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i 导 读
9月13日,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框架下,“全球变化下的智慧城市与太空基础设施建设”专题论坛于北京首钢园举行。论坛由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与浙江外国语学院城市国际化研究院联合主办,港湾海外、清华大学科技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及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中心联合支持。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前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特邀专家于洪君在会上作主旨演讲。于洪君认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格局生变,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经济互动不断取得新成就,同时也遭遇新挑战。美国发动的关税战打乱了全球经贸秩序,各国对美 “关税胁迫” 应对不同。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与世界同行、与时代同步的意志不会改变;扩大自主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决心不会动摇。

于洪君作主旨演讲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形态加速转变,国际力量对比关系深刻调整,全球经济格局与秩序出现新情况,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经济互动不断取得新成就,同时也遭遇新挑战。
第一,美国发动的关税大战打乱了全球经贸秩序。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齐头并进,人类社会命运与共的根本属性充分彰显。但是,转型国家经济变革过急过激,新兴经济体跨越式赶超严重失衡,发达国家经济运行周期弊端难除,全球经济发展与世界贸易秩序遇到许多新问题。独联体国家的经济衰退一度触目惊心;东南亚国家的金融风暴更是摧枯拉朽;席卷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至今阴影长存。
为了维护全球经贸关系的稳定,国际社会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共同努力。联合国、世贸组织、APEC、G20、达沃斯论坛等多边机制,成了商讨世界经济与贸易发展问题的重要平台。2000年,联合国还专门召开了千年首脑会议。
然而,2017年,就在全球经济复苏初见成效时,美国共和党政府打响全球贸易战,随后退出世贸组织。全球经贸出现一片混乱。2021年入主白宫的民主党政府,在维护美国霸权、实行经贸霸凌方面,同样无所不用其极。俄乌冲突发生后,美国联手欧盟,对俄罗斯以及对与俄保持正常贸易关系的国家实行无休止的经济制裁和长臂管辖,并且试图通过“脱钩断链”和“去风险化”等方式,构建新的排他性的世界经贸格局。
今年1月共和党重返白宫后,以“关税胁迫”为主要手段的贸易战被推向极端。美国不仅要对所有国家的商品征收10%的“对等关税”,同时还要对许多国家征收30%甚至是更大幅度的额外关税和惩罚性关税,就连加拿大、墨西哥、欧盟等重要伙伴也不放过。针对中国的关税胁迫,更是漫天要价,达到非常荒诞和可笑的地步。
第二,美国“关税胁迫”的最终结果有待继续观察。
目前,世界上存在不少经贸类合作组织和机制,譬如多边自贸协定、关税同盟、货币联盟,等等,但没有应对经济霸权的协调平台,相关各方只能各谋对策。有些国家,例如英国,首先对美国做出大幅度妥协。美国得寸进尺,有恃无恐,更加霸气凌人。
欧盟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很高,但内部关系复杂,利益诉求不一。针对美国的“关税胁迫”,欧盟先是坚决反制,随后做出重大让步。美国对欧盟产品征收15%的关税,欧盟对美国产品实行零关税,并承诺大幅度增加对美投资。
东盟是个相对统一的大市场,但无力协调政策,无法共克时艰。面对美国的“关税胁迫”,各国单独“媾和”。结果是,纷纷对美放开市场,美国加税毫不客气。譬如,根据越南与美国“初步关税协议”,越南对美商品实施零关税。美国对越商品征收20%的关税。对于越南中转的第三方商品,美国要征收40%的重税。
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位的日本,面对美国“关税胁迫”,同样愤而无奈。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美国将向日本产品征收15%的统一关税,日本进一步对美放开市场,未来5年还要对美投资5000亿美元,且90%的利润归属美国。
印度和巴西是当今世界较有影响的两大新兴经济体,至今未与美国达成新关税协议。美国恼羞成怒,先是对巴西产品征收40%的关税,随后又上调至50%。对印度输美产品,先是征收25%的关税,而后又叠加了25%的惩罚性关税。只有个别产品实行关税豁免。
美国现政府基于《国际紧急经济权利法》制定的普遍性关税措施,虽然为美国增加了巨量收益,但却极大地破坏了世界贸易规则,严重危及全球经济发展,同时也加重了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的负担,因而遭到广泛质疑和抨击。8月29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裁定,现政府的普遍性关税政策违法。今年11月,美国最高法院将就此案做出最终裁决。如果最高法院维持上述裁决,美国财政部将不得不退还将近1600亿美元的“非法”关税。此案结果如何,对美国和世界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国际社会都在拭目以待。
第三,中国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决心不会动摇。
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货物贸易额和服务贸易额分别位居全球第一和第二。中国同时也是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和地区,共有30多个,其中包括部分发达国家。中国与东盟共15国签署的RCEP协定,已正式生效,与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顺利完成。东盟和欧盟分别为中国第一、二大贸易伙伴,美国降至第三位。总体看,中国贸易伙伴遍布全球,结构更加合理,市场更加多元。
2024年,中国进出口商品总额43.85万亿元,实现了总量、增量、质量“三连增”。中美货物贸易额为6883亿美元,服务贸易额为1558亿美元。中国与东盟、欧盟、韩国、日本的贸易额分别为9823亿美元、7858亿美元、3280亿美元和3082亿美元。在使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方面,中国实现了大致平衡,分别为1763亿美元和1698亿美元。
由于这些成就,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应对美国的“关税胁迫”。但考虑到中美两国毕竟是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双方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负有特殊的共同责任,中国始终以开放包容、建设性态度对待两国经济关系。经过反复深入和极为专业的艰苦谈判,中美达成了初步贸易协议。
但美国并未真正停止对华贸易战。今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出口下降10.6%。受美国影响,欧盟近来抬高了中国企业赴欧投资的门槛,针对中国的贸易救济原审调查明显增多。欧盟领导人竟在“七国集团”峰会上呼吁共同行动,抵制所谓中国“过剩产品”。某些发展中大国和个别邻国,也紧随其后,开始对中国产品无理加税。
为了维护自身的主权、尊严和发展利益,中国一方面针对美国以及追随美国的无理加税实行反制,另一方面对来自非洲建交国的商品全部免税,并对许多国家实行单方面入境免签和过境免签。在中美双方仍在进行的新一轮谈判中,中国将继续秉持“打,奉陪到底;谈,敞开大门”的原则立场。
总之,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与世界同行、与时代同步的意志不会改变;扩大自主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决心不会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