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袁明:傅高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人访问

傅高义先生的突然离世,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前他一直在与王缉思教授联系,希望中美两国的学者,能够在中美关系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呼吁中美两国加强合作,妥善处理分歧。为此他还起草了一份倡议书。这是他留下的一份遗愿,也是留给我们的一份作业。


我初识傅高义先生,是在1983年深秋。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项子明先生应邀访问哈佛大学,我担任陪同翻译。当时正值中美两国人文交流中断多年后又一次蓄势待发,哈佛大学非常重视,专门在项子明先生到达那一天挂出了中国国旗。北大已故的丁石孙校长当时也正在哈佛做访问学者。他在回忆录中也专门提及这件事。


访问的日程排得很满。在拜访了资深中国研究人士费正清先生(John K. Fairbank)以后,我们被告知要临时再加一场会见。傅高义先生在他的家里接待我们。他张开双臂,连连用中文说“欢迎、欢迎。” 当时他的中文还很不熟练,但是他那真诚的微笑却代替了所有的语言。


这次见面成为我们38年友谊与合作的开始。


个人的合作离不开时代。同时,两国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也始终承担着先驱的使命。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合作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一旦时机成熟,知识能量可以在跨文化的环境中集聚迸发,这对推动社会前进、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意义重大。


傅高义先生对两国人文交流所做的巨大贡献,可以写成一本书。本文篇幅受限,我仅举其中一点例子。


1998年春天,傅高义先生应邀来参加北京大学百年庆典。我们讨论了很多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他向我提出酝酿很久的一个合作研究计划,即以1972—1989这一时段为例,做一个历史学、政治学的跨学科研究,评估一下在历史洪流中,中、美、日三国如何努力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局面。这就是后来的“哈-北-东”项目。“哈”即哈佛,“北”指北大,“东”是东京大学。我和东京大学的田中明彦教授配合傅高义先生,组织了1999年在东京、2000年在哈佛的两次学术讨论会,并在2002年出版了“中美日关系1972--1989”一书。在该书序言中,傅高义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合作模式在经历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动荡不安后,还有多少被保留了下来?没有了1972-1992年的特殊条件,当时那种积极合作的精神还能不能在新的世纪里发扬光大?”


2001年初,美国小布什政府上台。华盛顿政治中出现了不少针对中国的“新保守主义”杂音。为了及时沟通情况,促进了解,尽量多做正向努力,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组织了一个阵容强大的访华团,基辛格、佩里、芮效俭、傅高义、李侃如、兰普顿等等都参加了。访华团除了见到了中国领导人之外,还特地来到北京大学,与北大青年学生举行了两个半小时的座谈。傅高义在评论美国的公众舆论对华态度时指出:“对于我们在历史上打交道不多的国家,美国公众是特别容易走极端的,非常容易从一个极端跳向另外一个极端。这在对华关系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傅高义先生以一己一生的努力,来纠正这种偏离。正如他在毕10年之功写出“邓小平时代”中所说:“我深知如果中国人和西方人能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世界的未来会变得更好,而这又要求双方达成更深的理解。”


傅高义先生博学、睿智、通达、包容。他的跨文化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都非常人所及。有时我甚至会觉得他有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们的品格特征,那是人类精神的某种遗传。同时他也有一种中国的“古君子之风”:谦虚、好学、乐于帮扶、善待友人。


2015年,傅高义85岁了。深秋季节,他又一次来到中国,为他的两本新书收集资料。在一次去西南地区旅行途中,旧疾发作,他不得不到当地一个基层医院就医。回到北京之后他才告诉我那一段殊不寻常的经历。为了减少为他诊治的中国年轻医生的顾虑和压力,他打开手机上了“百度”,和医生们一起查资料,讨论病情,做手术前的准备。他这样说:“我信任他们。” 信任,他以自己的生命健康相托。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何等基本,又何等珍贵。傅高义先生留下的这份精神遗产,以全部生命写就,并将在中美人文交流中继续鼓励我们前行。

人访问

更多文章

  • 宋怡明(Michael Szonyi):傅高义,印证中美友谊、交流与合作的烙印2021年01月20日

    参加这样的纪念活动使我们有机会去深入思考傅高义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和他的关系。正如我之前所说,我觉得我们可以把傅高义先生看成一个传教士,不是说给某一个宗教教派传教, 而这是给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理念传教。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袁明:傅高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021年01月20日

    傅高义先生的突然离世,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前他一直在与王缉思教授联系,希望中美两国的学者,能够在中美关系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呼吁中美两国加强合作,妥善处理分歧。为此他还起草了一份倡议书。这是他留下的一份遗愿,也是留给我们的一份作业。我初识傅高义先生,是在1983年深秋。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项子明先生应邀访问哈佛大学,我担任陪同翻译。当时正值中美两国人文交流中断多年后又...

  • 斯蒂芬·沃格尔(Steven Vogel)教授追忆父亲傅高义先生:我的父亲,重塑自己、启发世界2021年01月20日

    希望在前进的过程中,我们能更多地从全球角度来思考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而这或许可以成为我父亲所留下的可传承的一部分。

  • 黄仁伟:三件往事追忆傅高义教授2021年01月20日

    他是我的老师,也是研究中国问题最好的美国学者。

  • 朱英璜:傅高义,真正了解中美文化、历史和价值观的学者2021年01月20日

    近几年中美关系的恶化使人忧心,中美两国都需要更多像傅高义教授这样能够真正了解彼此文化、历史和价值观的学者,可以客观地看待彼此的优缺点,也懂得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尽自己所能帮助弥合彼此认知上的鸿沟。

  • 姜江:尊重多样、治学严谨,发展健康中美关系的傅高义2021年01月20日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美关系遭遇严重困难,而傅高义教授像任何真正关心中美关系的负责任的学者一样对此表达了关切,并呼吁采取正确的行动来处理中美关系。他与其他学者共同警告称:将中国视为敌人会损害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利益。尽管存在分歧,两国仍应努力进行对话和交流。

  • 傅高义教授学生胡晓江教授追忆导师:不同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桥梁2021年01月20日

    我们作为中国人继承傅高义教授遗产的最好办法是重视他对中国提出的最宝贵的建议,让更多的外国朋友变成傅高义教授这样的人,也让更多中国人变成傅高义教授这样的人。

  • 哈佛大学教授叶志敏(Winnie Yip):为人正直、道德高尚的傅高义先生2021年01月20日

    他的成就和影响不仅限于学术,也体现在与人交往方面,他非常谦逊、和善、有人情味。这就是他给我、研究中心及周围每个人留下的印象,我们将带着傅高义先生对生活和世界的美好愿景,继续前行。

  • 贾庆国:傅高义教授,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伟大的学者2021年01月20日

    虽然傅高义教授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仍将与我们同在。他将始终激励我们做好学者,做正直、善良的人,并在促进中美两个伟大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 刘江永:追忆我的良师益友,傅高义教授2021年01月20日

    傅高义教授与中国、日本和美国年轻人的交往似乎更加密切,他把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今天,中美两国再度携手、守望相助,努力构建一种新型关系。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日、美三国要携起手来,和平共处,这有利于形成更具建设性的关系。

  • 哈佛大学副教务长、著名汉学家欧立德(Mark Elliott):沟通交流桥梁的建设者傅高义教授2021年01月20日

    如果没有傅高义教授在诸多领域已经完成的探索与钻研,我们无法到达今天的位置。展望未来,我们在中美关系领域还有很多事要办好。让我们所有人将傅高义先生的精神遗产作为未来工作的指南,并尽我们所能去实现我们的美好愿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