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i 导 读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两个月以来,其政策的反复无常和保守主义转向引发了美国社会的剧烈震荡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吴心伯在近期赴美交流后指出,“翻天覆地”是美国人描述特朗普总统时最常用的词汇,其政策范围和力度远超预期。吴心伯进一步分析认为,美国的右转倾向主要由内部社会经济矛盾激化和国际优势地位下降所驱动,这一趋...
2025-03-27小 i 导 读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俄罗斯的态度发生重大转变,试图改善美俄关系,同时调整其全球战略布局,这一系列举动对中美俄三国关系及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澳门大学国际关系教授王建伟认为,从短期看,美俄走近似乎并不是坏事;然而从长期来看,美国结束俄乌战争的一个重要动因可能是为了将战略资源转移到印太地区以集中对付中国,这种“联俄抗中”的潜在动机对中美关系存在风险。他同时强调,由于美俄之间缺乏共同的战...
2025-03-27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栋在《北京大学校报》头版头条撰文,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启新程 引领“再全球化”奋力向前》。
2025-03-20小 i 导 读特朗普执政以来,其“越顶外交”及对俄乌战争的快速终结意图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副院长林民旺撰文指出,特朗普试图通过“牺牲”乌克兰构建中美俄“多极世界”,令印度等国深感焦虑。他用“拜登种花,特朗普收果”形象地描述了美国政策连续性断裂的影响:印度在拜登时期因过度倾向美国失去战略平衡,暴露对中俄的真实态度,陷入双重外交困境。本文经作者授权转发。2019年8月15日,印度...
2025-03-26小 i 导 读面对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如何突破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特邀专家林毅夫近日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只要把国内的事做好,不管外部环境如何,我们总能乘风破浪前进。沿着我们的道路,用好我们的优势,一定可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是一个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大经济体。所以我对中国经济的判断是,只要把国内的事...
2025-03-25小 i 导 读“中国红利”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人口红利”,而是已演变为人才、技术和科研等综合优势。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员毛克疾在《中国日报》撰文指出,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供应链网络,以及广阔的工业生产和应用场景,正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普工红利、技工红利、工程师红利和科学家红利作为“中国红利”的四个层面协同作用,将迸发出史无前例的生产力,促进全球繁荣与技术进步。本...
2025-03-2411-16 | 王栋:解读中美元首视频会晤 |
12-01 | 王勇:中美混双再续“乒乓外交”佳话 越竞争越需要人民间的友谊 |
11-26 | 王勇:美多数人为啥不认为美国是民主好榜样? |
11-17 | 王勇:中美峰会为何是关键阶段的战略对话? |
03-08 | 贾庆国:线下外交活动今年恢复情况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