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2026年中期选举临近,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国际院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特邀专家孙鸿就2026年美国中期选举对特朗普执政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孙鸿系统梳理了1986年至2022年美国中期选举的历史脉络,清晰呈现了不同阶段总统所属政党的席位得失与政治经济动因。同时,孙鸿重点阐述了2026年中期选举的运作机制与关键变量。
2025-08-06当地时间7月28日至29日,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及贸易代表格里尔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中美经贸会谈。根据会谈共识,双方将继续推动已暂停的美方对等关税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90天。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赵明昊撰文认为,本次会谈体现出中美双方都认为经贸关系需要“稳起来”并希望以深入、建设性的方式“谈下去”
2025-08-06全球化遭遇逆流之际,中国持续展现韧性并引领“再全球化”进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特聘副研究员高丹在《国际展望》撰文,分析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继续秉持平等协商、开放创新、同舟共济与坚守正义的原则,不断提升全球化韧性,引领“再全球化”进程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不断发展。
2025-08-062025年7月18日,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成功举办第十五届“美国的战略走向与中美关系”研讨会,来自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复旦大学的近20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主持会议并致辞。
2025-07-232025年7月20日,“当代国际政治丛书”30周年与中国国际关系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出版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巍在会议上做主题发言。从早期引进西方理论到如今建设自主知识体系,该丛书对中国国际关系学术发展影响深远。李巍认为,理论创新的核心在于提出具有现实关怀的真问题,而非盲目追随西方研究方法,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问题已从“和平融入世界”转向“如何引领世界”。他强调,重大的理论创新一定是回答重大而迫切的经验问题,当前国际关系重大问题都源自中国的崛起进程以及美国的霸权演变。最后,他期待“当代国际政治丛书”继续立足与中国有关的重大问题,成为理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一条线索。
2025-07-2311-16 | 王栋:解读中美元首视频会晤 |
12-01 | 王勇:中美混双再续“乒乓外交”佳话 越竞争越需要人民间的友谊 |
11-26 | 王勇:美多数人为啥不认为美国是民主好榜样? |
11-17 | 王勇:中美峰会为何是关键阶段的战略对话? |
03-08 | 贾庆国:线下外交活动今年恢复情况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