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7日,金九论坛系列讲座“经济脱钩与风险管控——中美关系的前景”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办,众多北京大学师生参与讲座并就热点议题展开研讨。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社会科学学院高级讲师曼迪逊·卡特怀特(Madison Cartwright)担任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副系主任、副教授雷少华主持本次活动并致开场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系教授丁斗,比较政治学系主任、副教授汪卫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吴逢时等出席本次讲座。十余位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本科、硕士、博士同学聆听讲座并参与研讨。

曼迪逊·卡特怀特(Madison Cartwright)担任主讲人

雷少华主持本次活动并致开场辞
近年来,围绕中美关系的经济脱钩与去风险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国际政治与经济秩序日益紧张的背景下。随着美国针对中国采取一系列贸易制裁及政策调整,全球供应链和经济合作面临巨大变化。曼迪逊·卡特怀特博士以“冷战的回声”作为讲座的开端,指出当前的全球经济局势与冷战时期的全球化有许多相似之处,而特朗普政府所制定的制裁打压政策以及美国试图通过“脱钩”和“去风险”等手段遏制中国经济,也类似于冷战时期经济封锁的策略。但不同的是,中国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特别是与美国的经济联系比苏联时期更加紧密,脱钩政策难以轻易实现。
经济制裁作为一种国家间的经济博弈工具,在中美贸易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曼迪逊博士认为,美国的“脱钩”更多是广泛的经济分离,而“去风险”则是针对特定领域的策略性脱钩,主要集中在半导体、绿色能源等关键产业。
随后,曼迪逊博士将进出口产值结合量化方法,提出“脆弱性指数”(vulnerability index)一概念,作为衡量国家间经济依赖度的工具。同时他也提到该指数的局限性,即尽管提供了衡量依赖度的框架,但忽视了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以及转至替代市场的成本,特别是在半导体等高新技术领域。
讲座最后,曼迪逊博士重点分析了澳大利亚与中国的经济依存关系,指出当前实现脱钩对澳方来讲并不现实。澳大利亚在铁矿石、煤炭和天然气等大宗商品出口上对中国依赖较大,如果要实现与中国的经济脱钩,澳大利亚将面临巨大的经济重组成本,这可能会逆转过去几十年两国经济高度融合所带来的收益。全球经济脱钩与去风险的趋势也是中美之间日益加剧的经济竞争的体现。若要实现与中国的脱钩,相关国家将面临巨大的投资和全球供应链的重新配置,不仅需要承担重大的经济成本,还将遭遇复杂的政治决策,这将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讲座现场
在互动问答环节中,与会师生围绕中澳经济关系与战略政策、半导体与未来发展、中美澳三边关系以及未来全球经济格局等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曼迪逊·卡特怀特博士结合现实案例,深入剖析了澳大利亚在中美关系中的角色,强调了平衡经济利益与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性,而面对全球供应链重组和去风险化的趋势,诚实对话与务实政策将是关键。

参会者合影
采写:徐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