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巍:重新近观美国之后的思考

人访问

2024年4月24日,第22期人大美国研究学术报告会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办。本文根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达巍的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再度近观美国的感受与五年之前有何不同?对于中美关系和美国社会又有哪些观察与思考?

做好区域国别研究离不开频繁的行走和交流。通过过去十个月内多次赴美开展国际交流,我们再度近观美国的感受与五年之前已有诸多不同。对于中美关系和美国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可总结为如下几点。

第一,对中美关系的结构性认识:双方竞争性格局已经定型。在过去几年中,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的认知已经固化,要根本改变美方的总体认知至少在短期内是不可能的,也不是仅仅靠沟通、消除误解就能够达到的。首先,美国及其盟友已完成对华战略定性。在不同场合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中,美日韩学界对中国的联合排斥,以及美日韩学者普遍将中国视为对手国家的情况非常普遍。西方国家在观念层次看中国已接近“第二次冷战”的态势。在这种氛围下,中国学者的声音往往陷入孤立;即便是美国的知华学者在美国国内的声量也非常有限。其次,美国社会各界对华认知已经成型。美国内部对中国的战略意图存在普遍误解,认为中国有明确意图取代美国,试图与俄罗斯联手推翻现行国际秩序,构建平行的国际体系,与中国有关的各种“阴谋论”盛行,一些前政府官员,军队、执法和情报机构成员以及右翼媒体界最为突出。

第二,对中美关系短期走向的判断:稳定与风险因素并存。目前,中美关系相较前两年有所稳定,但这种稳定状态非常脆弱且未必可持续。自两国元首旧金山会晤后,中美关系出现了一些利好因素。中美禁毒合作成效良好,两军交流稳步推进,人工智能对话合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些都对稳定中美关系产生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中美关系缺乏深层次的共同基础,加之2024年美国大选带来的不确定性,中美关系目前的稳定状态未必能够持续。

短期内中美关系主要面临如下风险。首先是台海局势。目前,台湾地区候任领导人赖清德即将进行的“5·20”就职演说影响不容乐观。未来在其寻求连任时,台海局势可能面临更大风险。其次是乌克兰危机。美国不满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经贸往来,认为“中国在帮助俄罗斯建设国防工业”,同时也关注中国对朝俄走近的反应。再次是经贸和科技问题。美国担忧所谓“中国产能过剩”问题,有可能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出台新一轮的关税措施。最后是南海问题。中菲仁爱礁冲突是否会引起中美关系紧张,甚至触发《美菲共同防御条约》,是短期内中美关系最大的风险因素。

第三,对美国社会的总体观感:美国经济、社会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诚然,美国确实存在政治极化、贫富差距、种族矛盾、治安恶化、毒品泛滥等一系列问题,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美国社会对于社会动荡有着相对较高的容忍程度。我们需要在美国社会的语境下看待美国的内部问题。

美国目前的社会矛盾并未伤及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根基。第一,美国的自然禀赋优势没有改变。第二,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没有衰退。尤其是在加州等地,互联网经济高度繁荣,人工智能(AI)引领的科技创新日新月异。AI技术可能导致爆炸性经济增长,有可能给美国解决当前的社会矛盾带来机会。第三,美国精英大学的高等教育质量没有下降。近期美国精英大学因中东问题爆发激烈抗议,引发警方强烈介入和全球关注。这些问题看起来全是“乱象”,但是需要看到另外一面,在冲突和动荡中的青年一代实际上在思考重大全球问题,思考如何实现社会正义,如何平衡自由与秩序。这是未来任何国家的领袖人才都需要的品质。一国的国际影响力总是有升有降,美国的影响力当前是在下降周期内的。但是美国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国际关系中的最重要行为体的地位在可见的未来不会改变。

第四,关于中美人文交流反思。疫情之前,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普遍认为,世界的未来在中国,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从而愿意来中国开展交流与合作。疫情发生后,中美之间许多交流中断,美国社会逐渐开始适应“没有中国的生活”。这种惯性使得美国社会形成了新的认知,即“没有中国的生活”也可以正常运作。因此,即美国企业、美国学生来中国的积极性也很难恢复到之前水平。

美国国内其实不乏理性、温和的力量。在美国旅行交流,我们总能听到欢迎中美人文交流的声音,美国大学欢迎中国学生的政策也没有改变,在日常生活中,美国普通民众也没有明显的反华情绪。事实上,对华极端强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某些小圈子内部。对于美国普通民众而言,尽管对中国存在一些疑虑和偏见,但所谓“中国威胁”并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因此,中国在促进两国人文交流方面还有很多开展工作的空间。

第五,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战略竞争。中国领导人已经多次阐述了中方的立场,也就是中国不同意美方用战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这一立场是非常有远见的。中国需要在战略上保持必要的“松弛感”,而这种“松弛感”是建立在真正的战略自信之上的。需要看到,美国是对华战略竞争的发起者,但中美竞争在美国社会的影响是有限的。美国的社会管理方式、经济政策、创新政策、教育政策受中美竞争的影响是有限的。相比之下,我们要警惕不要让我们各领域的政策过度地受到中美竞争的牵扯。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只要我们自己不犯错误,美国要想“竞赢”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经常讲战略自信、战略定力、以我为主,这些概念非常好,其实质是围绕中国如何更好地发展自己而不是围绕如何与美国展开一场“老大”“老二”之争来制定各方面的政策,做好各方面工作。

最后,中国从事区域国别研究的学者和青年学生应该尽力多参加国际交流。这样可以获取对研究对象真实的认知,对教学科研、人才培养都大有裨益。

原文:人民大学国政评论2024年5月6日

人访问

更多文章

  • 达巍:重新近观美国之后的思考2024年05月21日

    2024年4月24日,第22期人大美国研究学术报告会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办。本文根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达巍的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再度近观美国的感受与五年之前有何不同?对于中美关系和美国社会又有哪些观察与思考?

  • 达巍:“三个美国”之争与中美关系的未来2024年04月04日

    拜登政府第一任期已进入最后一年。如果从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台算起,美国共和、民主两党已分别在一个总统任期大幅改变和调整美国对华战略。2023年11月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之后,中美关系出现了某种企稳的态势,不过多数人认为,这一局面未必能持续很久。从短期美国政治动态看,如果共和党候选人在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美国内外政策可能会再次出现重大调整,进而也会对美国对华战略及中美关系产生重大冲击。从更长期和宏观...

  • 达巍:现行国际秩序演变的方向与中国的选择2023年10月18日

    【摘要】中国与西方国家使用不同术语来描述现行国际秩序,双方对国际秩序的认识也确实存在明显差异。但是仔细分辨之后,又能发现中国与西方的国际秩序观实际上重叠之处远大于差异之处。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秩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变化。一方面国际格局的变化导致西方国家认为现行国际秩序遭到新兴大国挑战,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内部对全球化的不满则导致一些西方国家主动挑战现行国际秩序...

  • 达巍:如何实现台湾问题的新稳定?2022年08月30日

    50年来,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过去几年,很多观察家都认为,中美在台湾问题上已陷入行动与报复的恶性循环,这使台海成为唯一可能引起中美有意识冲突或战争的地区。在明知台湾问题危险性的情况下,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仍然在8月2日一意孤行访问台湾,并造成中美最新一轮的紧张。中国政府和学者已对佩洛西的错误给予了猛烈批判和恰当反制。由于中国政府的反制措施得当且克制,人们在佩洛西访华...

  • 达巍 周武华:中外人文交流为世界注入“稳定剂”2022年05月18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高度出发,从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从弘扬中华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高度出发,极富创造性地提升了中外人文交流理念,卓有成效地拓展了中外人文交流工作,为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开辟了全新空间,为世界各文明间的交流提供了强大助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世纪疫情,中外人文交流为世界注入了“稳定剂”“粘合剂”,也...

  • 达巍:借俄乌冲突之势,谋全球战略之局2022年05月14日

    对美国拜登政府而言,俄乌冲突既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也是一次宝贵的机遇。在大国关系、全球化走向以及美国对外战略路径选择这三个维度上,俄乌冲突及其产生的连带影响都对拜登政府产生了强烈冲击。同时,这些冲击的方向又与近年来美国两党决策者推动的战略调整方向基本一致。拜登政府借俄乌冲突之势,谋全球战略之局,客观上成为世界几大力量中心中获益最多的一家。当然,调整与变化必然带来不确定性。美国的短期收益能否延续而...

  • 达巍:《上海公报》的核心是面对世界新格局的大胆调适2022年03月30日

    50年前的1972年2月21日到28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两国于2月28日共同发表了《上海公报》。(点击链接,回顾“与世界对话·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纪念论坛”活动)今天人们回顾那段历史并再读《上海公报》时,讨论较多的是其对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的重大意义,这无疑是正确的。不过,《上海公报》更宏大的意义,则在于其体现出的国际格局与大国战略之间的互动。国际格局就像地壳运动,其变迁与重组对大国关系会产生根本性的...

  • 达巍:50年前中美何以破坚冰?当今如何“再破冰”?2022年03月24日

    2022年3月7日,《环球交叉点》主持人袁鸣对话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达巍,就当今变化莫测的中美关系进行深度访谈。达巍将中美关系划分为三大阶段,指出目前中美之间进入新的冰封时期。中美之间具有两大共同利益,全球合作与和平共处,这正是中美之间打破坚冰的驱动力。为实现“中美再破冰”,我们要重视民间人文交流和中美高层决断的力量。以下是访谈实录,与读者分享。袁鸣...

  • 专访达巍:中国再出发,稳定中美关系时不我待2022年01月06日

    2021年刚刚过去,在这一年里,中美两国元首三次互动,两国外交团队也先后在阿拉斯加、天津、苏黎世、罗马四次交锋。除此之外,围绕气候变化、新冠病毒溯源研究、孟晚舟事件解决等一系列博弈与合作也给这一年的中美关系带来了许多挑战与看点。当历史的步伐已经迈进2022年,中美关系又将如何?这一年对于中美两国各自来说都会有重要的政治议程,中国将召开党的二十大,美国也将迎来又一次中期选举。而对于中美关系来说,2022年是...

  • 达巍:选择国内战略 定位中美关系2020年04月20日

    国内战略取向是影响中美关系走向的重要因素。过去40年,中美两国国内战略取向的契合是中美关系取得突破、发展并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当前,中美两国国内战略取向的差异,也是中美关系面临范式性转折的重要原因。下一阶段中美如何选择自己的战略、如何认知对方的战略,将是决定未来中美关系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1978年12月16日,经过半年的艰苦谈判,中美两国政府同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