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i 导 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就此,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贾庆国在《人民政协报》撰文,指出讲好中国故事需客观认识国家成就与挑战,秉持平和、包容、开放心态,促进国际交流。这不仅是单向宣讲,更是相互学习的机会,既能够向外传递中国理念,也能反思自我进步;应根据不同受众特点,制定精准传播策略,把中国声音传播到全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为新时代的外宣工作锚定了方向。2025年到了,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亲近中国,我始终在探寻与实践。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客观、全面地认识我们的国家。回溯过往,我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从经济腾飞令数亿人口脱贫,到科技突破实现弯道超车,背后是制度优势、奋斗精神与智慧决策交织发力。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如产业转型、生态保护以及国际竞争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和挑战。清晰梳理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政策思路,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唯有对自身有着透彻且理性的认知,对外讲述时才能做到言之有物、真实立体全面。

此外,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平和、包容、开放的心态。平和,意味着秉持不卑不亢、不骄不躁的气度,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以一颗平常心同世界各国交流往来。包容,要求我们心胸豁达,坦然面对不同观点,对于外界的质疑也好、赞誉也罢都能冷静分析、理性回应,为交流营造宽松氛围。开放,就是要支持和鼓励国际交流互动,无论是文化交流、学术研讨还是经贸合作,有交流才有机会讲好故事。
还有,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单向的宣讲,更应是相互学习的契机。对外,精准输出中国的发展理念、道路与成就,让世界触摸真实中国的脉搏;对内,借由讲述过程,反躬自省现存问题,将他国的可取经验化为己用,查漏补缺,促使自身发展更上一层楼。
最后,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强调传播效果。不同区域、国家、群体的受众喜好、文化背景千差万别,倒逼我们采用精细化的传播策略。要把全球化表达、区域化呈现、分众化定制落到实处,用亲和灵活的传播方式,把中国声音带到世界各个角落。
原文:《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