区事务等基层政治参与领域内的优秀案例。应脚踏实地地开展实地调研和考察,以求同存异、包容协调的姿态组织、开展、推广一批有特色的跨国社会实践项目。
搭建环境之桥:面对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严峻问题,要有“铁肩担道义”的责任和担当。青年一代是整个人类积极变革的实践者,应在学术、科研等领域广泛参与到中美两国共同防止全球环境恶化的历史进程中,为更多富有成效的协商提供智慧和精力。
搭建经济之桥:在经济发展与科技生活中,中美青年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全球流动的历史背景下,应努力促进中美两国之间的资本流动、人员流动、技术流动,在跨国企业、非政府组织、科研院所中广泛交流、密切合作,创造更多卓越的商业机会。
《上海共识》呼吁,将中美青年高峰论坛打造成为促进中美两国青年长期交流的有效形式和国家级平台。共识同时倡议,向两国政府呼吁,设立“中美青年日”,让两国青年互联、互通、共享、共荣的理念和实践得以永续,激励两国青年为开创中美关系美好前景和光明未来而不懈追求与奋斗。
2014中美青年高峰论坛由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北京大学中美人文交流基地、上海市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美国十万强基金会共同主办,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承办。
论坛主题为“青年桥梁:学习,体验和联系”,邀请两国优秀青年学生参加,在与专家嘉宾的交流分享中,以民间外交的方式加强两国青年之家的交流与互动,为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探索和打造促进中美两国青年长期深入合作的有效形式和国家级平台。
在当天的“青年桥梁”演讲与互动环节,果壳网美国十万强基金会副主席Travis Tanner,果壳网创始人兼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嵇晓华和世界银行网络传播官、“对话圈”创始人丁源远与60名中美优秀青年分享了各自经历,并展望未来。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文链接:www.chinanews.com/sh/2014/09-10/65789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