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i 导 读
4月3日上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第八期“洞明书屋”分享交流会在学院图书馆洞明讨论室举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小明作为主讲嘉宾,与同学们交流研讨他的新著《冷战及其遗产(第二版)》。欢迎大家在公众号后台聊聊你对本书的理解与感悟,小i将挑选5位幸运读者,送出张小明老师亲笔签名的《冷战及其遗产(第二版)》一书哦!
《冷战及其遗产》一书第一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距今已逾27年了。《冷战及其遗产(第二版)》保留了第一版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基于最新的解密档案、相关研究文献,加以补充、修改和完善。虽然冷战早已结束,但冷战对当代国际关系和世界和平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仍未结束。四十多年东西方冷战给人类带来的启示、经验与教训,有待于认真总结与吸收。当前,世界正处于新旧日交替的历史转折时期,我们在观察世界大局的同时,既不能忘记历史,正视冷战的影响,也要面向未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趋势。只有注重从中国的角度考察冷战,中国的冷战史研究才会有更为坚实的基础,为国际学术界的冷战史研究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张小明,在北京大学先后获得国际政治专业学士(1985年)、硕士(1988年)和博士(1993年)学位,从1988年开始在北京大学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史和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已出版的学术专著包括:《乔治·凯南遏制思想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国际关系英国学派:历史、理论与中国观》(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从“文明标准”到“新文明标准”:中国与国际规范变迁》(九州出版社2018年版、2021年版)以及《乔治·凯南遏制思想研究(增订本)》(世界知识出版社2021年版)等。
内容简介
《冷战及其遗产(第二版)》对出版于1998年的《冷战及其遗产》作了补充、修改与完善,包括增加文献资料、改写部分章节等。该书以战争与和平为主线,尝试理论、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描述、理解与解释分别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和经济集团之间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斗争与较量,重点探讨冷战的起源、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冲突案例、核武器与冷战、冷战时期的东西方经济关系、联合国在冷战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世界与冷战、中国与冷战以及冷战的结束等相关历史问题,也思考冷战的遗产对冷战后世界的影响。
目 录
丛书总序
导言
第一章 冷战的起源
第一节 国际因素
第二节 国家因素
第三节 个人因素
第四节 冷战:多因素的产物
第五节 冷战的宣言
小结
第二章 冷战中的东西方冲突——个案分析
第一节 柏林封锁和柏林危机
第二节 古巴导弹危机
第三节 朝鲜战争
第四节 越南战争
第五节 安哥拉战争
第六节 阿富汗战争
小结
第三章 核武器和冷战
第一节 核革命
第二节 核外交
第三节 核军备竞赛和控制
第四节 核武器与“长和平”
小结
第四章 冷战中的东西方经济关系
第一节 两大阵营紧张对抗与东西方经济关系
第二节 缓和时期的东西方经济关系
第三节 新冷战和东西方经济关系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东西方经济关系
小结
第五章 联合国在冷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 大国一致的原则
第二节 冷战的战场和工具
第三节 东西方冲突的稳定器
第四节 冷战的结束与联合国的活力
小结
第六章 第三世界和冷战
第一节 “第三世界”的概念和第三世界的形成
第二节 在冷战的夹缝中
第三节 不结盟运动
第四节 第三世界在冷战中的得与失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和冷战
第一节 国共内战与冷战
第二节 “一边倒”
第三节 “两条线”
第四节 “一条线”
第五节 独立自主
小结
第八章 冷战的结束
第一节 冷战结束的标志
第二节 戈尔巴乔夫因素
第三节 遏制战略的效果
小结
第九章 冷战的遗产:继承与超越
第一节 冷战的性质
第二节 冷战的教训
第三节 冷战的影响
第四节 冷战思维
第五节 超越冷战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导言节选
东西方冷战是一个时间跨度很大、内容极其广泛的研究课题,本书自然无法论及冷战的每一个方面。冷战的遗产也是一个很大、很新和很不确定的研究题目。笔者力求依据下述思路来阐述和分析东西方冷战,思考和认识冷战的遗产。
第一,以战争与和平为主线。以什么为主线来写冷战,这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困扰着我的一大难题。我曾经考虑过用两大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之间的较量作为主线,来分析冷战。意识形态斗争在东西方冷战中无疑占有相当重要和突出的地位,从这个角度来写冷战也能给人以一目了然、简单易懂的感觉。但是,这样做势必导致对冷战的叙述和分析过于片面和简单化,容易使人误入歧途。因为意识形态斗争只是东西方冷战的一个方面而已,它并不能涵盖冷战的全部内容,冷战的结束也没有导致两种政治制度和观念较量的消失。我也想过以美苏关系为主线来写冷战。纵观东西方冷战的全过程,美苏是冷战的主角,两国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冷战的核心内容,它左右着冷战的发展方向。然而,以此为主线,很可能把一部冷战史写成美苏关系史,这也是我一直努力避免发生的事。经过反复考虑,最后我还是选择以战争与和平为主线来写本书。战争与和平一直是国际关系的主旋律,东西方冷战自然也不例外。冷战是两大政治、军事和经济集团之间的斗争,双方的目标都是抵制敌手的威胁、削弱敌手的力量和增强自己的影响。因此,安全问题,也就是战争与和平问题,无疑是东西方冷战的主题,贯穿冷战的始终。另外,冷战有着一个最基本特征,即它既是战争,也是和平。说它是战争,因为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对峙和冲突包括战场上的较量始终不断。说它是和平,因为冷战中的两个最主要角色美国和苏联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直接和公开的军事对抗。本书便是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展开分析和论述的。
第二,史、论、今相结合。从冷战开始后不久到今天,世界上已经发表的有关著述不计其数,今后肯定还会有这类的出版物源源不断地问世。有关冷战的著作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写法,但是目前已有的著述大多数是历史学家的产品,注重史料的运用和考证以及历史过程和事件的详尽描述,而且其中不乏精品佳作。冷战已经成为一个历史现象,有关冷战的研究无疑属于历史研究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是一部历史著作。但是,笔者在注重史料运用和史实叙述的同时,力图借用一些国际关系理论的分析框架、方法与概念,来阐述和分析冷战这一历史现象,希望能把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的研究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一直对历史特别是国际关系史和外交史情有独钟,同时对国际关系理论家提出的分析框架、方法和概念颇感兴趣,并且努力运用国际关系理论来指导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理解东西方冷战史也是为了帮助我们认识今天以及今后的国际关系。历史的发展总是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冷战后的国际关系是从冷战时代的国际关系中发展而来的,不能把两者完全割裂开来。东西方冷战已经给冷战后的世界留下了一份丰厚的遗产,其影响有多大、多深,有待于人们不断认识。因此,搞清四十多年的冷战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影响,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这也是笔者写作本书时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同时,虽然冷战是一个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带有自身的特殊性,但是它所体现出来的不仅是其自身特有的东西,包括两种政治观念和制度之间的较量,而且反映世界上主要大国之间传统的处理相互关系的方式。因此,把冷战当作一个研究个案,从中总结大国斗争的特点和规律,显然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它有助于我们分析当下和今后的国际关系。历史、理论和现实相结合,可以说是笔者努力追求的一个研究方向。
第三,专题研究。东西方冷战及其遗产是一个相当大的研究课题,一本书自然难以穷尽。另外,冷战史同战后国际关系史、主要大国的外交史都有很多重复的地方,所以有关冷战的著作很容易成为现有的国际关系史、大国外交史书籍的翻版。主要出于上述考虑,本书基本上不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来写冷战,而是就几个我认为最为重要的专题,来探讨和分析东西方冷战及其影响。在选择研究专题时,笔者也尽可能选取一些过去常常为冷战史学者所忽视或论述不够充分的问题,例如冷战中的东西方经济关系、第三世界和冷战、核武器与冷战以及联合国在冷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由于这种专题研究的性质,本书各章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第四,重视中国因素。美苏关系无疑是东西方冷战的核心,但是其他地区和国家在冷战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应当被忽视。中国是冷战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许多冷战中的重大事件同它密切相关。中国的国共内战与冷战有很大的关联性;探讨新中国在冷战中对外战略的得与失、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冷战时期新中国外交的历程。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大多数西方冷战史学者的著述通常忽视中国因素。作为中国的学者,应当克服这种研究倾向,重视对中国在东西方冷战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和分析。只有注重从中国的角度考察冷战,中国的冷战史研究才会有更为坚实的基础,才能为国际学术界的冷战史研究作出最大的贡献。
第五,尽可能利用最新的研究材料和研究成果。随着冷战走向终结,世界范围有关冷战的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首先,这是因为冷战的结束使得历史学家可以对冷战的产生、发展以及终结的全过程进行考察,冷战史研究的领域得到大大拓展,不像过去主要限于冷战起源以及某些重大事件的研究。同时,冷战结束也使得学者可以观察和分析冷战给冷战后世界所留下的遗产。其次,冷战研究者拥有越来越丰富的研究素材,特别是历史文献。由于苏联、东欧的政治剧变和冷战的结束,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以及东欧国家开始把冷战时期的大量档案文件解密,供历史学家使用。同时,今天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在开放官方档案方面所迈出的步伐也比冷战时期要大得多。近年来,中国不少当事人纷纷发表回忆录,一些重要的档案文献也公之于世。外交史研究的繁荣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供研究的档案的多寡。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国家的大量档案文献被解密,冷战史学者可用的研究素材不断丰富,从而带来一大批有关冷战史的著述问世和该领域研究的繁荣。另外,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的发展让人们日益深刻地感觉到,冷战虽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它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不少人士开始思考这种影响,并且在文章与著述中探讨这个问题。因此,在新旧交替的时期,人们有必要研究冷战的遗产,也已经有了一些这方面的研究素材。最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东欧以及中国等国家的冷战史研究发展迅速,研究队伍在日趋壮大,学术成果不断增多。其结果是打破了过去在冷战史研究领域那种基本上由美国学者一统天下的局面,也促进了世界范围冷战史研究的繁荣与发展。前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研究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工作,不仅为国际范围的冷战史研究丰富和充实了历史材料,而且提供了新见解与新视角,正在为该领域的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冷战结束后,来自东西方的冷战史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加强,共同推动该领域研究的向前发展。因此,本书努力使用最新的研究材料,特别是新近解密的官方档案,吸收国内外同仁的最新研究成果。
原文: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