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7日,由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办的金九论坛系列讲座“特朗普新政如何终结自由主义全球秩序”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成功举办。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特聘副研究员高丹主持本次讲座。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芝加哥安全与威胁智库(CPOST)创始人兼主任罗伯特·佩普(Robert A. Pape)担任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基地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贾庆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聘副教授节大磊出席本次讲座。二十余位来自北京大学、芝加哥大学等高校的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同学聆听讲座并参与研讨。

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特聘副研究员高丹主持讲座

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芝加哥安全与威胁智库(CPOST)创始人兼主任罗伯特·佩普(Robert A. Pape)主讲
自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以来,其政策导向与第一任期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正深刻地重塑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罗伯特·佩普教授指出,特朗普新政府的核心目标是瓦解自由国际秩序。在国际事务中,特朗普新政府不再聚焦特定国家,而是全方位采取行动:在西半球推动扩张,对加拿大、格陵兰和巴拿马等表现出领土野心;在欧洲对西欧采取政治上的威胁,对乌克兰态度轻蔑并选择抛弃;在中东支持以色列扩张,鼓励对加沙进行“种族清洗”,与此同时对伊朗采取强硬措施;在贸易方面通过新的关税规则伤害美国主要盟友,对中国的关税政策尤为激进,甚至威胁到中国的核心利益。
随后,罗伯特·佩普教授分析了这一外交政策的原因,即受美国国内政治驱动——根源在于美国国内蓝领阶层和未受过良好教育群体的经济困境。自1980年代以来,这一群体收入持续下降,认为自己被社会抛弃,特朗普借此承诺改变现状,通过惩罚以往支持民主党的高收入群体、帮助“失败者”来获取支持,而其外交政策也成为其国内政治策略在国际领域的延伸。
面对特朗普新政府的政策,各国普遍做出消极反应。加拿大领导人公开表示其政策将导致加拿大经济崩溃,国内舆论对美国产生抵触情绪,且更倾向于与欧盟结盟;欧洲国家则重新审视与美国的关系;中国采取务实主义策略,一方面展现友好、多边的姿态,另一方面也通过行动表明自身立场。
最后,佩普教授强调,特朗普的以上政策将带来严重后果,美国可能成为反平衡、反制衡的目标,全球地位和影响力将受到削弱,甚至可能引发预防性战争,使世界局势更加动荡不安。关于中国是否会成为新的世界第一,其答案与中国的政策走向紧密相关:若中国采取激进政策,可能会被特朗普政府当作“威胁”加以利用;若中国保持温和政策,未来几年内,世界对于“中国是否会成为新的世界第一”这一问题的答案将持续存在悬念。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基地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贾庆国发言
贾庆国教授对佩普教授的讲演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基于讲座主题进行发言。他表示,特朗普外交政策呈现“19世纪大国外交”特征,强调适者生存、实力即权力,使用武力、推进领土扩张、推行互惠贸易等举措,这些政策与21世纪规则不符,给国际关系造成巨大破坏。在对华政策上,特朗普释放出的信息喜忧参半、自相矛盾,虽有合作可能,但美国国内部分势力及盟友出于各自目的,正推动其政府与中国不断对抗,进一步降低了中美达成妥协的机会。此外,虽然其他国家及美国民众将对特朗普政策产生更多抵制,但这种抵制对约束特朗普外交政策的有效性仍有待观察。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聘副教授节大磊及现场同学提问
在互动问答环节中,节大磊教授就美国外交政策调整对西欧及欧洲安全格局的影响这一问题和佩普教授进行了探讨。与会师生还围绕特朗普外交政策中的胁迫行为及其公信力影响、特朗普政府政策变化的归因等问题展开讨论。佩普教授指出,特朗普在受直接挑衅时可能强烈反击,其政策根源在于美国从白人多数民主向少数转变的社会结构性焦虑,这种变革引发的群体危机感催生了支持特朗普的选民基础——60%的蓝领与未受教育群体因经济困境,40%的中高收入者因担忧人口结构变化,共同构成了民粹政治的土壤。国际社会则越发呈现软平衡的趋势。当国内民粹浪潮与国际秩序重构共振,人类社会或许正站在需要重新定义“安全”与“秩序”的历史十字路口。

参会嘉宾合影
采写:陈伊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