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 基地动态 / 正文

中美学生对话2024 | 人文交流,青年为之

2024-06-06 15:17
人访问

受中美交流基金会邀请,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组织陈芳芳、崔浩彤、宋语哲、王远航、杨霓、朱翊民六位同学参加了5月20日至28日在香港和深圳两地举办的Generation US-China Student-To-Student Dialogue中美学生对话2024活动。为期九天的港深之旅给同学们带来了哪些收获?对于中美关系、人文交流又有哪些不一样的感悟与体会?一起来和小i看看吧~

undefined

这次活动向我敞开了很新鲜很广大的世界,我把新鲜消化为熟悉,把广大纳进视野。紧密、丰富的日程安排让我有机会见到五十层电梯之上制度设计者和游戏大玩家们的模样;也有了机会和来自各国的同学们在沙发前围坐,从小组展示谈到生活困惑、人生规划。在九天的时间里,我接近了抽象的国际关系,抵达了具体的人,一切都是对五年以来学习国际关系专业的一种呼应和回响。

人文交流的魅力是将宏大的议题落进日常,把遥远的国家变成鲜活的人放在彼此面前我们小组的四位同学里有一名中国人、一名印度人、两名美国人,讨论本身是在小规模演习一种国家间利益、身份的交流和碰撞。汇报的主题是“发展与援助:中美在全球南方的合作可能”,在宿舍大堂的那个晚上,四个人用三小时倾听、表达,修改出一个全员满意的汇报结构,整个过程刺激又令人感动。除了汇报,新朋友一起坐一小时地铁去吃煲仔饭,用普通话、粤语、英语叽里呱啦地点菜;在深圳找到一家好书店,老板给美国同学推荐中国的试验爵士乐,向印度同学介绍前些天来演出的印度音乐家,我们一起聊诗,聊女性写作,选纪念品带给他们的家人;离开前最后的晚上,采访任务又把大家聚在一起,酒店大堂人来人往,从KTV回来的同学也围坐过来,计划中的二十分钟延长到一小时之久,到现在回看视频仍然觉得好笑和幸福。

在我看来,人与人的交流是国际关系最迷人、也是最具活力之处,它让我们认识到,未知只是未知本身,并不代表着隔阂或敌意。这次活动使我对未来怀有信心,对自己能做的事、能带来的改变怀有信心,这是活动结束后仍将长久持续的巨大财富。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生助理 崔浩彤


此次中美学生对话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中美关系对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和青年交流对推动中美关系的重要作用。在为期九天的香港和深圳之行中,我们先后参访了中美交流基金会、香港美国商会、香港特区政府特首政策组、《南华早报》、高盛集团、比亚迪、深圳南山能源生态园,对国际关系、地方治理、经济发展、贸易投资、新闻传播、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进行交流和讨论,让我们对中美关系对国际经贸的影响、香港特区在国际经贸和人文交流上的重要作用、外国企业在港经营情况、中国电动汽车行业“走出去”前景等产生了深入的认识。我们在香港慈山寺佛教艺术博物馆、深圳南头古城等地参观游览也让我们认识到中外人文交流和文化传播源远流长。

在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两天线下对话期间,中美学生围绕“‘全球南方’与中美责任”这一主题各抒己见。尽管中美学生在许多问题上的立场有所差异,但我们在更多议题上达成了共识。我们都认识到,中美青年都以国际社会为己任,共同致力于应对全球挑战。此次活动中来自泰国、印度、墨西哥等其他“全球南方”的同学为我们增添了中美之外新的视角,让我们了解到中美关系这对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对其他国家的溢出影响。在会后的交流中我也发现,中美青年在生活、学习、爱好、美食、旅行等各方面都有共同话题,同时我们在未来规划、工作选择等诸多方面面临共同的挑战和困惑。这些交流让我深刻体会到,中美两国青年有足够的基础相互理解,有足够的空间相互合作,并且也可以在促进两国人民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与外国同学的交流中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外国青年对中国的误解和刻板印象往往来自于缺乏了解、缺乏交流,而在亲自来到中国走一走、与中国青年当面交流后,错误认知更容易被破解。通过此次港深之行,他们发现,从政治到外交、从经济到民生,中国并不是媒体报道中的那样,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样。不止一位外国同学向我们感叹中国环境的安全,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在中国生活的方便。我想这便是人文交流的强大力量。

中美关系,未来在青年。此次交流活动不仅增进了中美青年间的了解和友谊,更有望为中美关系的长远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中美青年在人文交流中可以并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生助理 王远航


非常荣幸能够亲身参与这次为期九天的中美学生交流活动。后疫情时代,我们第一次进行面对面的线下交流,这样的机会可谓弥足珍贵。尤其是在中美关系发生变化、持续分歧的背景下,两国青年间的人文交流更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所阐述的,这次活动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对话平台。

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们积极发声,就各种议题交换观点,并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我所在的小组围绕中美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展开讨论,最终提出了促进两国在全球南方国家供应链方面的多样化合作的可能性,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风险分析。这样的互鉴与碰撞让我受益匪浅。尽管存在差异,但中美学生都怀着开放、理性的心态进行交流,在分歧中努力寻求共识,比如在隐私和自由的界定上的平衡考量。

此外,我们在香港和深圳参访的各大企业和组织,为我们提供了精彩生动的讲座和展示。这些活动让我们对社会问题,尤其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前沿议题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与此同时,交流活动中我们参访了一些历史名胜古迹,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关于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这些独特的体验,不仅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通过企业参访和历史探访相结合,我们收获颇丰。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中美学生们对彼此的国家和文化有了更加立体生动的认知。这无疑对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合作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我由衷地感谢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中美交流基金会以及其他承办学校的精心组织。这次难能可贵的交流,不仅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美国青年的观点,也让我对中美关系和人文交流有了更全面的思考。希望未来,中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之路越走越宽广,朝着"和而不同"的理想不断迈进。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2020级本科生,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生助理 杨霓


在香港与深圳的九天参访中,我们不仅获得了前往高盛公司、《南华早报》总部、美国驻香港领事馆、比亚迪公司六角大楼、南山生态科技园、深圳天空之镜、美国香港商会等地的参观与游览机会,更能够在实地的考察与体验中,与一线国际中美交流活动人员相接触与对话,感知中美关系的脉搏与民间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此次活动中与来自乔治华盛顿大学、UCSD、复旦大学的美国、格鲁吉亚、墨西哥、印度等同学的观点交换与长时间相处,汇聚出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瞬间:与来自乔治华盛顿大学,曾在美国民主党政府国家环境署就职的Zach共同挥舞乒乓球拍,连落两局击败对方的共同努力;与不同国家的学生们在大巴上共同放声歌唱的肆意畅快;与来自以色列的同学相似的向上考学奋斗经历等等。此次相处更让我体会到:无论我们来自怎样的国籍,无论我们身处何方,我们皆是希望中美关系欣欣向荣,保持稳定的青年一代,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繁荣与稳定,公民权利与全球治理等诸多议题上均能够弥合分歧、达成共识。诚然,不同立场与政治差异可能使我们在一些观点中存在分歧与论辩,但若真诚以待,我们仍能求同存异,寻找中美关系的“最大公约数”。

最后,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那样,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未来在青年”,希望能在未来的更远道路上行稳致远,为中美关系务实做出微薄贡献。

——外交学院2022级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24级国际政治专业拟录取博士研究生

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生助理 朱翊民


这是我首次来香港,也是首次参加线下中美学生对话活动。作为学习国际关系的学生,我认为这次活动是一个令我尝试将所学到的东西付诸于实践的机会!

我从参与政府机构、使馆、企业等学到了很多东西,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参加高盛(Goldman Sach)公司,因为那里的专家给我们分享了中美在科技、产能过剩、公共卫生合作等议题进行合作的看法,我也在这个过程跟专家对中美贸易和产能过剩问题进行交流,那位专家也跟我分享了她跟耶伦开会的经验。此外,我也从另一位专家的分享对中美在AI和半导体竞合学到了很多,这也符合我的研究兴趣之一,给我带来很多启发点。

在一周的时间,我跟来自乔治城大学和UCSD的同学们讨论很多议题,不仅仅局限在学术问题。我在这一路上遇到跟我有交叉研究兴趣的同学,我们讨论了中美AI治理模式差别,也讨论中美在具体问题的竞争与合作。因此,总体来讲,我从这次交流活动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和积累很多经验。感谢所有主办方予以的机会!感谢基地马老师在这一路上照顾我们!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

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生助理 陈芳芳


这次的中美学生交流活动真的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香港见面之前,我们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进行了多次线上交流。当我们真的在香港见面的时候,大家就都像老朋友一样了。这样的形式不仅新颖,而且更利于更好的交流。我可以和别的同学们进行更坦诚和深入的交流,因为我们已经提前认识了。除了这次活动正式交流的部分之外,我还带了一位美国同学在活动结束之后到我的家乡郑州和北京去玩。美国同学见到了我的家庭,城市,和学校。我们还一起在北京参加了天安门升旗仪式。通过一起经历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进行了更深入的交流。他也让我对美国社会和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也希望我向他展示了中国在美国不为人所知的一面。

当然这次活动不止有与其他同学们的交流,我们还进行了许多实地参观比如:南华早报,高盛等。但是让我学到最多的还是美国驻香港领馆的参观。在这次活动之前的学期里,我上了一节美国对外政策的课。现实的外交和书本上的历史与理论还是存在差距的。听总领事亲自分享他的工作经历也让我对国家间正式外交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活动中我也很荣幸有机会向总领事提问了一个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美国的外交官们怎么平衡国家利益,个人信仰,与美国国内频繁的外交政策变化。

——美国明德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及俄语专业2021级本科生,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生助理 宋语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