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 基地动态 / 正文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专题论坛“全球变化下的智慧城市与太空基础设施建设”精彩回顾!

2025-09-16 09:57
人访问

9月13日,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框架下,“全球变化下的智慧城市与太空基础设施建设”专题论坛于北京首钢园举行。论坛由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与浙江外国语学院城市国际化研究院联合主办,港湾海外、清华大学科技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及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中心联合支持,会上共同发布《2025金砖智慧城市排名》与《2025全球太空基础设施评估》两份报告,为全球智慧城市与太空基础设施发展贡献“中国框架”与“行动指南”。


参会嘉宾合影


王栋主持会议


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主持。王栋对参加此次会议的来自全球42个经济体高级别代表,包括10国驻华大使或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表示,本届服贸会年度主题为“数智领航、服贸焕新”,智慧城市与太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治理创新,更关系到人类携手应对全球挑战的信心与智慧,这个时代比其他任何时候都亟需合作的力量与共赢的担当。


叶静漪致辞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叶静漪在开场致辞中认为,智慧城市与太空探索已成为影响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领域,二者深度融合、天地协同,将深刻重塑全球发展治理体系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她表示,北京大学积极参与数字中国、航天强国等国家战略,为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和数字化治理水平提供了实践路径,有力支撑了国家空天战略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积极发挥桥梁与平台作用,联合浙江外国语学院城市国际化研究院等发布了《2024金砖智慧城市排名》《2024阿盟智慧城市排名》等多份原创性报告,推动学界对城市智能化转型的深度讨论。她期待参会嘉宾在此次研讨会上碰撞智慧、分享前沿洞见,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人类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毛振华致辞


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毛振华在开场致辞中表示,金砖智慧城市排名和太空基础设施评估是北京、杭州、深圳三地共同为国际社会提供的高水平公共产品,体现了中国“践行多边主义、注重行动导向”的全球治理理念。他强调,“天地协同”已成为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方向,这种发展模式将为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提供新的范式和路径。此次会上发布的两份报告在战略上为北京、杭州、深圳以及其他亚洲城市与全球合作提供了入口,为更长周期、更大尺度、更广纵深的城市或国家发展及国际合作提供了指引。


彭雪海致辞


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副局长彭雪海在开场致辞中介绍了北京在智慧城市建设、数据要素改革与人工智能布局,以及太空经济产业链布局的进展。他特别表示,北京正全力打造天地一体、云网融合的智能基础设施体系,“天地协同”的理念将巩固中国在智慧城市和太空基础设施等前沿交叉领域的技术进步、产业发展和全球治理的国际话语权、规则制定权和议程设置权。北京期待与各国、各地、各方伙伴一道,加强政策互鉴、技术协作和项目共建,共享数字变革和仰望星空的时代机遇,共创美好的未来。


于洪君作主旨演讲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在主旨演讲中深入分析了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于洪君认为,美国发动的关税战严重打乱了全球经贸秩序,其最终结果有待继续观察。他强调,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信心、有能力、有手段、有办法应对关税威胁,同时也是讲原则和负责任的。中美是拉动世界经济的两大引擎,中美关系对整个国际关系至关重要,世界上很多问题没有中国参与或者没有美国参与都很难解决。基于此,我们要以开放、包容、建设性的态度对待中美经贸关系,将坚定不移建设开放型的中国经济,并推动建设开放型的世界经济。


哈米德·麦哈穆德作主旨演讲


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厅/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北京办公室主任哈米德·麦哈穆德(Hamid Mehmood)在主旨演讲中表示,随着算力和算法的进步,我们并不缺少数据,而是缺少应对气候变化及其灾难的响应和决策机制。他认为,地理人工智能、地球观测数据、测绘以及低空经济等领域,能够将当下的挑战转化为未来的机遇。人类面临的挑战并非能否预见灾难,而是如何能更快地将信息传递给第一响应者、规划者和投资者,对此天地协同所搭建的技术体系也将推动人类在地球和地外空间融合联通的治理体系。


陈溪作报告发布


《2025金砖智慧城市排名》和《2025全球太空基础设施评估》是本次专题论坛的核心成果,由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城市国际化研究院院长,港湾海外创始人陈溪作报告发布。

《2025金砖智慧城市排名》对238个金砖国家及全球标杆城市进行了系统评估。中国城市表现卓越,北京、上海、杭州、深圳与纽约、慕尼黑、芝加哥、巴黎、伦敦、旧金山、新加坡等城市同位本次评估结论前5%,展现出中国在智慧城市建设上的全球领先实力。该报告从通信、交通、能源、水生态、公共卫生、城市应急、政务服务、数字社会等模块建立“区域融合”导向的评估体系,为2025-2035年全球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引框架。

《2025全球太空基础设施评估》是全球首份基于空天科技评估人类地外文明潜在延续路径的报告。该报告从生存、推进、交通、能源、通信、生产、治理等系统建立“星际联通”导向的评估体系,对43个经济体进行分析。评估显示,美国、中国和俄罗斯位居前三,呈现“中美双强”引领的全球太空发展格局,为2035–2050年人类太空探索提供前瞻性的战略框架。


研讨现场


研讨环节一“智慧城市与区域融合、太空基础设施与星际联通”陈溪教授主持。巴林驻华大使馆大使穆罕默德·谢胡(Mohamed G. shaikho)介绍了巴林在智慧城市发展方面的成果。突尼斯驻华大使馆公使伊姆·阿雅迪(Rim Ayadi Ep Mahmoudi)则强调,智慧城市转型是突尼斯重要的国家战略。在问答环节,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信息化研究所所长李苑介绍了中国政府在推动智慧城市发展方面的侧重,并提出建立国际合作机制的重要意义。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中心党委副书记、研究员王大成分享了中国科学院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案例。北京大学空天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973项目首席专家程承旗认为太空领域技术发展无国界,欠发达国家可利用太空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发展,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等可为其提供支持。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国家高分专项副总师赵文波介绍了中国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情况,并提到国家航天局设立的联合国空间科学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为多个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希望各国能形成技术联合攻关的有效机制。


研讨现场


研讨环节二“国际关系与区域融合、星际联通”王栋教授主持。玻利维亚驻华大使乌戈·西莱斯(Hugo José Siles Núñez del Prado)以玻中合作发射卫星为例,强调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技术援助与合作平台实现科技进步,玻利维亚积极支持金砖机制以及全球南方机制下的国际合作。菲律宾驻华大使吉米(Jaime A. FlorCruz)提出应建设“智慧城市负面清单”,避免污染、不安全与低效,通过区域合作和创新共享打造以人为本、可持续的未来城市。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付志明认为“服务”是智慧城市的最重要概念,服务手段与科技进步紧密相连,国家间合作应成为提升服务效能的重要路径,要为未来的合作提前擘画“服务的想象”。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勇提出,中国改革开放与“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经验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参考,发展中国家应共同总结反思,推出适用于自身国情的经济学理论和自主知识体系。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黄日涵分享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认为智慧城市与星际互联的发展承载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研讨现场


研讨环节三“全球治理、国际金融与区域融合、星际联通”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科技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朱旭峰教授主持。马尔代夫驻华大使法泽尔·纳吉布博士(Fazeel Najeeb)介绍了马尔代夫“债务换自然”计划的经验,强调中国在经济、技术和知识掌控方面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伙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香港特别行政区特首政策组专家组成员肖耿认为,当今全球并不缺乏资源供给能力,应加强多边国际组织、开源技术平台与自由贸易与投资,以推动智慧城市和太空基础设施的包容性发展。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文春英强调,全球治理呈现出传播主体多元化与传播内容算法化的趋势,叙事框架竞争愈发激烈。她提出“治理即传播”,呼吁全球社会应由价值观输出转向“问题共解”。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杨东介绍了国内首个涉外法治大模型,该模型将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并计划打造“法律达沃斯论坛”,以促进全球法律界的合作与信任建设。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展鹏认为,新设立的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有助于区域国别研究和全球治理研究的结合,智慧城市与太空基础设施的研究可能成为成功范例。他提出以“一国一策”的研究方案为补充,推动区域与全球治理的有机融合。


肖耿作闭幕词


肖耿教授在闭幕词中表示,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专家和学者,取得了圆满成功。他强调,论坛将太空与智慧城市这两个概念相结合,极具远见。从太空视角看地球,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应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而非陷入地缘政治的纷争。他相信,借助科技的力量,我们能够为全人类造福,共创美好未来。

本次论坛提出 “天地协同”所搭建的技术体系,将推动人类在地球和地外空间构建融合联通的治理体系。两份报告的发布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履行大国责任的体现。它们为金砖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提供实施路径或发展范式,是中国深化国际合作、探索前沿交叉领域全球规则的重要实践。报告将持续面向全球公开发布,为各国政策制定者、科研机构及企业提供参考,引导未来的全球重大项目规划、建设、投资、运营的合作与行动方向。这将巩固北京作为全球治理标杆思想策源地角色,加速“服贸会”的国际化、专业化以及北京的全面开放进程,塑造中国主场外交与全球治理新枢纽。


采写:冯雅莹、吴子涵、蒋如芳宁、李文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