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聘正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研究助理张学玉撰文认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面临着结构性张力与挑战,因此需要构建系统性、前瞻性、包容性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为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变革与风险,中国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系统阐述了其全球治理主张。该理念强调协商对话而非技术对抗,主张共同安全而非单边垄断,不仅回应了全球南方国家对公平技术秩序的呼吁,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在治理分裂、信任缺失背景下可行的合作路径。
2025-08-20贾庆国认为,西方(尤其美国)对 “中国威胁” 的担忧,与中国实际意图、行为关联不大,实则反映西方自身的战略与意识形态不安全感;若将中国定义为预设对手,可能导致双方走向对抗。贾庆国呼吁通过扩大外交渠道、促进教育文化交流、深化经济伙伴关系等务实措施,增进中美互信与理解。尤其是进一步推进文化教育层面的沟通以及学术交流,对于深入理解中国观点意义重大。
2025-08-206月26-27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未来中美关系项目联合在京举行“中美新生代学者论坛”。会议期间的6月26日中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国际战略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特邀专家王缉思应邀与会发表了午餐演讲。在分享了过去几十年在中美人文交流方面的经历、故事与思考后,王缉思教授回答了与会的中美学者的提问。在中美人文交流仍然面临诸多困难的背景下,王缉思教授的发言引人思考,鼓舞人心。
2025-08-20亚洲安全与经济进程始终受到域内外力量互动的深刻影响。中国日报中国观察主任宋平撰文指出,过去美国学者提出的“两个亚洲”概念的叙述与现实不符。尽管存在历史遗留问题与安全关切,目前多数亚洲国家仍倾向于通过对话与合作管控分歧,区域一体化进程仍在持续推进。事实表明,亚洲发展的真正障碍来自外部的持续干预,未来仍需在内外力量互动与自主发展之间寻求平衡。
2025-08-20近期,美国政府在与盟友进行关税谈判后,多次高调宣布获得数千亿美元的投资承诺,但各方对投资结构与利润归属的表述却大相径庭。韩国、日本和欧盟虽分别宣布“投资”3500亿、5500亿和6000亿美元,但多为贷款或担保,缺乏正式联合声明,美方则强调“绝大部分利润归美国人民所有”。在这种表述错位下,外界纷纷质疑这些“投资”是否真能落地,又或只是政治意图主导下的“注水游戏”,各国媒体表述不一。
2025-08-07美国2026年中期选举临近,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国际院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特邀专家孙鸿就2026年美国中期选举对特朗普执政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孙鸿系统梳理了1986年至2022年美国中期选举的历史脉络,清晰呈现了不同阶段总统所属政党的席位得失与政治经济动因。同时,孙鸿重点阐述了2026年中期选举的运作机制与关键变量。
2025-08-06| 11-13 | 习近平会见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让两国民众越走越亲 |
| 11-16 | 王栋:解读中美元首视频会晤 |
| 12-01 | 王勇:中美混双再续“乒乓外交”佳话 越竞争越需要人民间的友谊 |
| 11-26 | 王勇:美多数人为啥不认为美国是民主好榜样? |
| 11-17 | 王勇:中美峰会为何是关键阶段的战略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