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份美国及国际民调显示,中国的形象在美国民众中有所缓和,在全球范围内的好感度也在提升。卡特中心《中美印象》(US-China Perception Monitor)中文网站执行主编及英文网站高级作家张涓撰文称,美国智库Third Way和皮尤研究中心等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倾向于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而非敌人,同时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对中国的积极评价正在增加。
2025-08-28近年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智库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区域国别学作为一级学科地位的确立,反映出党和政府对国际问题研究的重视和新要求,也是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新阶段中,国内高校和智库自觉适应变化的关键步骤。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特约专家王逸舟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采访,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智库的发展、区域国别学在国际问题研究智库发展中的作用和南京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智库建设的有关问题发表观点。
2025-08-28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聘正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研究助理张学玉撰文认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面临着结构性张力与挑战,因此需要构建系统性、前瞻性、包容性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为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变革与风险,中国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系统阐述了其全球治理主张。该理念强调协商对话而非技术对抗,主张共同安全而非单边垄断,不仅回应了全球南方国家对公平技术秩序的呼吁,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在治理分裂、信任缺失背景下可行的合作路径。
2025-08-206月26-27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未来中美关系项目联合在京举行“中美新生代学者论坛”。会议期间的6月26日中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国际战略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特邀专家王缉思应邀与会发表了午餐演讲。在分享了过去几十年在中美人文交流方面的经历、故事与思考后,王缉思教授回答了与会的中美学者的提问。在中美人文交流仍然面临诸多困难的背景下,王缉思教授的发言引人思考,鼓舞人心。
2025-08-20亚洲安全与经济进程始终受到域内外力量互动的深刻影响。中国日报中国观察主任宋平撰文指出,过去美国学者提出的“两个亚洲”概念的叙述与现实不符。尽管存在历史遗留问题与安全关切,目前多数亚洲国家仍倾向于通过对话与合作管控分歧,区域一体化进程仍在持续推进。事实表明,亚洲发展的真正障碍来自外部的持续干预,未来仍需在内外力量互动与自主发展之间寻求平衡。
2025-08-20近期,美国政府在与盟友进行关税谈判后,多次高调宣布获得数千亿美元的投资承诺,但各方对投资结构与利润归属的表述却大相径庭。韩国、日本和欧盟虽分别宣布“投资”3500亿、5500亿和6000亿美元,但多为贷款或担保,缺乏正式联合声明,美方则强调“绝大部分利润归美国人民所有”。在这种表述错位下,外界纷纷质疑这些“投资”是否真能落地,又或只是政治意图主导下的“注水游戏”,各国媒体表述不一。
2025-08-0711-16 | 王栋:解读中美元首视频会晤 |
12-01 | 王勇:中美混双再续“乒乓外交”佳话 越竞争越需要人民间的友谊 |
11-26 | 王勇:美多数人为啥不认为美国是民主好榜样? |
11-17 | 王勇:中美峰会为何是关键阶段的战略对话? |
03-08 | 贾庆国:线下外交活动今年恢复情况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