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i 导 读
2013年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经过十余年耕耘,“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国覆盖全球六大洲,成果惠及更多民众,为伙伴国家收获切实利益、实现经济繁荣创造更多机遇。
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栋在《北京大学校报》头版头条撰文,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启新程 引领“再全球化”奋力向前》。文章认为,中国正通过“一带一路”实践,为“全球南方”国家发展创造更多机遇,推动“新兴国家”成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力量。此外,文章指出“一带一路”是中国引领“再全球化”的最佳例证和最优路径。“再全球化”并不是“新”全球化,而是通过内部改革来升级现有国际架构,是中国嵌入式崛起的一部分。未来,中国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本文约3600字,读完约10分钟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启新程
引领“再全球化”奋力向前


“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及其途经城市分布地势图
“一带一路”过往与新的启程
2013年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到了2023年,经过十年耕耘,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五通”建设硕果满园。“一带一路”的合作伙伴国覆盖全球六大洲——非洲(52个)、亚洲(40个)、欧洲(27个)、北美洲(13个)、大洋洲(11个)和南美洲(9个)。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形成了300多个合作项目。互帮互助、互信互惠,“一带一路”使得约4000万人摆脱贫困,创造了40多万个就业岗位。
2013年-2023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超21万亿美元,年均增速达6.4%,高于同期中国整体外贸增速和全球贸易增速。从2024年10月的“一带一路”贸易额指数综合指数来看,数值为207.42,较上期增长3.4%,显示出2024年“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贸易活动持续增强,经贸合作势头强劲。1-10月,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贸易总额为15742.77亿美元,同比增长4.53%;我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89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3%。“一带一路”突破了旧有全球化的制度壁垒与不公平结构,着眼于通过互联互通合作,“五通”建设多管齐下,不仅在经济上进行“共赢”的合作,也在政治、文化、民生等方面推进互惠的探索。
基于多元领域的合作初心与共建目标,所以“一带一路”倡议才有了其标志性品牌——中欧班列,截止到2024年11月,已累计开行超10万列,联通中国境内125座城市,通达欧亚30多个国家。这也才有了支持创新行动计划的“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目前,我国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与144个共建国家签署了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才有了“鲁班工坊”在多国多地落地生根,正竞相开花斗艳;才有了“菌草技术”为“一带一路”农业发展开辟全新的道路;才有了杜伊斯堡市再成为繁忙的货运中心,仅物流行业就创造就业岗位超2万个……从“硬联通”到“软联通”“心联通”,从标志性的大工程到“小而美”的项目,“一带一路”成果惠及更多民众,为伙伴国家收获切实利益、实现经济繁荣创造了更多的机遇。

“一带一路”共建的标志性品牌——中欧班列
“一带一路”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中扩大“朋友圈”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一年后,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总部提出了“新型国际关系”这一概念,并全面阐述了“新型国际关系”所倡导的合作共赢的核心理念,提出“新型国际关系”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途径。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就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道路、创造条件,实质上就是要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共建“一带一路”的150多个伙伴国家拥有不同的发展历史、不同的政治体制、不同的治理模式,而150多个国家能够在战略政策上进行沟通,在基础设施上升级联通,在投资贸易上深化合作,在人文交流上拉紧纽带,正是因为“一带一路”是一条能够实现共赢的“繁荣之路”,一条能够越走越宽的“幸福之路”,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的“合作之路”,是一条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新路”。
共建“一带一路”的伙伴国共150多个国家,大多分布在“亚非拉”地区,是“全球南方”“新兴国家”的主要范围所在。中国正通过“一带一路”实践,为“全球南方”国家发展创造更多机遇。作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是我国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核心内容。开放,需要勇气,更加需要底气。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过程中不仅“获益”,同时“出力”。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积贫积弱,到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保持十余年。我国实现了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垄断,意味着全世界不只有一条通往繁荣的道路,意味着“全球南方”有能力结合各国的国情,探索自主的发展道路,追求自主的发展目标,制定自主的发展战略。在“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的指引下,作为“全球南方”重要一员,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携手合作,“一带一路”正是以“硬实力”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升级,将“全球南方”在内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家联系起来,突破国家的界限,推动共建国家实现经济增长。近年来,“全球南方”“新兴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这个充满活力与潜力的集体,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履行国际义务,展现国家担当,逐渐成为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力量。

“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部分经济走廊和港口群分布
“一带一路”在“再全球化”中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战略自信,勇于担当作为,开创共建‘一带一路’更加光明的未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全球化”的起起伏伏。尤其自2017年开始,“逆全球化”“反全球化”声势再起。笔者在2018年出版的《再全球化:理解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新视角》一书中提出了“再全球化”的概念。“再全球化”是指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对全球化进程的改革,以及这种改革所产生的模式升级与扩容效应。从大历史角度看,全球化意味着世界秩序的一次又一次“扩容”。“再全球化”就是中国所积极推动的新一轮全球化的扩容,在这个过程中,“一带一路”倡议为改革现有国际秩序提供了新方案与新思路。“一带一路”是中国引领“再全球化”的最佳例证和最优路径。
传统的全球化以“中心-外围”经济结构为基础。这种发达国家为“中心”与外围国家之间的“二元格局”,造成明显差距与显著不公。而当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全面崛起,中国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全球化不再是“二元格局”,全球化的利益更不能以发达国家独享,而是“一人好不如大家好”,这正是“和谐统一,天下大同”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包容哲学。“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正是以儒家思想为底蕴,展现出中国推进“再全球化”方式的开放性、柔和性与务实性。“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的平台,也是政治往来的纽带。笔者认为“再全球化”正是由经济导向的全球化走向政治导向的全球化,“再全球化”并不是推倒全球化,而是翻转全球化,将由大资本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格局转变为由底层草根民众主导的政治全球化。“再全球化”并不是“新”全球化,不是中国等新兴国家另起炉灶,而是通过内部改革来升级现有国际架构,是中国嵌入式崛起的一部分。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新型国际关系”的推进与“再全球化”的前行都面临挑战与风险,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不可逆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大势不可逆转,和平发展共赢的多国合作不可逆转,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人类向前发展更不可阻挡。未来,在“再全球化”时代,中国将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一道,以开放的、柔和的、务实的方式,引领新一轮的全球化加速前进,与“全球南方”等伙伴国家同行,走出和平之路、发展之路、开放之路与合作之路。“一张蓝图绘到底”,勇于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有效克服地缘冲突影响,在“新型国际关系”精神指引下,正确处理增强共建国家获得感和坚持于我有利的关系,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丝路明珠敦煌莫高窟
原文:北京大学校报