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刘丽娜:美国给世界的印象映射其“莫名恐惧”

2020-08-17 10:30
人访问

在中美关系和全球治理面临挑战的关键时期,为增进中美两国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发挥公共外交、民间外交和智库外交对于两国关系的重要意义,2020年7月9日,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中美智库媒体视频论坛”成功举行。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作为主要协办方之一参与组织此次论坛。论坛以“相互尊重、信任合作——把握中美关系的正确方向”为主题。三十余位中美双方政要、前政要、知名智库专家学者、资深中外媒体负责人围绕“当前中美关系的问题与挑战”和“未来中美合作的展望与建议”展开对话。本次论坛也旨在通过沟通与学术交流,夯实中美友好互信的人文与社会基础,增信释疑,合作向前。

新华社国际新闻高级记者刘丽娜出席论坛并发言,她认为在中美关系日益复杂的形势下,新闻记者应做到“三个努力”:努力做准确事实的报道者,努力做重要观念的正确解读者,努力做固定成见的破除者。

刘丽娜在论坛上发言


刘丽娜:

我是一名新华社的文字记者,曾经在美国华盛顿驻外工作。

15年前,我参加过一个国际媒体会议,当时有位资深的西方记者问我,在中国有些地方是不是还有女性会缠足。提问的人很认真,而我非常震惊。那一刻,我意识到,西方对于中国现实状况的了解多么有限。

今天,我们看到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上升。正如哈佛大学教授、《注定一战:中美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作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去年在接受我采访时曾说过,中美关系“在恶化前还会进一步恶化”(Things will get worse before getting worse)。如今看来,他所作出的判断似乎在应验。

在日趋复杂的形势下,新闻记者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在这里想分享三点个人观察,我把它总结为三个“努力”。

第一,努力做准确事实的报道者。事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在今天这个所谓“智能媒体时代”,或者说“后真相时代”,在信息分享中,社交媒体正在成为日益主导的力量。很多时候,是“情绪”甚至“想象”在引导着新闻报道,而不是“事实”,在涉及中美关系的一些新闻中也是如此。个人认为,作为严肃媒体,要持续地去对抗这种后真相的现象。

第二,努力做重要观念的正确解读者。我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中美关系中的很多误解和误读是因为语言障碍,正所谓“迷失在翻译中”。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中国人想表达的是“地球是个大家庭,各国共享同一个生态圈,拥有共同的未来,每个国家都有责任使它变得更美好。”但很遗憾的是,美国有高级官员在近日的讲话中,还在把“人类命运共同体”解读为“中国要按照其执政党的意图重塑世界”。这种看法显然是“零和博弈”思维,是夸张的恐惧,或者是一种“莫名恐惧”(Fake Fear)。这让我想到历史上一个典型的翻译失误,即对中国“龙”的翻译,龙的本意是有力量而造福世界的,但西方语义中,龙是强大而邪恶的力量。这是历史上西方人士遗留下来的一个对华错误认知。

第三,努力做固定成见的破除者。最近,在美方的叙事中,中国的形象通常被描绘成“不可信的大国”,它威胁世界,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而美国前外交官、中国问题专家傅立民在近期的一次访谈中说,他看到的中国并不是想谋求霸权,而只是想得到尊重。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得主、英国导演柯文思去年在一次专访中对我说,中国取得发展的奇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这种代价是西方国家不愿付出,甚至无法想象的。根据他的观察,很多中国人背井离乡,离开亲人,为的就是能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这种单纯而强烈的愿望,也正是支持中国人民日复一日努力工作的强大动力。

十年前,美国前财长盖特纳在他的办公室接受我专访期间问起我,该用哪个中国成语描述当时的中美关系。当时国际金融危机已使世界经济步入“大衰退”。我建议他使用“同舟共济”这个词。今天,我又想到了另一个中国成语“否极泰来”(或者说“物极必反”)。尽管当前中美关系看起来困难重重,但我认为,两个伟大国家终究会在新层面找到相互适应之路。我相信,这也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文章来源:本文根据新华社国际新闻高级记者刘丽娜在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于2020年7月9日共同主办的“中美智库媒体视频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